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二元神论
书名:仙侠故事之通明篇 作者:天山逸民 本章字数:3971字 发布时间:2024-12-18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天众会于云台,观龙轩鹤骑,仙仗森列,驻于空界。天汉中有奕奕之正白气,如地河之波,辉辉有光曜五色。五色之光倏忽登降,如夏云随风,飘忽万变,以高山大泽之气,蒸为奇峰。

空界下云台,仙仗列奇峰。

此时万籁俱寂,空门无外。以圣正禅师为首的正道高人昏昏默默,瞑然识外。

万籁寂中生,乃知风雨至。

“哈哈哈哈哈哈”

一笑山川震眩,声析江河,势崩雷电。

“圣因禅佛炫此法门,可是欺我魔门无人吗?且看本座另立一峰!”

话音刚落,风激清波,滩声汹汹,随即密雨重叠,犹如一泓海水杯中泻,泻平地顿成沧海。水于天下实至险,山亦起伏为波涛,但见潦吞平野,惊涛破山风动地,观海乃知身一蠡。其奇义奥旨,光辉渊澄,洞达心腑,如登高山以望大江之活流,而恍然骇其气之壮也。绿仙翁心中暗忖,如这般精妙磅礴的控水功夫,在他所知的正道修士之中,非北辰仙尊和洪光仙尊不能到也。再结合他来时听到的一些传闻,如此,这位魔尊的身份自然也就呼之欲出。

天下大旱,人民焦燎,天降洪雨,注水至丈,三灾魔尊果然来了!

黑风吹海立,顽云拨不开。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峰在天上。

风雨气未停,幕天席地,纵意所如,缘跻上天梯,雨横如箭,浪折波旋,身轻好似驾虚舟。

空界一声断喝!

“哞!”

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攲倒,奇峰好似擎天柱,立根法海,不让波澜。

潇潇声中换一声!

“止!”

金光销落阴威间,坏霞如赭水如笺。

藏山阴雨后,风飘空寂边:“本座原以为会是神秀禅佛驾临,亦或者是神光禅佛进逼,没想到大相佛寺来的居然只是神识小秃驴,还真是被小觑了呢!小秃驴,小心见性不久,早入轮回。”

空寂传法言:“性乃非断非常,古往今来从未间断,何谓见性不久?魔尊可是见性不明,早坠虞渊?”

“好一张伶牙俐嘴,真该活撕了!也罢,照你这么说来,本座也就放心了,世人倘若传扬出去,可算不得本座以大欺小,免得到时候平白污了本座名声。”

“魔尊既有兴会,贫僧静候就是。”

“哼,本座等着。”

两峰南北,高下云堆。议论未启,先决一对。

阴雨藏山,藏不住一双明炬法眼。圣诠禅师自离法华寺起便一直假寐,此刻目开时,有音如霹雳,而光如电。

“凡宣,《止观经》修行到什么地步了?可曾观到了陀罗尼门?”

佛门修行之法素有八万四千之说,圣因禅佛恐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之病,以无上大智慧著述了一部《止观经》。一部《止观经》,摄一切佛法,靡所不该,它是法华寺最基础也是最艰深的功法,它揭示了并重双修才是通往涅槃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圣因禅佛的一心三观,还是圣正禅师、圣诠禅师、圣提禅师的一心一观无不是从《止观经》里所出,甚至连终穷究竟极说的一念三千法门亦能从《止观经》里得到。

凡宣既然已经叛出了法华寺,圣诠禅师又何必再问止观呢?其实,正道真人里除了长青真人等寥寥数人以外,俱知圣诠禅师的意思,而魔道那边除了魔尊差可听闻以外,恐怕也就只有噬魂寺的几位魔僧和凡宣能够了悟圣诠禅师的话中真意了。

阴雨茫茫,一位中年僧人身披月白袈裟立于峰崖,明明是逸秀的身姿却有一种难以言明的沉沦,他徐徐顿顿,一字千钧,彷佛一句话就用透了全身的力气。

“佛门清寂,寒夜难熬。佛道悬远,闻者生畏。”

圣诠禅师谆谆善诱道:“发菩提心即是观,邪僻心息即是止。止观修习者,既已发菩提心,即须行菩萨道。止即修定,观即修慧。定慧二足,行步平正,所谓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凡宣道:“我亦行定慧,只恨定力少,费尽苦思,终不能至,始悟盖有不可以力争者。”

圣诠禅师再道:“如此更要观心,修行禅定,以期息妄修心,继而明心见性。佛门为何悬明镜?意在观心。背镜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你既不识本心,更要勤勤拂拭,不然反求无上佛道,便无异于煮沙成饭。”

凡宣尚未答,被抢入一番说法:“止观既是起点,也是归宿。佛法好难,好艰深,因此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似此艰深修行之法,远不如自在法易行。大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举真乃明心之见。”

听此淫辞滥调,藏一真人不屑讥道:“庸庸无奇者,思其何以得传?只好流于空疏淫哇。道之乱也,患出于小人而强欲知天道者,坏大以为小,削远以为近,是以道术破碎而难知也。后世不见天地之纯,道术终为天下裂。”

先前的那番声音阴怒道:“藏一,你辱我佛门,自以为得天下之正焉?”

藏一真人气盛回道:“贫道形正且影正,比起你们噬魂寺这堆烂肉腐骨总还是当得起的。”

“好!好极了!”

智淳禅师则接续规劝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德,断惑证真,修因证果,皆是难行道。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于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贫僧亦是混沌之人,自知修行难行道未免根器不足,便入易行道修行。你若觉得止观难修,也可入佛门净土一试,何必去反求魔道?净土法门不依赖师承,不论根器,事闲事忙、出家在家,一切无碍,在佛门诸法之中最是易行,以往佛门各宗归向净土者也以法华一门最为众多。你若着相外求,求之则失。须知禅净双修本无碍,浪子回头犹未晚。”

“智淳禅师此言差矣,净土一门虽然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皈依者众,可称佛门易行之道,但终不如见性易行。”

智淳禅师摇摇头,面含怜悯说道:“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哈哈,大师尚未试过,如何知是不可试?出家人不打诳语,大师怕是要重修智慧了。”

智淳禅师修的乃是清净之业,如何愿与骨佛行泼皮之辩?智淳禅师拉不下面皮,商山神姥却是个无所顾忌之人,她当即指杖喝道:“既宣佛名,现一法身我看。”

“哼,山野之人不识真相,岂见金身!”

商山神姥冷笑:“老身闻见佛法,怎么听说法身既是真相亦是假相,纵不修佛法不参识者亦能识?再者,纵然老身不识,眼下明炬者甚众,岂谓无识?怕不是法身不修,弥陀不念吧?”

骨佛闻言不再理睬商山神姥,他转向凡宣继续蛊惑道:“着相为人之本能,这些所谓的佛门要大师丢弃本能,真是妄谈愚昧之辈。大师既然在佛国不自在,那便是自性性否,人不依性逐行,却往何处去求?佛门讲因缘,诸法无非因缘所生,又何必囿于法华一宗?所谓能从古人出而不为古人所囿者,藏园而外,可为第一流人物。师说固然重要,但真正修行者,不仅要秉承师说,更要阐发新的义理。”

这一席话落在逃禅真人耳中犹如醍醐灌顶,只是逃禅真人并不是噬魂寺的信众,因此他在根本处得到的是不一样的。阐发新的义理固然重要,不为古人所囿自是高华,但不该无戒。无戒非自然,贪心说天心,这必然不为逃禅真人所取,更不可能为佛门所容。

佛戒众生吗?佛度众生。

佛智遍照,佛慈普摄,圣正禅师以莫大的胸怀开口说道:“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止能遮结,观能断灭,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老衲记得你初登佛门时,父母念爱,不忍离家,身自隽秀,从师学问,智慧通神,求得仙圣,为道种人。师又劝励,方便抑扬,善诱善接,既练既陶。不料任欲肆心,负违师训。将成而罢,叛正入邪,攻伐师友,反道破经,罪延尊上,祸灭己身。灾殃将至,不知改悛。不自觉悟,以为真正。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法华亦修忏法,忏法之修,令罪消灭,不障止观,忏法若成,悉名清净,戒净障转,止观易明。你若执意偏性,非但如来藏瞧不见,届时佛无真言,念不出弥陀字。凡宣,孰是孰非,你当观心自观。”

凡宣微笑拈花:“索索叶自雨,月寒遥夜阑。马嘶车铎鸣,群动不遑安。有人梦超俗,去发脱儒冠。平明视清镜,正尔良独难。”

圣正禅师一声叹息,藏一真人一截两断:“一心三观既不沉迷虚妄,亦不执着外物,以此达到不偏不倚的圆融中道。此人既偏且倚,既执且妄,冥顽不灵如何能得圆融之要,圣正禅师就不必再浪费口舌了。”

“道门竟出释种,闻来好不可笑!”

一道声音幽幽测测传来,藏一真人电光一扫,神识铺张,竟然抓不到半点踪迹,他沉声喝道:“是何鬼祟?”

“呵呵呵呵,鬼祟!真乃瞽瞍之辈,竟连承天之正术也不识得,道且不明,贪嚼佛履,逆经求全,反为形上。佛门之中,不过是一念之微,判为两教,似此教内之私,与尔等何干?道门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而佛门以涅槃为无上妙境,岂不言天地之大德曰死?一生一死间何如天堑之别?尔等说佛,岂不背经叛逆犹甚?”

六如禅师容常含笑,苦心能识片段,然而此论只可由道门真人来解,他却是不好越俎代庖的,而道门真人之中,要论学识宏富,名位尊等,舍藏一真人外,尚有白泽真君、恍惚真人、太鸿真人在此。太鸿真人性情孤淡,非必要惟以冷漠视之,白泽真君内行外修,方欲直抒己见,终不如恍惚真人兴会神到,风神早出。

“内丹之术视人为鼎炉,以自身的精、气、神为药,修炼性命,冀望能够长生久视。此修炼之法后世加以演化,便有了如今诸如同类相从、牝牡化生、丹胎法象等等变化。内丹之术在根本上是修心之术,这和佛门的行法是大致相通的。所谓佛法深妙,道法虚融,咸降大慈,济度群品。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深浅,殊途共致。然而偏有颇僻之人,习残缺不全之书,不达大道,却自以为得大道之正,实则炼鼎成换鼎,化生转脱胎。”

恍惚真人一经点出,有所闻见之人当即就想到了一位修士,也难怪莫测行藏,换鼎真人是一位极为棘手的魔道真人,他所修的回晨转玄之术也的确是承天之正术。

“无独有偶,沆瀣归一气,恰如乖佛之说,于本体偶有所入,便一切讨现成去,而不知修行惭愧。仅窥大海一滴,便得少为足、荡心逸轨、辄逞狂慧,以恣情为游戏、以修行为缠缚,实无异于自杀杀他!”

这一番鸡狗同骂,说的极为痛快,白泽真君心中微动,恍惚真人方才所言义理虽然无病,但如此激烈不似恍惚真人本来性情。不过分立之势早已形成,似乎也不必病之,此番正邪之会终究是要手底下见真章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仙侠故事之通明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