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二百三十年到公元前二百二十五年的五年时间里,韩赵魏三家已被秦国所灭,燕国也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此时还能阻止秦国东扩的,也就只剩下楚国了。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秦灭六国的第四国——楚国。
楚国是一个底蕴深厚、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所以对于攻灭楚国,嬴政还是很谨慎的。他先是询问王翦,要想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兵力?
王翦的回答是“非六十万不可”,这就意味着秦国要用倾国之兵攻打楚国。嬴政有些犹豫,于是他又叫来李信,询问李信。李信回答说,只需要二十万,足以。这个回答让嬴政很满意。
公元前二百二十五年,李信和蒙武率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王翦则以年老为由向秦王申请告老还乡。秦军兵分两路,向楚国挺进,一路由李信率领进攻平舆,一路由蒙武率领攻到寝丘。两路大军连战连捷,进展非常顺利,连下数城。随后,李信在攻破鄢郢之后,与蒙武在城父会师。
再看楚国这边,面对亡国之危,楚王立即任命项燕为主将迎战秦军,而项燕,不愧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祖辈,打仗有勇有谋。面对李信一路高歌东进,他却并不着急出击,只是选择尾随李信追了整整三天三夜,然后趁着李信轻敌,突然发起攻击,秦军大败。此一战,秦军七个都尉战死,伤亡数万。李信则只率领残部逃回了秦国。
面对李信的失败,嬴政顿时醒悟,楚国虽弱,毕竟地大物博,不是可以轻易灭亡的,想要灭楚,还是非王翦莫属。于是他亲自前往王翦的老家频阳,请王翦出马。王翦说:“大王如果还是让我去灭楚,我的条件,就是非六十万大军不可。”嬴政这次答应了他的要求。
公元前二百二十四年,王翦和蒙武率领六十万大军再次伐楚,秦王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则趁机请求秦王赏赐给他田地和房产。秦王说:“将军就要带兵出征去打仗立功了,还害怕将来得不到财富吗?”
王翦则回答:“我要趁大王还器重我的时候,为子孙们多谋取一些家业。”秦王大笑,应许了他。王翦这才率领大军出征,然而刚行至关口,王翦又派人回去请求秦王赏赐给他田地和家宅,而且这一路之上一连要了五次之多。
有人就对王翦说:“将军,就这样跟秦王无休止的要田产,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呢?毕竟一个胜仗都还没打呢。”
王翦却说:“其实不然,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秦王性情多疑。今天我带走的,可是秦国的倾国之兵啊,我之所以多为子孙要挟田产,是表达我只贪财而不贪其他的东西,这样反而会打消秦王对我的猜疑,不会担心我谋反或功高震主,否则即使打了胜仗,也会有杀身之祸。”
通过这件事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为什么战国四大名将中,只有王翦得到了善终。
再看楚国这边,依然还是由项燕统领。他计划在平舆与秦军展开决战。然而,王翦却选择避开楚军的锋芒,采用坚壁自守、伺机而动的战略,不给他决战的机会。
就这样,项燕率领大军空耗一年,击退不了秦军,最后只能选择东撤。然而,就在楚军忙着撤退的时候,王翦一声令下,派出精兵进行追击。在蕲南大败楚军,项燕收拾残兵率领剩余的十余万人退守陈城,企图与昌平君兵合一处,迎接秦军的追击。
而王翦却又不按常理出牌,他并不去追击项燕,而是突然挥师南下,渡过淮河,直取楚国的都城寿春。此时,寿春的兵力空虚,只有两三万人,根本无法阻挡数十万秦军的攻城。
最后,楚王负刍被秦军俘虏。王翦立即向楚国各地发布告示,宣布楚王被俘,楚国已经灭亡。于是,淮北的各个郡县,果真都望风溃败,不加抵抗。
昌平君与项燕则鞭长莫及,也无可奈何,只能领兵退回到江东的吴越旧地,拥立昌平君为楚王。王翦也并不乘胜追击昌平君,因为楚国国都虽然沦陷,但昌平君和项燕还是有着相当的实力。寿春城破的时候,楚国的水师并未投降秦军,而是顺江东下与项燕会师了。
这样项燕手中就仍然有二十万人马,其中包含数万人的水师,实力仍不可小觑。他们以长江下游的广陵为据点,恭候秦军的到来。
王翦则派出一支秦军南下到长江中游征集大船,准备水陆并进,然后再派出一支偏师,打着楚王负刍的旗号,深入到楚国南部的湖湘一带,传檄南方各郡,宣布秦王威德以及楚王负刍被俘的事实。南方各郡见此情景,纷纷投诚,王翦再无后顾之忧。
几个月后,天气转冷,王翦已经征集到了足够的船只,带着楚王负刍水陆并进,攻击楚军的最后一道防线。
广陵城下,秦军四面列营,军声震天,楚军都知道了,楚王已经被俘虏,难免士气低迷。王翦则指挥秦军发起猛攻。不久之后,广陵城被攻破,昌平君被流矢所中,不治身亡,项燕则引箭自刎而死。
楚军伤亡巨大,而王翦的六十万大军只折损十余万。随后,楚王负刍被贬为庶民,没多久就郁郁而终。楚国宣布灭亡。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