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逐鹿一夜(1)
书名:血王座 作者:楚狂人 本章字数:3412字 发布时间:2024-12-09

一轮圆月悬挂在夜幕之上,如同被冰水洗过一样,散发出晶莹剔透的清冷之光。月光洒在逐鹿王宫的章露台上,与宫殿内的烛光交相辉映,好像构成了一张光网,轻柔地将宫殿罩在其中。

 

  章露台是逐鹿王宫的四台之一,与华阴台、燕子台、西望台、翰海阁、星海阁、冰海阁和绿海阁并列,形成四台、四阁相生相合之局面,极好地衬托了王宫的海内归一殿。尚在数年之前,逐鹿王宫还不过普普通通,如今经过历任宫廷匠师打磨,极具王者霸气。

 

  章露台有不少亭台楼榭。其中,专门有一个小阁,被称作画风亭,是章露台最有特点的建筑。画风亭状如撑起的油纸伞,四个亭角又似飞扬的裙角,极有微妙的动感之态。

 

  画风亭不大,位于章露台的东南角。亭子四周栽种牡丹、芍药、杜鹃和芙蓉各种花草,尽管不似盛夏那般花团锦簇,生机勃勃,仍旧应和着画风亭的特点。一些奇枝怪状的树不少,郁郁葱葱,高高低低。有的枝头超过亭子栏杆,微微探入亭内,好像与亭内之人交谈,又好像在与画者切磋画技。

 

  顾名思义,画风亭正是一座以画会友的小亭。

 

  画风亭内的风格简洁明快,凸显出亚夏文人的洒脱个性,以及隐教强调的删繁就简。尽管元世纪中期以来,亚夏大陆以七子之教为主导,但是隐教的影响力绝对不低,吸引不少七子转投门下,成为隐遁山林的隐者。

 

  如果月亮上真的有一棵月桂,能够穿透无尽的空间,注意到这座意境不俗的小亭,首先映入眼帘的应该是亭中的画桌。画桌由楠木打造,如同一把特大的古琴,上面铺着丝绸画布,摆着笔墨纸砚。画桌上摆着一幅画,上面画就一只小鹿,昂首望着穹空,似乎对着流云啁鸣不已。此画画风朴素,小鹿栩栩如生,就连远处扛着锄头的农夫,也好似跃然纸上。

 

  画桌后方摆着几把红木圈椅,还有摆着茶点的小桌子。泰平与蓝石公、里耳、孟禹,正一边品茶赏月,一边探讨天下大势。

 

  蓝石公、乔松与周默并称世间三大贤,皆是隐遁于世外的高人,其刀法与众不同,蓝石三略更是名动天下,被誉为治国理政的高谈宏论。说起泰平与蓝石公见的第一面,还是颇有戏剧性的。彼时,泰平与墨白路过苣国上阴,在镇江桥上碰到假扮渔夫的蓝石公。后来,蓝石公的弟子重琞来见泰平,将蓝石上略传给了他,使泰平获益匪浅。

 

  孟禹年过四旬,长得剑眉虎目,鼻梁高挺,嘴唇很厚,蓄着浓须,肤色微黑,给人一种不怒自威之感。作为京师老牌贵族,孟禹的祖辈更加著名,乃是与孔镇齐名的孟乡孟氏。一百多年前,孟禹的太祖父孟匡孟乡迁徙至京师,与族人打造了一座大院。通过一百余年经营维系,孟家在京师名气极大,跻身于显赫贵族之列,以孟家大院为中心的孟亭镇,则成为京师盛产学士之地,为银夏帝国培养了不少人才。

 

  泰平成为墨国大良之后,曾经在京师见过孟禹,得到对方的大力支持。后来,孟禹联合京师贵族,保持京师中立,既不正面对抗孤阳炙,也不偏袒占领苦桑城的墨国。

 

  事实证明,明哲保身在天下统一的局势下行不通,孟禹想让京师免于灾祸的想法不切实际。由于得到归墟教的秘密支持,盐商帮会的向天笑等实权派蠢蠢欲动,在扳倒魏道帮主之后,控制了盐商帮会以及失去石兆的隶市。向天笑知道孟禹心向墨国,就派偷袭石兆的隶市总管常石包围孟府,想逼迫孟禹交出印信,归顺庄乙与归墟教。幸好孟禹提前获悉,带着家眷逃出了京师,回到了旦湖孟亭镇。

 

  可是,向天笑不想放过孟禹,更想通过控制孟禹,为归墟教摇旗呐喊,于是多次派人到孟亭镇搔扰。孟禹知道向天笑不达目的不会罢休,于是请镇守苦桑的申由襄助,将自己一家老小送到逐鹿。巧合的是,孟禹一家刚到逐鹿,泰平就从天域雪山回来了。

 

  由于扶垚被人劫走,至今生死不明,泰平就请孟禹暂代明堂之位,协助自己处理墨国朝政。与此同时,泰平拜托熊霸前往金龙谷,打探扶垚的下落,营救这位墨国的中流砥柱。

 

  一个宫人走向画风亭的角落,为一尊紫炉续上香料,又将几盏油灯的灯芯挑了挑,使得亭内更加明亮了些。亭外有淡淡的槐花香味飘进来,与香料的香味混和起来,刺激得泰平打了一个喷嚏。

 

  “大王要小心身体啊!”里耳关切地问道。

 

  泰平摆了摆手,示意众人不必大惊小怪。“蓝石公,今天听完了中略与下略,对我治国理政又有不小帮助。”泰平端起茶杯,向蓝石公示以敬意。

 

  “大王心思缜密,为人又怀有仁德之念,想必一定会对中略与下略中的机谋之思剔除,更好地运用在治国方面。”蓝石公喝了口茶,又接着说道:“治国譬如调香,最忌过犹不及。”

 

  “说到调制香料,蓝石公与孟明堂都是高手吧。”

 

  “亚夏大陆关于制作香料的记载,大致可以追溯到潜龙纪时代,相传乃是伏易大神最早炼制香料,借助焚香祷告来醒志提神。到了灭龙纪时代,廊中龙族出现一个叫做陈香的制香人,利用多年的制香经验,写出一部传世之书《香经》。《香经》正式将奇楠改称为沉香,既体现那香的神奇,也纪念了这位著名的制香人。”孟禹从身边小桌上拿起一个小香炉,向泰平讲起了制作香料的历史。

 

  “据我所知,沉香是瑞香树受到风雷损伤、虫蠹鼠咬后,异物乘隙入侵木内,使瑞香木的内部发生奇妙变化,形成外皮腐朽、内含香脂的状态。瑞香木结香后,经年累月,质地紧密,入水即沉,故而被陈香称之为沉香。”

 

  “大王说得不错。当然,由于陈香没有到过火龙川,故而不知道七彩玄谷产有奇楠,所以他在书中盛赞天香山的沉香,这只能说明其受地域所限了。依照陈香的记载,能与沉香比肩的香物,只有扬名天下的龙涎香。所谓龙涎香,乃是抹香鲸捕食章鱼和鱿鱼后,未能吃尽的喙骨被一层油脂包裹,被抹香鲸吐了出来,最终在阳光和海水加持作用下,黑色渐褪而变得越来越硬,并且散发出阵阵香气。”

 

  “孟明堂的学识真是渊博啊!”泰平称赞道。

 

  “大王谬赞了。香料的用途十分广泛,上至帝王辅政,下至平民百姓,在生活中使用香料已是常态。依照银夏帝国的史料,庄帝认为香料是供奉神明、祭祀祖先最重要的祭礼,能够使祭祀者达到洁净身心、通灵开化的目的。正是得到庄帝的大力推广,以香料为原料的胭脂香粉,逐渐从宫廷走向了银夏帝国民间。”

 

  “庄帝是一代伟主,自然重视仪式感。”泰平说道。

 

  “是啊!如今,香料已在文人墨客的追捧下,成为京师雅行追求的象征,并以焚香作为文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与点茶、插花和挂画并称为四大雅事。京师之所以对焚香如此钟爱,与定皇时代的两位雅士分不开,那便是名扬后世的万隆与董若。

 

  “万隆的祖先万铭来自廊中,于灭龙纪时代修筑京师前身旦城,使得家族成为旦湖名绅大家。万隆不再留恋官场之后,潜心研究斗茶与焚香,尤其是大力改良制香之法。与那种崇尚奢侈用香的风格不同,万隆选择了自然朴素的用香方式,摘柏实为香加以调制。万隆著有《万氏香谱》,认为自然之中一花一草都是香,与人有共生共存之妙,故而他写下‘花熏香诀’,用橘叶与竹片调制熏香。

 

  “与万隆同期的董若擅制‘花蒸香’,其名气更远胜万氏家族,被京师文人更加推崇。到了端木青云掌管家族生意之时,京师文人喜好燕居焚香,以香会友,吟诗作赋,还流行设席斗香,对香气风格、香雾形态、焚香时间进行观察,结合香具和周围环境,对各种香料做出考评。”孟禹说罢,以极为巧妙的手法,调了调小炉的香料。瞬息之间,一股奇香溢出,令飘荡着香气的画风亭内,多了一缕玄妙之意。

 

  “我听说端木青云与众不同,治理京师极有招法,使帝国陪都空前繁荣起来。”泰平见孟禹兴致颇高,便借势挑起亲的话题。

 

  “是啊!庄帝执政银夏帝国之前,亚夏中土没有春节放假一说,各级官吏公务极为繁忙。为了颂扬庄帝的丰功伟绩,端木青云率先在京师提出,将春节前三日与后三日加到一起,连放七天假期,以体谅臣工一年来的辛苦。

 

  “最令后世所铭记的是,端木青云曾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让即将被砍头的死刑犯,全都回家过年。当时,京师陪都牢内关了两百多个死刑犯,多数要等到秋节之后才问斩,以至于每年春节家人都来看望,极大地增加了牢狱的负担。端木青云走入牢狱,了解到他们不畏死,却很在意与家人相聚,而在牢内却多有不便,更不能与亲人亲近,所以都希望能够回家看看。

 

  “端木青云回到府中,做了一个奇怪的梦,第二天便下了决心,将这些死刑犯全放了。结果,两百多个死刑犯无一逃走,春节过后就都回到牢内,令京师百姓无不盛赞,一时被传为美谈。后来,庄帝听说了端木青云的做法,对他大加封赏,并借鉴了京师这项律令,在昭阳帝都推行开来,成就了银夏盛世的又一个传奇故事,令帝国百姓无不赞颂。”

 

  “以人为本,善莫大焉。墨国如果想要长治久安,必须推行以人为本的国策,让更多的亚夏族人获益。孟明堂接着说吧。”听了端木青云的故事,泰平颇为感慨地说道。他不由得想起,自己曾与吴贤、詹涛一起谈论理想,讲到过要为亚夏族人而奋斗。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血王座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