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 灵儿拜师
返回石室后,老尼坐在蒲团上,示意王宗汉和灵儿也在旁边的岩石上坐下。
王宗汉恭恭敬敬地向老尼行了一礼:“感谢师傅搭救,还不知恩人的法号和所在寺庙,以便日后报恩。”
老尼微笑着,拂尘一摆道:“区区小事,不必挂怀。”看向王宗汉道:“贫道法号静尘,在前方不远的净音庵出家,如若二位施主不嫌弃,可以到庵中享用些斋饭。也好修整一翻。”
王宗汉对这老尼十分忌惮,不想牵扯太多,想早点离开好去寻找忠王,于是婉拒道:“仙姑好意在下心领了,但是我们还有要事在身,不好多做停留,还望仙姑恕罪。”
老尼淡淡说道:“你们出山也必然会经过净音庵,可以庵中休息片刻在启程,何必急于一时呢?”
说罢,老尼收拾起地上的草药,放入背篓,已经先自顾自的先行出了山洞。
王宗汉见老尼再三邀请,而且还是他们的救命恩人,也不好再次拒绝,和灵儿对视一眼,立刻跟了上去。
“仙姑,我来帮你背药篓。”说着也不等老尼同意,就接过了老尼手中的竹篓。
老尼也没再多说,二人跟随老尼走出了山洞。洞穴的出口比另一端宽敞许多,洞外是一片小石坪,四周是松树和枫树的环绕。
此时正值夕阳西下,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斓的光影,景色美不胜收,宛如人间仙境。
此处已接近山顶,洞口上方是连绵的峭壁,旁边有一条小径可以通往山上。但是石坪下方却是悬崖峭壁,并没有下山的路。
老尼指着石坪下的一处豁口说道:“我们从这里下去。”
灵儿二人低头一看,发现虽然石壁上有可以攀登的凹坑,但仍有四丈多高的距离,二人相互点点头。
老尼先行一步,轻轻一跳便稳稳落下,王宗汉和灵儿也小心翼翼地跟随其后。
下了山崖后,二人跟着老尼穿过一片密林,走到一条山梁上,沿着山梁向东北方向行进了十多里。老尼指着山坳中的一片丛林道:“那就是净音庵了。”
三人加快了步伐,不久便来到了庵前。
净音庵看上去并不大,山门上的匾额写着“净音庵”三个大字,但由于年代久远,泥金已经剥落了不少。
庵前有几棵古松,树荫浓密,为庵子遮阳挡雨。庵子背靠石壁,右侧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左侧是一条山涧与山路相隔,一条小石桥横跨在山涧上,下山的道路在树木和山石的掩映下若隐若现,景色极为幽静。
老尼带领二人过了石桥,刚入寺门,就见另一个三四十岁的尼姑迎了出来,见到老尼回来,立刻的喊道:“师父!回来了。”忙接过王宗汉背的草药篓,又向厢房叫道:“慧音,师祖回来了,还来了客人,快端茶!”
灵儿王宗汉跟着老尼,从大殿左侧进到后院。这里有个小天井,栽着些花木,还有几树芭蕉,天井旁是几间静室,老尼的方丈就在这里,室内炉香袅袅,收拾得极为清洁。
几人刚刚坐好,一个二十上下的年青尼姑就端上茶来。这尼姑身材中等,相貌憨厚、淳朴,向灵儿笑了笑,低头给各人斟上一杯茶,恭敬地退了下去。
王宗汉自从来到净音庵,就细细观察盘算,这里环境清幽,禅意盎然,一片宁静祥和之气,却是一处清修的好地方,他看出静尘师太武功盖世,若能让灵儿在此习武,顺便躲避清军围捕,或许未来有希望重振天国也说不定。
王宗汉心中七上八下,思绪纷扰,想到追随侍王的前路未卜,太平军的处境岌岌可危,万一有所闪失,如何面对牺牲的战友和逝去的亲人?
他小心翼翼地向静尘师太请教,希望得到她的指点。静尘师太目光如炬,一番话点透时局,言谈之间流露出对当前形势的无奈与悲观。
王宗汉听后叹息不已,表达了自己对天国的忠诚以及对灵儿的担忧。他认为灵儿年纪幼小,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若能得静尘师太传授武艺,对太平天国或许能留存一线希望。
静尘师太初时以年老为由推脱,但言谈间对灵儿流露出的喜爱之情显而易见。
王宗汉见机行事,马上示意灵儿行拜师之礼。灵儿心中早已渴望拜师学艺,此刻得以如愿,激动之下竟有些手足无措。静尘师太面露慈爱之色,收其为徒,并告诫她学武之路必将艰苦。
灵儿虽小,却极为懂事,坚定表示无论何种艰辛都能承受。静尘师太对王宗汉保证,定会悉心教导灵儿。王宗汉感恩不已,叮嘱灵儿几句后便告辞离去,暮色中身影渐远,只留下灵儿不舍的目光。
至于那些守夜的乡勇们,天亮后发现人去山空,不禁惊疑不定,心中充满恐慌,最后只有草草收场,返回各自家中。
静尘师太的一生颇为传奇,自幼随义军,历经磨难,终于练就了一身超凡脱俗的武功。她避世隐居,创立了适合女性的武学,并在晚年遇到了灵儿,这个她眼中武学传承的最佳人选。
庵内的广慈师太和慧音都见证了灵儿的拜师仪式,而静尘师太心中暗自决定,要亲自将灵儿培养成材,将反清的火种延续下去。这一切,都在那片静谧的山林中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