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主持西夏全面工作的梁太后突然发兵三十万突袭北宋,其中一路大军(大约十万)包围了北宋保安军顺宁寨。
所有人都以为顺宁寨必丢无疑,因为守卫它的仅有几千人马,不够十万大军塞牙缝。
然而,顺宁寨不但安然无恙,十万西夏兵还撤了个干干净净,实在令人费解。
更令人费解的是,据说这十万西夏兵,是一个姓李的北宋妓女骂跑的。
据记载,那个姓李的妓女骂的不是别人,而是西夏最高领导梁太后。
李氏到底骂了些什么,以至于有那么大的力量?
原来因为职业的缘故,李氏接触了很多西夏人士,掌握了不少西夏皇族的龌龊事,尤其是梁太后出卖老公、与妹夫乱搞的丑事,这些丑事统统成了李氏拿出来“退兵”的武器。
当然了,李氏不可能预料到她揭人隐私的怒骂具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她之所以在几千守军手足无措的时候挺身而出,不过是出于一种弱者被强者欺负的愤怒。
但在西夏兵听来,李氏那些话确实让人听不下去,于是“皆掩耳”,人人羞愤得好像李氏骂的是自己的母亲,想把她射成刺猬,无奈站在城楼上的李氏早有防备,做好了保护工作,西夏兵的箭未能伤她分毫。
当李氏的话越来越难听时,十万西夏兵居然于半夜时分撤了个干干净净。耳不听心不烦,咱听不起躲得起。
这个故事怎么看都不像真的,荒唐至极,但其出处并不“荒唐”,它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
西夏兵为什么撤了?
沈括是这样分析的:他们估计杀不了李氏,又害怕都会获罪,于是借口有其他的事情,撤了。
原话是这样的:度李终不可得,恐具得罪,遂托以他事。
那么问题来了:姓李的北宋妓女骂梁太后,西夏兵为什么怕获罪呢?
沈括没有明说,我们只能作一推测:梁太后的丑事,虽然在西夏高层是公开的秘密,但普通士兵并不知情。
如今被一个妓女“揭发”出来,让十万士兵尽皆知晓,梁太后必然大动肝火,心狠手辣的她说不定会大开杀戒,那么这些西夏兵就倒霉了,
所以,在杀不了李氏的情况下,当官的只好找个借口,命令军队撤退。
也是,在那种情况下,保护士兵们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让他们知情。
掌握人家最为隐秘的隐私,就仿佛你是硬生生的抓住了男人的命根子,你一掰,他就动弹不得。
回溯历史,梁太后原是没藏讹庞的儿媳,一位普通的大臣之女。然而,她的美貌和野心让她成为当时权谋中的一颗棋子。没藏讹庞之女嫁给小皇帝李谅祚,令没藏讹庞权力更上一层楼。
这段皇室婚姻牵动了许多利益关系,梁太后因此成为权谋之争的焦点。然而,她的美貌却引起了皇帝的注意,两人的私情成为朝堂上的一个隐患。
梁太后为了保护自己,巧妙地设计让皇帝李谅祚产生不安。她故意告诉皇帝,没藏讹庞已发现二人私情,准备除去皇帝另立新君。皇帝深陷困境,只得听信梁太后的话,导致没藏讹庞父子被暗算致死。
李谅祚由此获得更大的权力,梁太后成为新的皇后。然而,这段权谋之事深埋心底,成为梁太后黑暗的过往。
梁太后掌握政权后,许多西夏贵族对她心生不满。作为一位汉族女子,梁太后推翻了前任皇帝汉化的政策,恢复了西夏原有的制度。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她频繁出兵攻打北宋,转移贵族们的不满。
在位时,梁太后通过强硬手段改变了国家制度,以保全自身权力。为了掩盖自己的不光彩过往,她下令禁止传播相关信息,对敢言者施以严惩。
然而,纸包不住火。梁太后的黑历史被市井中的李老鸨得知,成为青楼中的一则绯闻。李老鸨在一个醉酒的夜晚听到达官贵人谈论此事,便了解了梁太后的一些隐秘。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当西夏十万大军攻到城下,形势危急,李老鸨挺身而出。她在战场上骇人听闻地将梁太后的黑历史公之于众,令整个军队陷入混乱。
梁太后的隐私成为战场上的一把利剑,刺破了敌军的信心。西夏首领不得不召人射箭,试图击毙李老鸨,却因为她得到了严密的保护而无功而返。
青楼女子的智谋和勇气,使得西夏大军溃退,战争得以平息。这段看似不可思议的历史揭示了在紧急关头,细节的重要性,以及一个女子可能改变整个局势的真实可能。
这段历史虽然在正史中无法找到踪迹,但在《梦溪笔谈》中,有着明确的记载。这个历史故事中的女子,虽身居青楼,却以超凡的智谋和勇气改写了整个战局。
这位女子的名字可能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她的事迹却让后人铭记。这场战争的结束,不再只是武力碰撞的结果,更是一个女子智慧的胜利。
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小觑每一个可能的细节,就算是来自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落。女子在历史的舞台上,也能以巧妙手段改变整个局势,成为历史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