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单店盈利何茫然,道藏启自读书郎
书名:创业因果道 作者:无问斋主 本章字数:7186字 发布时间:2024-12-16

无问僧素来是个讲究人,讲究的不是衣食住行,而是这一份雷打不动的早起功夫。夏至之前,他定要在寅时五刻醒来,仿佛体内藏着一只原子时钟,准时得让人都替他着慌。

大年初九这天清晨,天边尚且混沌一片,连那鱼肚白都还蜷缩在东方天际不肯露面。无问僧却已经悄悄从温暖的被窝里钻了出来。他觑了一眼床畔熟睡的夫人。夫人睡相安详,呼吸匀细,宛如一头温顺的羔羊。无问僧踮着脚尖,轻手轻脚地替她掖了掖被角——这个动作做得极是熟练,仿佛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随后,他便蹑着袜底,悄无声息地迈向楼梯口。

楼梯间黑黢黢的,伸手不见五指。但这黑暗对于无问僧来说,倒也算不得什么新鲜事。他在这片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姿态,倒颇有几分夜行侠客的风范。只是这夜行侠客的目的地不是珠宝箱也不是藏宝图,而是一处暗藏玄机的小阁楼。五楼尽头那扇门后便是传说中的会凌阁。门楣上的“会凌阁”三字龙飞凤舞,倒是颇有几分仙气。无问僧推门而入的动作轻得连他自己都未必察觉。

甫一进门,迎面便是一张黄花梨木的供案。案上端端正正供着三尊雕像:一尊青年石像棱角分明;一尊中年木雕温润可亲;一尊老年泥塑浑厚沧桑。这三尊雕像与无问僧本人容貌酷似,若非亲眼所见,谁又能相信这是一个人为自己立下的“三生像”?更有甚者,在这三尊雕像两侧,还供着二十四块牌位。

无问僧取了三炷香来,在案前恭恭敬敬地行了礼。随后又在蒲团上盘膝而坐。窗外天色渐明,室内却仿佛隔绝了时光。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时分,无问僧才徐徐睁开了双目。他伸手取过几块牌位来看:无问道人、无问僧、无问仙……这几个名字在他手中流转,如同在玩味命运的骰子。“这么快就到这时候了?”他喃喃自语,“也罢,改名这种事总要循序渐进才是。省得那些小虾米们吓破了胆。”

当他再次推开门时,晨曦正好洒在门槛上。这一幕竟像是精心设计过的戏剧场景:主角恰到好处地谢幕退场,灯光也随之暗了下来。

然而帷幕后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那些牌位上的名字开始若有若无地褪去颜色。等到第一缕阳光照进阁楼时,除了“无问仙”三个字仍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外,其他牌位都已变得空空如也。

更奇的是,不知从何处射来一束激光般的光芒,直直照在那块空着的“无问僧”牌位上。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移动轨迹的变化,更多神秘的光线次第亮起。这些光线勾勒出一个个玄妙的阵式: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仿佛在演绎一部无声的天书。

这一切诡谲景象若是被精通奇门遁甲之士瞧见,必定会惊呼造化弄人。因为在这些光怪陆离的光影交错中,唯有“无问僧”这块牌位始终如一地显现出名字来。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在这变幻莫测的命运长河里,有些东西注定要被铭记,而有些则注定要被遗忘。

清晨八点半,太阳如同一位温柔的画家,将第一缕金色的颜料涂抹在翰杏园内那株频婆树的枝头。这棵树笔直挺立,仿佛是园中的一尊守护神像,庇护着这片静谧天地。春日的暖阳穿过层层叠叠、翠绿欲滴的树叶,在门楣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那些光影宛如一群金色的蝴蝶,在晨风中轻盈起舞,为这高而窄的大门披上了一层薄纱般的梦幻外衣。

这般自然的美景仿佛在用最质朴的方式欢迎今日的首批贵客——无问僧门下第一支“无问七子”团队。这群年轻人带着昨夜讨论的余温,在思故壁前一溜儿古色古香的小板凳上落座。他们围坐在无问僧周围,七嘴八舌地讲述着昨日的经历,以及深夜里思想碰撞的火花。从李一杲提出的项目点子到团队的深思熟虑,从规划蓝图到最终达成共识时天边泛起的鱼肚白,每一个细节都被他们说得绘声绘色。

待众人讲完,园中一时静谧下来。无问僧微微眯起眼睛,仿佛在回味这番谈话。片刻后,他慢悠悠地站起身,从一旁拎过一罐锦鲤食儿。他的动作从容不迫,如同在演绎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他轻轻捏了一小撮饲料,手腕一抖,金黄色的饵料便如细雨般飘进了锦鲤池中。

池水顿时热闹起来。五颜六色的锦鲤如同潮水般涌向饵料,激起一圈圈涟漪。然而在这喧嚣之中,却有几只黄耳龟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它们悠然地漂浮在池边,四肢摊开,小眼睛瞪得圆圆的,憨态可掬。它们并非对饵料无动于衷,而是用一种与世无争的姿态静静注视着无问僧,仿佛在揣度这位饲主的心思。

无问僧嘴角挂着一丝淡笑,目光温柔地落在这些黄耳龟身上。他轻声细语道:“这些小家伙,胆子小又有些笨拙,可正是这股子与世无争的劲儿,让它们活得长久。”话音未落,他放下锦鲤食儿罐,又拿起另一罐磷虾干。他从中精挑细选了几只,慢条斯理地伸向那些眼巴巴等待的黄耳龟。

磷虾干一露面,黄耳龟们顿时来了精神。它们先是嗖的一下潜入水中,却又忍不住好奇心,陆续探出脑袋,小眼睛骨碌碌地转动着,紧盯无问僧的一举一动。终于,一只胆大的黄耳龟鼓起勇气,慢慢靠近。它确认安全后,猛地一伸脖子,一口咬住磷虾干,随即像离弦之箭般潜入水中,身后留下一串欢快的气泡和一群不甘心的锦鲤紧追不舍。

这一幕不仅让在场的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更在无问僧那看似随意的动作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无论是人还是物,在这个纷扰复杂的世界里,唯有在勇敢与谨慎之间找到平衡,才能悠然自得地活下去。

其他几只黄耳龟似乎闻到了美食的气息,也纷纷往池边爬来。这一次,它们不再躲藏于水底,而是互相拥挤着伸长脖子争夺磷虾干。待咬住之后,便如同先前那只一般,带着美食迅速逃离。然而,在这场追逐中并非所有人都能全身而退。其中一只黄耳龟被一条大锦鲤追上,磷虾干被抢走了一半。这只黄耳龟受惊不小,一个猛子扎进水底的洞穴中,转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无问僧见状,轻轻拍了拍手,放下磷虾干罐,悠然自得地坐回了自己的藤椅上。这一刻,他仿佛不再是那个给予教导的师者,而是成为了这场生命剧场的旁观者与感悟者。

“静静啊,你去无问斋把那个白板架给我拎过来。”无问僧的目光轻轻扫过陆静,语气轻柔得如同春风拂面。

陆静乖巧地点了点头,起身离去。她的步伐轻盈得如同一只灵巧的猫儿,生怕惊扰了那些正慵懒地晒太阳的乌龟们。沿着风雨长廊前行时,她能感觉到脚下略显潮湿的石板路微微发滑,耳边传来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大自然在低声吟唱。这声音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连脚步都不由自主地放轻了几分。

很快,陆静来到了无问斋。她一眼便瞅见了那个白板架,二话不说便将其轻轻提起。转身离去时,那些原本正在伸懒腰的乌龟们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动静,纷纷扑通扑通地跳入水中,动作匆忙得像是在逃命。陆静无奈地瞪了它们一眼,心中暗自埋怨:“你们这些胆小鬼,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既然乌龟们已经纷纷跳水避祸,她也不再磨蹭,加快脚步回到了无问僧身边。

无问僧看着陆静将白板稳稳地放在地上,随即指向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对李一杲说道:“看看这个,这就是我们昨天聊到的‘4721规律’。一呆哥,我有两个问题要问你。第一,假如你的创业之路从头到尾都只守着一家门店,你会怎么做?第二,在你的产品和服务之外,你还真正‘卖’了些什么?来来来,先回答第一个。”

此时的李一杲心中早已翻起了一阵波澜。昨晚的情形历历在目:晚餐结束后,张金枇提议大家去酒店的清静包间为大师兄的预制菜项目出谋划策。众人皆点头赞同,于是又聚到了一块儿。他们将预制菜的定位反复打磨,最终锁定了鱼类预制菜这一细分领域——这可是预制菜中对生鲜处理、保存、物流要求最高的品类之一。然而,越是艰难的挑战,越是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每一个环节都被抠得细致入微,最终还真就梳理出了一套完整可行的方案。直到深夜,大家方才散去,困得眼皮子直打架。

李一杲和赵不琼回到房间后,仍兴奋得如同两个孩子。赵不琼又补充了几条建议,一条条写在纸上;李一杲则一条条复述确认。待一切尘埃落定,两人这才觉得困意袭来,急忙上床大睡。翌日清晨八点,闹钟一响,两人如同弹簧般从床上弹起。简单洗漱后,便匆匆与大伙儿汇合。早餐草草扒拉了几口,便急匆匆赶往翰杏园。

一路走来,李一杲心中可是美滋滋的。他知道今日无问僧定会用“4721规律”来考问他。然而昨晚的讨论早已让他胸有成竹。若是这个规律真的避无可避,那答案便只有一个——不断开店,用新店弥补老店的下滑。按照他们此前商议的计划,只要师兄弟们齐心协力,开上十家八家店铺不过是早晚之事。第一年三家,第二年三家,第三年再三家……三年规划已然清晰可见。每年都有新开的三家门店贡献利润,何其硬气!他们压根就没想过从头到尾只守着一家门店的事儿——那还叫什么创业?简直就是在小打小闹!

然而,当他见到无问僧的那一刻,便知这场考验已然到来。无问僧果然问起了那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问题:“假如你从头到尾就只守着一家门店,你会怎么做?”李一杲的自信瞬间土崩瓦解。他愣在原地,一时语塞:“老师啊,只守着一家门店还有什么意义?我自己开一家店都能经营很久呢!那还叫什么创业?”他心中充满了困惑:无问僧为何要如此发问?难道这其中另有深意?

无问僧并未直接回应,只是轻轻摇了摇头。这一举动让李一杲心中更加忐忑不安。十几分钟过去了,他双手不停地揉搓着衣角,眼神中满是迷茫与疑惑。他知道老师这样问绝非仅仅是为了让他死守一家门店,必定有自己尚未想到的深意。最终,在这种焦灼之中,他试探性地开口道:“老师,能不能先回答第二个问题?”

话音刚落,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无问僧的目光依旧平静如水,只是那双深邃的眼睛中似乎藏着无尽的智慧与期待。李一杲的心跳得更快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无问僧冷哼一声,斩钉截铁地道:“不行!首个问题未答,第二个问题便如无源之水,毫无意义。”他的语气中透着不容辩驳的坚决,李一杲张了张嘴,终是不敢再言语。

无问僧所执之问,定有深意,引人深思,绝非仅仅关乎一家门店之设。此等透过表象窥本质之问,着实令人费神。于是,众人皆陷入沉思,心中默默拆解那“一个门店”之念,试图从中寻得一丝线索。

四周静谧无声,唯翰杏园中某处隐匿的喇叭,隐约传来一阵阵悠远缥缈的音乐,如同轻柔的手,抚慰着众人紧绷的心弦。无问僧侧身转向陆静,目光温和,轻声细语道:“静静啊,你取白板架时,可曾不慎触碰到那旁侧的数码相机?”

陆静沉吟片刻,眉头微蹙,似在竭力回忆,“可是那台置于右侧,紧邻香蕉树之旁的数码相机?”

无问僧颔首微笑,暖意融融,“正是,静静啊,你且往那数码相机处去,瞧瞧那镜头所对准之物,为我拍上几张照片来。再者,也查查相机中已存之照片。切记,相机与三脚架,切勿妄动。”

陆静闻言,即刻点头应允,转身朝无问斋方向行去。未几,便已归来。

未待无问僧开口相询,陆静已迫不及待地分享起来,“老师,那相机镜头正对着香蕉之蕉梗呢。蕉梗之上,已生三排小花簇拥的小香蕉,另有一排正露花头。我已拍下数张照片。老师可是欲记录此过程,制成短视频?”

无问僧满意而笑,“然也,你可曾翻阅过先前所拍的照片?可曾见那香蕉蕉梗初长之时的照片?”

陆静认真点头,“皆已看过。从香蕉蕉梗生出小香蕉,至小香蕉花朵上蜜蜂采蜜,照片甚多,拍得甚是美妙。”

无问僧似沉浸于自己之思绪,又滔滔不绝起来:“你看那正生长之小香蕉,我们唤之香蕉手,每层两排,是否宛如一双手垂下?从挂果至成熟,此香蕉需四五个月之时光。若每小时拍一照片,那总计将有三千余张。将此等照片一一制成短视频,哎呀,那该是如何有趣……”

言罢,无问僧又从零食罐中拈出几颗咸花生,边剥边续道,“唉,静静啊,你可曾探头望向窗外?其实那处有两棵香蕉树,一棵长大后,便会遮蔽另一棵,被遮之树便无法成长。大者我们唤之大香,小者唤之小香。香蕉挂果后树便不再长,果熟、树死、而后结出新种。如今大香之种株有五,然最终只需留一便可。那最大之种子与小香相差无几,我们且看看小香可有机会成长……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你等,可明了否?”

多年以后,李一杲在记忆的长河里回溯此景,方才悟透无问僧那番话的深意:变化的片段,宛若连续切片,一经巧妙重组,便能孕育出别样的价值。譬如一家门店的种种变迁,须得能在这重组中焕新生,彼时,无问僧正抛出此问,探寻其意。

然而,在场的李一杲与众师兄弟,皆如坠云雾,一脸茫然,对无问僧的言外之意全然不解。无问僧见状,心中不免泛起一阵怅然。他暗自叹息,这群弟子的悟性,怎就如此迟钝?自己一番苦心,竟无人能捕捉那言语间的微妙。罢了,看来还得使出老招数,以故事点化他们。于是,他轻轻一叹,环视四周,笑道:“来来来,我且与你们讲个开店的趣事,权当消遣,可愿一听?”

此番,众人总算有了些反应。张金枇面露喜色,边摸出手机边嚷道:“好好好,我女儿总说最爱听师公讲故事。你且稍等,我先录个音,晚上给她当安眠曲。”她摆弄手机片刻,按下录音键:“老师,准备好了!”

无问僧正欲开讲,却不料翰杏园的音箱突然响起一阵锣鼓喧天,原是春节的财神歌,虽喜庆非凡,此刻却显得颇为捣乱。无问僧心头一阵腻烦,皱了皱眉,对陆静吩咐道:“静静啊,你去无问斋里看看,茶座上有个手机能操控院里的音乐。你找那首《何茫然》,设为单曲循环,让咱们耳朵清静清静。”

陆静闻言,即刻起身,脚步轻盈地奔往无问斋。不多时,一曲悠扬便在空气中悠然荡漾,美得如同画卷,空灵悦耳。

无问僧闭目聆听片刻,那旋律仿佛给心灵做了一场洗礼,方才被锣鼓声搅扰的烦躁瞬间烟消云散。他站起身,提起锦鲤饲料罐,抓了一大把饲料洒向池水,边撒边摇头吟咏:“书店依旧故人老,多少英雄成莽草,岁月匆匆如流水,廿年营收化尘土。”

昨儿个晚饭时候,张金枇私下里跟大伙儿透露,说那无问僧可是修道界里的高人。原先,大伙儿都只觉得无问僧像个不太靠谱的教书匠,这一下子,嘿,还真让他添了几分仙风道骨的韵味。不过啊……

无问僧吟完那首诗,一扭头,瞧见众人都在那儿假装听得如痴如醉。他脸上忽地闪过一抹狡黠,指着陆静,假装生气地说道:“嘿,静静,你咋不鼓掌呢?快,起个哄!”众人一听,都愣住了,心里头那个刚树起来的仙风道骨形象,刹那间就像风吹沙雕似的,轰然倒塌。虽说大伙儿都知道老师爱跟陆静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但这转折也未免太突兀了些,无问僧这自我拆台的功夫,当真是炉火纯青,无人能及!

陆静第一个回过神来,使劲儿鼓起掌来,那掌声清脆响亮。大伙儿也跟着无奈地笑起来,纷纷拍手叫好,一时间,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王禹翔还扯着嗓子大喊:“老师您真是琴棋书画,样样皆精,太厉害了!”那嗓门大得,仿佛要把屋顶都掀翻了。

无问僧收着众人送来的鼓掌“大礼”,还有王禹翔的那份拍马屁“豪华大礼包”,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正打算开讲,却又觉得似乎还差点儿什么,于是他问陆静:“听过这首诗没?”陆静想了想,答道:“刚才你让我放那《何茫然》的曲子,诗是不是就叫《何茫然》啊?”

无问僧心里头暗喜,这几个小子,总算有个不太笨的,能跟上他的思路。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夸赞道:“答对了!不过不是青莲剑客李白那首原作,是我自个儿魔改的,有点儿意思吧?”接着,他又转头对张金枇说:“我要开讲了,你那准备好了没?”

众人纷纷点头,无问僧就徐徐地讲了一段关于读书郎的故事。

......

《无问斋志异·凡·第二篇·读书郎》

昔有少年读书郎,嗜书如命,虽家境贫寒,常至垃圾场购书。日积月累,藏书颇丰。然其妻不悦,谓家无容书之地,令其售之。少年惜书如金,不忍割舍。

为解决此难,读书郎遍寻藏书之所。数日之后,见一小门面,恒悬出租之牌。因门前大树遮荫,搬运不便,故租金甚廉。读书郎遂租之,移书于此,作为书仓。

每至饭后,读书郎即至书仓,启门而入,欣然阅读。时日推移,邻里闻其仓中藏书丰富,纷纷好奇来询,欲借阅之。读书郎爱书如子,不肯轻借。然灵机一动,告之邻里,可来阅读,不可带走。

自此,书仓之名渐起,书友纷至沓来,每夜皆聚此阅读。读书郎不收分文,书友则自带茶水、点心共享。彼等常向读书郎请教书籍之事,读书郎亦乐为之助,寻书解疑。

十数载转瞬即逝,少年读书郎已成中年读书郎。书仓亦由仓而变为小型书店。为给书友更佳阅读之境,书店内设雅座茶几。虽书店不取分文,然读书郎助书友寻书购书,亦有所得。遂决意购此老旧门面,重装书店,以便终日阅读,乐此不疲。

又十数载,中年读书郎已老,书店仍有人光顾,然人流已稀。曾有人携电脑来此,欲于雅座工作。老人止之,谓此地需静,不可发声扰人。对方欲以金相酬,老人摇头拒之。又有人来此品茶议事,老人亦请其去他处,此地需静。

老人儿女皆成家立业,收入颇丰。彼等谓信息时代,人皆读电子书,实体书已无人问津,劝老人闭店歇业。然老人摇头不允。

又数年,老人之书店仍于老旧社区中屹立。日常多时,唯老人孤影品茶读书。节假日时,亦有熟人或陌生人来此,默默点头,就座品茗阅读。

一日,一女记者闻书店之名,好奇而来。至书店,见无人,唯老人独坐阅读。女记者表明来意,老人欣然受访。

女记者问老人,书店皆免费,一月需多少开支?老人答曰:“月不过两万,年二十万耳。”女记者又问,一月营收几何?老人笑曰:“几无。”

女记者讶然,问何故亏损仍开店?老人反问:“汝觉读书与观小红书所得知识有何异?”不待女记者答,老人又言:“小红书、短视频之知,多为总结之语,而书本之知,则有完整逻辑。吾邻里之孩童来此读书,颇有成长不俗者。吾儿亦喜于此共读,不觉间,思维便有逻辑。其能读博士,成大学教授,非唯其力,亦有自幼养成之思维方式。”

女记者肃然起敬,与老人深谈后,知其对邻里友人之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之影响,远非经济价值可比。沉思片刻,又问:“既读书如此重要,何不直告孩童与家长?”

老人笑曰:“有用乎?人能听他人说教乎?汝知孟母搬家之事乎?”女记者点头称是,又问:“汝如此亏损,能坚持多久?”老人答曰:“吾昔日积攒之资,大概能支二十年。此资亦当年街坊书友所赐,今算归还。若届时吾仍在世,便赖吾儿出资相助。”

女记者闻之,觉奇。“那何不收费或寻人赞助?”正言间,有人推门入店,老人点头示意,请女记者结束采访。

女记者回望,老人抬头,面露微笑。复低头阅读。空气中,唯书香与老人之淡淡书卷气交织,缭绕不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创业因果道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