据说,人类把握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说穿了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感性方式,一种是理性方式。所谓的感性方式,就是通过五官来感知世界,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肢体触碰,这是人类对世界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了解方式。而理性方式,则是超越感官和感性来把握世界,人类的大脑是异常发达的,人类通过大脑理性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是所谓的理性方式。
应该说,抽象艺术就是人类理性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不过,说来也有意思,人类通过超感官的理性思维把握了世界之后所创作出来的抽象艺术,却依然要先通过调动欣赏者的五觉,让欣赏者先从感性的角度来品味,然后才能渐渐地与之产生共鸣,在理性上引起欣赏者的认同。这一点也不奇怪,一般来说,人们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思想直接灌输到另一人的脑子里,必须要借助图画、雕塑、文字等各种媒体才行啊,可能就是因为拐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弯儿吧,所以,抽象艺术,到现在为止,还不能引起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共同赏识。
即使是在上海这样一个一直崇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海派”文化的现代化大都市,要让全民都懂得欣赏现代派的抽象艺术,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前不久,我曾在报纸上看见这样的一则新闻,有一些艺术家,搞了一面艺术墙,将马桶之类的用具全都贴在了墙面上,对于这样的作品,能真正欣赏的人却是寥寥。新闻的旁边,非常耐人寻味地配上了一张照片,一位老大爷瞪着眼睛看着这面所谓的艺术墙,嘴巴张得老大,看来,大爷是欣赏不了这样的艺术品啊。其实,又何止是大爷大妈们呢,就算是年轻人,欣赏抽象艺术之时,更多的也只是附庸风雅而已,有几人能够真正看懂呢?不管是在上海美术馆还是在最新开放的中华艺术宫中,人们更多驻足欣赏的,还是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油画,或者是水墨纵横、古意盎然的水墨画,越是画得“像”的作品,越是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由此可见,这抽象艺术,还真不是全体大众都能够欣赏得了的呢。
如此的话,要想当艺术家难,要想当一个抽象艺术大师,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想到这里,我不觉想起了一位后印象派大师,一位表现主义的先驱,他一生都在思想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在无人理解的寂寞中徘徊,受尽了精神疾病的困扰,在创作了大量作品后,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亲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死的时候应该还不到四十岁吧。这位寂寞的艺术家,名字叫做梵高,在他死后,他所创作的《星夜》、《向日葵》等作品全都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在生前无人问津的梵高,在寂寞中结束生命,可是他的作品,却在其死后证明了他的伟大。多少与其同时代的画家,在生前名声赫赫,可是死后却渐渐湮没在尘世,变得默默无闻,可是,不朽的梵高却正好与他们相反,印证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话。可是,这一切对于梵高本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他已然亡故,对他作品所带来的轰动,已经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了啊,或许就是因为如此吧,更加让人感叹,梵高是寂寞的。
梵高的寂寞,来自于他始终不断地遵循着理性的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和一般的人不一样,他并非仅仅通过五觉来感知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灵,而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却恰恰被世人所忽视。
这种“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状态,使得梵高格外寂寞。因此,他无法与世人交流,没有人听得懂他的语言,所以,他便只有自己跟自己对话,自己倾听自己的语言。他总是像梦呓般呢喃,总是悄无声息地默默自语,轻轻叩问灵魂深处的那个没有任何装饰的、纯粹的自己。
为此,梵高创造了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满天的星斗,但是,却依然只是一个静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一个寂寞的灵魂,那就是梵高自己。梵高将这一切都画在了一幅画中,《星夜》中的那些幻象,就是他内心世界的体现。
在《星夜》中所描绘的这片星空,其实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星空,而是一种幻想,在当时,或者是在更早的时候,曾经有无数的画家为了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而努力,而梵高笔下所画出的那些星星,也正是为了探索那个神秘和未知的领域而做的努力。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当其他人还在真实地展现着大自然,描绘着高大的白杨树,清清的河水,连绵的高山,山谷里宁静的小山村之时,梵高,却以其高瞻远瞩的心,描绘着宇宙中的星辰,并预示着它们在未来的“末日审判”中,将如何旋转、爆发。或许,在梵高看来,所谓的末日审判,不只是针对个人的,而是针对整个太阳系,甚至是整个银河,整个宇宙的审判。
正因为梵高有着一颗孤独而挣扎的心灵,所以,他的创作手法也是与众不同的,他的每一条线条,每一块色彩,都预示着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这是一个寂寞的人,这是一颗寂寞的心。
那是在一个馥郁的季节,是生命中的秋日。耀眼的阳光浑厚而又热烈,一切有着生命和色彩的事物,都在张扬着自己的个性,显示着自己的生动和绚烂。那大朵大朵的向日葵便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几枝简简单单插在花瓶中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光芒。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生趣盎然,然而,梵高知道,这一切的辉煌都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将是冬日的萧条和颓败。他并不想变得忧伤,可是,生性多愁善感的人,忧愁总是主动地找上门来,让他无法躲避,于是,这个孤僻之人想躲进一个没有人看见的小角落里头,将自己封闭起来。
梵高苦苦挣扎着,他苦于找不到一种合适的艺术再现方式,可以让那些鲜艳的向日葵免于冬日枯萎的命运,他和那些普通的画家不一样,他总是厕身在幽暗的小角落中,冷眼看世风,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跻身在阳光下,和喧闹的人群一起,享受那片刻的辉煌。
梵高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又何止是色彩呢,就算是透视、形体、比例等这些在西方油画界被誉为是金科玉律的东西,梵高也都一一打破了。为了更好地展现出那些经过他内心思索后的风物,他将一切都变了形,因此,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印象主义画家,他主要反映的是人处在世界之中的那种极端孤独和极度痛苦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画家自身的状态,非常残酷,而又非常真实。在《向日葵》系列作品中,梵高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来涂抹颜色,那黄色和棕色的色调,那独特的笔法,显示了他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虽然他如此寂寞,但是,他依然向往着充满阳光的美丽世界。
然而,任凭梵高如何努力,想要抓住那个存在于他头脑中的,貌似真实的世界,可是,那个美好的新世界却还是缓缓地、无情地从他的身边溜走了。
有人说,法国的阿尔地区是世界上最疯狂的地方,因为,那里是太阳最为爆烈的城市,日复一日的酷热阳光,会把人的脑子全部烤干的。但是,如此的想法,只属于普通人,寂寞的梵高却并不这么想,据说,梵高曾经自语:“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我是什么呢?一个无用的人,一个反常与讨厌的人,一个没有社会地位、而且永远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或许梵高算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吧,他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说来可笑,梵高,作为一个明确知道自己“反常与讨厌”的人,他还是一个“疯子”吗,他还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吗,一个疯子或者是精神病人,又怎么可能如此清晰地看透自己呢?究竟是梵高疯了,还是那些认为梵高有问题的人,他们自己疯了呢?或许,在梵高的本心中,他从来都没有认为自己是疯子,他之所以这么说,只是用来讽刺那些看轻了他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梵高才是寂寞的吧。或许,阿尔这个被人们认为是“最疯狂”的地方,和梵高这个被人们认为是“最疯狂”的人,搭配起来,才是真正的绝配呢。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梵高就是一个疯子,一个穷困潦倒,却还是整天想着要作画,要开个人画展的疯子。阿尔的人,都管他叫“红头发的疯子”,据说,他们甚至还向市长请愿,要求将他从这座城市里驱逐出去。顽皮的孩子们以为他疯,用石头敲他的玻璃窗,店老板们以为他傻,从他手里尽可能地骗取每一个法郎。他经常用咖啡、苦艾酒和烟草充饥,这些与众不同的食物,使得他在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变得更加兴奋,只觉得那些灿烂辉煌的色彩在他那充血的眼睛中翻腾,于是,他就愈加振奋地鞭策自己走向绘画的天堂。但是,遗憾的是,他越是兴奋,人们就越是以为他疯狂,躲得远远的,他就越加寂寞。
然而,就是这样,他依然不停地作画,因为,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也要以我的作品来表明,这样一个反常的人,这样一个毫不足取的人的内心是怎样的”。这是他的雄心,他为此而时常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就这样,他在最寒碜的小屋里,在最肮脏的角落里,发现了绘画的真谛。
如果说,阿尔的所有人都不了解他,还不足以让梵高陷入绝望的境地的话,那么,如果连最好的挚友都不能够理解他,这才使得他陷入了绝对孤独的绝望之中。梵高曾经邀请好友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得非常愉快,可是,随着梵高病情的反复,两人开始逐渐产生摩擦,争吵愈演愈烈,在一次剧烈的争执之后,高更拂袖而去。梵高无法阻止,更无法理解,他一直视为知音的高更,为何也像普通人那样,不能理解他的内心世界。于是,他无法抑制住自己内心的躁动,竟然自己割下了自己的左耳。
在经历了如同炼狱般的内心挣扎之后,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自画像,《割耳朵后的自画像》,他用肉体的破损换取了艺术的升华。世界将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了这个世界上最敏感的人,梵高,他用自己敏锐的理性感知捕捉到了这一点,然后,他用高度扭曲的脸孔,用极端恐怖的眼神,用颤抖的手势,代替全人类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并且在这种痛苦中,完成了自己内心的升华。挣扎的线条里有梵高的痛苦,狂舞的色块里有梵高的血液。
梵高,终于在他的死后,让他短暂的生命与那些壮丽辉煌的油画同在。从这一点上说,梵高终于没有辜负高挂在阿尔上空的那枚疯狂的太阳。
“古来圣贤皆寂寞”,这话真的是一点都没有错,说实话,梵高,这位寂寞的,用自己灵魂来作画的伟大艺术家,直到今天,还并不能够被所有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更多使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而不是自己的思想,所以,不能够理解抽象的艺术,那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说实话,就算是那些在各大拍卖会上,举着小牌,用高额的巨款拍下梵高作品的收藏家,他们就真的能够理解梵高的内心世界吗?我看也未必,或许,他们更在乎的只是艺术品的标价,只是那些小数点之前的“零”。
要真正地读懂梵高,就必须像梵高一样疯狂,必须通过梵高的视角来思索这个世界,否则的话,最终还是无法理解梵高,理解他内心的寂寥,理解他创作的动力。
再回到文章的开头,那些在墙面上贴马桶,以此来表示自己标新立异的艺术家们,他们就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抽象艺术了吗?
可能懂,也可能不懂,说实话,如果他们的目的仅仅只是想依靠出格的艺术夸张,来博取大众的眼球,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如果其最终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掀起全民讨论的热潮,借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的话,那么,他们就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家,并不是距离梵高最近的那些人。
真正的艺术家,不管是使用感性方式还是理性方式,他们进行创作的目的,都不应该仅仅只是取悦于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才是他们所应该追求的。
作为一个艺术家,是应该要耐得住寂寞的啊,就好像梵高曾经做过的那样。我曾经看见有人撰文提出,“中国的抽象艺术家,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科学学好,把数、理、化学好,然后才能谈得上抽象绘画创作。”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几何抽象画的每一条线条,是否都应该用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直尺来画出。康定斯基说过“数是一切抽象表现的终结”,所以,有人说“抽象不是不像,而是最像”,因为,抽象艺术揭示的是表象背后隐藏着的真实,而几何抽象,又是这抽象艺术中的最高形式。
但是,我却认为,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未免还是走了形式主义,像佛教哲学所说的那样,着了“色相”。真正的艺术,是无关于具体还是抽象,无关于感性还是理性,无关于“像”还是“不像”的问题,最重要的只是在于艺术家是否有着一颗纯净的、全心全意为了艺术的心。
或许,我们无法和梵高相比,无论是良久地注视梵高那幅深蕴着苦难意味的自画像,还是看着那充满活力,流动着生命的向日葵,又或者是独自欣赏那神秘而虚幻的星空,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种震撼,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震撼,是因为梵高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自己的思想直接传递到了我们的头脑里。伟大的艺术品,能够让更多人产生这样的震撼,这种震撼,与我们的国籍、民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无关,是梵高那永恒的寂寞,和他为艺术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打动了我们。
如果要学梵高的话,就要学他那种甘于寂寞的精神,我相信,任何一件艺术品,只要创作者心无旁骛,将他的全身心都投注了进去的话,无论那是什么流派的作品,都必将有欣赏者与之产生共鸣。
因此,我们不需要哗众取宠的作品,不需要模棱两可的作品,不需要不知所云的作品,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纯正的、干净的艺术世界。
梵高曾经追寻一个太阳,他最终找到了阿尔那疯狂的太阳,所以,寂寞的梵高其实并不孤独,那么我们呢,我们又何时能够找到属于我们的那个阿尔的太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