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从十三岁登基,二十二岁开始亲政。从他亲政的第八年开始,用了十年时间,先后攻灭了六国,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这一年嬴政三十九岁,那么他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一帝?为什么他所建立的制度可以奠定中国两千多年社会制度的基本格局呢?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秦始皇统一制度的具体内容。
秦灭六国之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及众多博士都认为,嬴政的功绩是古今罕见的,夏商周的统治者都被称为王。嬴政如果还称王就不足以体现嬴政的功绩,需要重新有个称号。太古时期最尊贵的莫过于三皇和五帝,而嬴政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因此就从三皇和五帝里各取一个字,即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他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就是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所以从秦始皇之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称帝后都被称为皇帝。
那么在社会制度方面,秦始皇又进行了哪些统一的改革呢?
第一,书同文。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都使用自己的文字,这严重阻碍了政令的推行和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于是,秦始皇下令对各国原来使用的文字进行整理规定,全部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并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以此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在全国推广。
这不仅是对此前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演变所做的一次总结,也对后世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车同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马车大小不一,车道宽窄也不同,没有明确的标准。以前的马车是在车辙中行走的,车辙是被车轮压住的路槽。
马车在车辙中行走,不仅速度快,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气候对道路运输的影响。现在的考古学家在秦朝的一些重要关隘和枢纽上还能发现车辙存在的历史印记。
因此,各国车辆大小不同,就很难在同一条路上行走。更为重要的是,秦始皇还要下一盘大棋。从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开始,秦始皇就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这样齐国的盐、赵国的铁、巴蜀的粮食、楚国的铜都可以被快速地运送。
这不但是经济上的进步,更是秦朝政治力量的体现。于是,秦始皇下令将全国所有车辆的轮距一律改为六尺,这样全国的道路网就可以畅通无阻了。
第三,统一度量衡。度是用来计算长短距离的器具,量是测定容积的器皿,衡则是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度量衡制度。
秦统一后,不同的制度就严重阻碍了税收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原有的度量衡为标准,在商鞅曾经颁布的标准器上,加刻统一诏书制成统一的标准器发布全国,只要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都一律被禁止使用。
第四,统一货币。秦始皇通过两种途径来统一货币。其一,严禁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其二,废除六国的原有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铜钱为通行货币,将铜钱的单位改为半两,并在铜钱上明确地注明半两两个字,俗称秦半两。这种钱币的形式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很多封建王朝的铜钱形式都跟秦半两极为相似。
第五,统一施行郡县制。从商鞅开始,秦国就一直实行郡县制,而其他六国还是沿用周朝的分封制。统一六国之后,大臣们对于继续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有很大的分歧。
丞相王绾主张秦国刚刚攻灭六国不久,原来的燕国、楚国、齐国等这些地方距离咸阳都比较遥远。如果不建立诸侯的话,很难有效地控制这些地区。所以他提议将皇子们分封到这些偏远的地区来进行管控。秦始皇就将这个提议交给大臣们商议,大多数人都赞成王绾的意见。
可是廷尉李斯却有不同想法。他认为周朝当时也分封了很多的同姓诸侯,可是年代久远之后,血缘就逐渐疏远了。后来相互之间征伐不断,视为仇敌,最后连周天子都没办法阻止。
如今,国内一致全都建立了郡县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不会致使全国纷争。而如果分封诸侯去管理这些地方,反而不利于统治。至于皇子和功臣们,完全可以用赋税来进行赏赐和供养。
最终,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建议,继续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之后,又陆续地增加到四十一个郡。同时,在政治体制上,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之下,设由九卿共同组成朝廷的中央政权,地方的行政机构则分为郡、县两级,郡县的主要官吏都由朝廷进行任免。在县之下,还设有乡、里等基层管理机构。
至此,秦朝的基本社会制度得以确立,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它所建立的统一制度,为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国大一统历史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秦始皇就没有中国的的大一统。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