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刻,12000公里外,F国鲁昂。
正是黄昏时分,夕阳斜照在鲁昂大教堂尖顶上化合出的那种金色,让人不禁产生错觉:也许神从来没有真的离开这个世界...
而坐在车中,间或从教堂外经过的各国领导人们,却都无心欣赏这咫尺之外的美景。
这次对外宣称商讨全球环境问题的20国特别峰会,真正的议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听取“盘古计划”负责人关于3天前那次奇异事件的秘密报告。
首脑们匆匆结束了下午那场掩人耳目的环境问题特别会议之后,此刻正在特工的严密保护下分头秘密赶往鲁昂郊外一处ZATO军事基地,参加这次峰会的真正议程。
基地中一座机库改造成的会场里,宋嘉和同事们正为会议做着最后的准备。
这时,各国元首已陆续抵达。
入口处,由于禁止所有自带电子设备进入会场,领导人各自与留在场外的助理交接着相关事宜,接着,在经过安检和保密宣誓后,他们开始进入会场。
作为国家元首,他们一般无需经历这种流程,但这次,情况特殊。
入场后首脑们每人收到一份纸质简报,刚一入座,便一个个细读起来。
早已直接参与“盘古计划”的安全联席会议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领导人和联和国秘书长,看着看着神色不由沉重下来;而其他十五国元首,由于不但是刚得知这一超常事件,也是第一次知晓“盘古计划”的存在,不免都有些惊奇,不少人相互窃窃私语,交谈着什么。
虽然十五国中的有些国家之前在联和国协调下也参与了“盘古计划”一些外围研究工作,但当时他们只知道那是联和国牵头的国际联合科研项目。直到今天他们才知悉这些所谓“国际联合科研项目”实则来自于“盘古计划”。
机库的大门已经关上,工作人员已全部离场,会场中只剩下主讲台上宋嘉、滕济慈等4位“盘古计划”主要负责人和主持会议的联和国秘书长,以及台下各国领导人和极少数核心政府要员。
机库外30米,全副武装的士兵们依托工事和装甲车辆围绕会场分三重布防,在严密守卫下,会议开始了。
“尊敬的各位元首、秘书长阁下、女士们、先生们。在宋嘉教授开始说明本次事件前,请允许我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盘古计划’。”
基于在场大多数人原先对“盘古计划”都一无所知,而盘古计划又是此次事件的亲历者和应对者,更是将来探索未知世界、保障地球文明的主导者,按照议程,由滕济慈先给大家简单介绍“盘古计划”的基本情况。
很快,随着滕教授的讲述和相关影片的播放,除了原本知情的五常国领导人和联和国秘书长,会场中其他那些见惯了世事风云的要人们,还是被“盘古计划”震撼了。
不仅是因为它的规模及其近年来作为一股牵动种种重大国际政治经济事件的幕后力量,更是由于它的研究目标和探索到的领域已经隐隐动摇了人类对地球文明及生命本身那些最基本的常识和观念...
听着滕济慈的讲述,一旁宋嘉的思绪不由回到了“盘古计划”和它的创始人母小伟那些历历在目的往事上...
这本是个差点没有机会诞生的计划。
那时的母小伟醉心于对物理世界最终奥秘的探索,根本不屑也无暇去参与这个学校最初本为验证“微弦论”里的一个方程而设立的实验项目。
只是之后迫于种种学术指标的压力,再加上宋嘉、滕济慈等同学好友的劝说,他才不得不勉为其难挂名到这个当时只是学院级的项目中。
立项后的最初两年,各项实验都没有什么进展。一来,小伟的心思并不在这上;二来,实验设计本就不是他的强项。
眼看这年的评审十有八九没法过关,项目面临被裁撤。如果真是那样,不但原本就因为远远超越现有物理理论框架和思维定式而鲜有人懂的《微弦论》更加没有获得主流学界认可的机会,连小伟自己的学术前途也将变得岌岌可危。
看着依然对此不以为意的好友,宋嘉忧心忡忡。
宋嘉知道,好友或许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天才,他来到世间就是为了探索和揭示世界的最终奥秘,至于别的——包括对世人而言重于一切的名利——都不在他眼里,更没有意义,和他相比,世人只是虚妄意义下终生被欲望和人性弱点奴役的奴隶,身不由己,却又自甘如此,永远不会去追寻真理摆脱奴役。
可对于小伟,唯有真理才是灵魂的唯一救赎,觉醒的唯一道路,除此以外,全都不过是虚妄泡影。
这位天才的成长历程也同样不可思议,高三之前,大多数学科不及格,但他在初中时代就通过基本概念和逻辑自行推导出了代数、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等主要数学分支的完整体系;以数学为语言的物理学,无论经典物理、量子力学、相对论还是弦论对他都易如儿戏。
掌握这些,对别人而言已是最高成就,可对小伟来说掌握这些理论本身没有意义,它们的意义只在于多大程度上能让他接近万物的最终奥秘。
但这些人类理性的最高科学成果依然不能满足一个想要寻求万物最终奥秘的人,更无法回答得出这些理性成果的心灵与认知何以可能、何以成立。
于是,小伟从初中时代就独自走上了探索之路。
而现行教育体制对此同样毫无助益,它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真理,只是为了对人灌输知识,然后进行考核与筛选,以此决定每个人能作为国家需要的何种工具。
这种教育体制下,真理不是目的,人也不是。
它要的不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更不是寻求真理的人,出于建立这套教育体制最根本的政治目的,它本身就代表真理,它要的只是能被“标准答案”完全主宰的工具。
为此,孩子们从小就被置于只有掌握它给出的“标准答案”才能获得好成绩和所有奖励的规则下,反之,等待他们的就是惩罚和鄙弃。
可“知识”不是“真理”,它只是人在一定条件和时代下得出的认知。
自然,这样的教育体制只可能被小伟无视。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伟会有意和它对着干,高考前不到一年时间,这位大多数学科不及格的天才,在探索之路以外留心听了些复习课,便摸透了各科的考试路数,简简单单考取了这所国内顶尖大学。
可现在,如果好友对这个实验项目依然不上心,那他世俗意义上的科研之路很可能被打断。
好友不在意的事,宋嘉却不能不在意。
终于,在最后审判到来前两个月,宋嘉做出一个决定:暂时放下自己的色动力学研究,加入这个眼下看来前途渺茫的项目,不论结果如何,尽力给好友的《微弦论》争取一线生机。
不知是精诚所至,还是冥冥中自有天意。
评审前两周,虽然实验构架已被宋嘉紧赶慢赶设计出来,但在没有任何实质性成果的情况下,项目依然凶多吉少,就在这当口,来自大洋彼岸的一封电子邮件,让事情有了一线转机。
那是伽州理工大学一个类星体研究小组发来的问询函,他们偶然在一份天文学术期刊上看到一条对《微弦论》的引用,就是那短短几行字,让他们在一个长久困扰的问题上有了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解开谜底,他们来信向《微弦论》的创立者直接请教。
由此,这个眼看要被否决的项目,获得了一年缓刑期。
就是接下来这短短一年时间,这个原本的边缘项目,开始具有了“盘古计划”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