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离开小院子,去一个大院子。
辛克兹的故居,是一个人来人往的打卡地,设有专门的隧道交通站。而这个大院子,和打卡地相距一千多米,有一条路将之相互连接。
这条路沿河而上,路两边的草木生长旺盛任性而为。有时,道路的使用者为了路的形态,也会将草木略作整修,恢复一下道路应有的样貌。
走在路上,河流在这些草木间时隐时现。
走过一段缓缓的上坡路,道路变平,小河的流水已经远去。
眼前的大院子,被多种色泽的植物篱笆包围,这一圈篱笆,有黄、绿、紫、红、咖啡五种颜色。这圈篱笆并不是紧密相连,而是分段种植。每段约有15米,段与段之间间隔约2米。
篱笆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篱笆的四个角用绿色灌木种植构成(呈∟形)。篱笆“墙”厚约2米。
由于篱笆分段,不管你从哪个方向来,都可以进到院子里,可以说四周都有门。
分段的篱笆墙把一幢乳白色的五层高建筑围在中间。
这可能是一种寓意吧:消弭成见,放达想象。有的人也作这样的解释:收归于心,以期恢宏。
辛老的门生特纳丁,在老师面前发露心声,老师赞赏,鼓励他:我们需要思想的引领者。
特纳丁不断研究修习,到了晚年,他创建了这个院子。
在交流和修习中,他认识到,冈格星人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全面深入展开并卓有成效,而在对精神世界方面的研究却裹足不前乏善可陈。
为什么会这样,他有以下的看法:是我们从古至今的惯性所为。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我们为了食果腹衣蔽体,不断地向自然界叩问索取,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人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能力不断增强。以致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这样才是我们的进取方向。
然而这样的进取方向时有瓶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长时间去研发突破的方法。换言之,我们是不断地试错,然后得出比较可行的方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有不断试错的巨大成本,但也有全新思想理念带来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效益巨大而成本低廉。比如,冈格星的人虫食物分种,就使食品的素质大幅提高,生态和谐更上层楼。
人虫食物分种,是一个非业界人士提出来的新思想新理念,可以说是几无试错成本,这个无成本的理念,大大造福冈格星。
他的突发奇想,灵光一现,是怎样产生的?他不是食品界的从业人员,既无经验积累,又无专业知识。当他知道了种植业界的虫害困扰,立即福至心灵,慧光迸发。
我们地球也有这样的人,比如特斯拉,他一生有1000多项的发明,在电力输送方面,他以一己之力,倡导用交流电代替直流电,实现远距离输电。发电、变电、输电都是他一个人将之完善。交流电横空出世,让电力的使用遍及城市乡村,千家万户。
而此前,人们还在苦苦地追求直流电的有效运用,但这种艰辛探索最终不敷实用。由于有了特斯拉的灵慧之光,便立即使电能让地球人类广泛受益。
就他一个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他怎样得到了灵感,他怎样将灵感付诸实施?没有前车之辙,他如何知道交流电才是电能使用的正确方向?没有前人演示,他如何知道高压输电是必选之项?他怎么知道发电机就应该那样,变电设备就是该这般?
在一个方面搞得这么轰轰烈烈前所未有也就算了,特斯拉还有在当时看来像天方夜谭的众多发明和理念,如无线通信、无线电力输送、
X光拍摄照片,涡轮机、电脑基础机器人、太阳能系统等。
这也太让人羡慕嫉妒(善意嫉妒)恨(恨自己不争气难以企及)了吧!
为什么有人会有超乎常人的思维,会有引领时代的能力。且是凭一己之力,让大家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深切受益。
为什么就是那几个人,为什么在不同时代可能会有人,突然提升了我们人类思维研究的维次,让难以逾越的障碍消弭于无形,变成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美妙回忆和里程景观?
让大家都有这样的灵动思维不是更好吗,让我们大家的思维都汪洋恣肆,无涯无际不是很美妙吗!
即便不能大家都这样,那让我们有百倍千倍这样的人,应该合乎情理,让我们有万倍甚至更多倍这样的人,也不应是奢望。
但长久以来,这样的人凤毛麟角,他们是上天的恩赐,我们人类只能翘首以望。
在时空的真相方面,我们人类几乎没有建树,这也可能是前面提到的惯性所致。当我们有时间来探索我们周边的世界来历和构成时,才将问题提了出来。时空、各种力的作用与联系、让我们绞尽脑汁而所得不多。
这让我们人类大为困惑。我们用尽各种物质研究手段,不得要领后又用抽象和数理公式,试图接近这个世界的核心因素,但似乎所有的答案都苍白无力。
我们无法回答为什么会有时间、我们无法明确知晓空间有多少维度、我们无法得出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式……
我们人类有摘星抚月的好奇,我们人类有遨游宇宙的祈许,但面对宇宙浩瀚,我们只能徒叹生命有限、认知有缺,不知圆梦何时。
我们祈求跨过藩篱,我们祈求打破桎梏。
但就我们人类目前的思维格局,所采用的对策手段,都让我们很沮丧。眼前有如矗立着巨大遮蔽物,只能看清就近的一些些。
时空中出现了我们人类,这是不经意间的事吗,有人这样认为,但有人不是这样认为。作为拥有认知能力的人类,我们不能就此作壁上观。我们要叩问时空,我们要直面困顿。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必定其来有自;遇到这样的困顿,问题必定其来有自!
或许,我们人类需要这样的迷惑和困顿,不为别的,只为需要作一次提升。
我们的本自的身心,同样是知之甚少,生老病死,仍然是自古以来的对待方式,虽然有某些技术上的改变,但主要还是靠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
我们还在照搬研究物质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身心,这显然是很不合适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径,来让我们更加愉快闲逸地生活。
有的动物断肢再生,而我们人却不能,有的动物能蛰伏冬眠,而我们人却不能;很多动物能预知自然灾难,而我们人却不能。我们人,能不能像这些动物一样拥有更多的能力?
或者,我们人本来就有这样的能力,只是被尘封,被禁锢。
如果有人提出质疑,你想拥有这样的能力,可能是一种妄想。我们是接受这样的调解,还是坚守既定的突破企求。
我们人类,并没有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身心世界。如果秉持这样的看法,那么,是不是一切皆有可能。
为什么?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执持的理念,都是似曾相识,少有改变。换句话说,在这方面,我们和古人也差不了多少。
有可能吗,有信心出成果吗?我们首先要满怀憧憬。过去,我们的满怀憧憬,让我们的世界有了巨大的变化,而现在,我们满怀憧憬,应该同样会有收益,对吧。
过去,我们不断提升对物质世界的认知,现在,我们还应该提升对精神意识的认知。
有人叩问外在,也应有人叩问内在。叩问内在,是要解开我们是如何认知物质世界,怎样才有更完善的认知。
也就是说,要通过对内心世界的研究,来跨越拦在我们面前的道道藩篱,打破禁锢我们思维的种种桎梏。
特纳丁苦苦求索。
最终,他生出新的理念:丰富的精神世界,对应着浩瀚的时空存在。要突破思维的局限,回归内心,是一条可选的路径。
这也可能是唯一的可选路径。
毕竟,任何新思想新观念,都要有人去践行。而去践行,必定要有合乎逻辑的规则。在这践行中,他学习经典,拜访大师,和能工巧匠互动,向民间隐者讨教,到处求学,深究内心。
有人可能会质疑了,学习经典,拜访大师,这我相信了,但你说和能工巧匠作互动,这让我不好理解,难不成能工巧匠也有理论高度?
还真有,别不信,我们地球的中国古人曾说过: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当你专心致志,制心一处,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精神层面的光芒就闪现。就可以到达道的高度,把握世界运行的规则,明了精神与物质的美妙关系。循行道的原则,做事就能无往而不利,自然就有如神助,既可升华精神世界,又可创造出美轮美奂的器物。
别想用古人来镇住我,我不吃这一套。
你可以不吃,但不影响别人吃。
经过长久的努力,他获得一个根本性的认知:静。
静,才能回归内心,静,让叩问外在转而叩问内在。
静,排除干扰,专心致志。
让我们的智慧增加,让我们的认知升维。
于是,他创建了一个机构:增进智慧修习研究院。
于是,这个大院子就出现在这里。
这个大院子,被通俗地称为静心苑。
放下纷繁的世界,走进自己的内心。专注我们内心,会怎么样,会告诉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