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灭亡之后,秦国的疆土就直接与燕国接壤了。公元前226年冬,王翦率领秦军攻陷了蓟城,燕王喜则率领精兵突围,退守辽东。具体的战争情况,我们后面讲到燕国的时候再细讲。总之,燕国距离灭亡也就一步之遥了。于是秦军调转方向,准备进攻魏国。
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秦灭六国的第三个国家——魏国。秦军攻占了蓟城之后,王翦就将大军驻扎在中山一带,这里向北可攻燕国,向东可攻齐国,向南可攻魏国和楚国。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则率领秦军进攻楚国的北部地区,并迅速地占领了二十余座城池,给楚国一定的打击,其目的就是为了攻打魏国的时候,使楚国不敢轻举妄动。
那么攻打魏国又需要用什么样的战术呢?如果单论实力,击败魏国基本是没有悬念的,但魏国要是坚决抵抗,那么秦军也势必会有非常大的伤亡。于是秦国再次使用此前屡试不爽的离间计。此次离间的对象是魏国的安陵君以及其封地。
安陵是联系魏国西部与大梁城的纽带。如果能将安陵城纳入秦国版图,那么魏国西部的鄢陵、襄城、汝阳、昆阳等地就都将成为飞地,不受大梁城的管控,这无异于就是折断了魏国的一只臂膀。
于是,秦国就派出使臣与安陵君商议,秦国愿意用五百里的封地来交换安陵城。这个面积相当于安陵城的十倍有余,条件是非常诱人的,可安陵君却丝毫不为所动。见商议不行,秦国就派出五万人的军队抵达安陵城下进行军事施压。安陵君还是毫不妥协,并率领城内的数千卫军修筑工事,决心与安陵城共存亡。秦国见离间计不行,那就只能硬打。
公元前225年,王贲从燕国和赵国就地抽调十万大军,再加上前期已经抵达安陵城的五万秦军,共计十五万人,号称五十万进攻魏国。魏国也知道秦军定会攻打大梁城,提前派出主力大军到北方去防御秦军南下。秦军则兵分两路,一路封锁黄河阻挡魏军主力南下,一路由王贲率领绕到楚国,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
面对秦军的进犯,即位才三年的魏王假表现出异常坚定的决心,要保卫大梁。大梁城内存有八万卫军,粮草辎重足够三年之用,防守还是有很大的胜算。随后,魏军开始深挖壕沟,广修战备,依托城防工事,拼死抵抗王贲率领的十几万人马进攻大梁城,数日不下,进攻受阻。
于是,他派出军中使者进入大梁城中进行谈判,可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秦国使者竟然被魏军在城楼上当众斩杀人头,挂在旗杆上示众。王贲见魏王软硬不吃,一面向秦王上书,要求增兵,一面研究大梁城的地形。
大梁城城防坚固,两面环水,一面是黄河,一面是汴河,这两条河流距离大梁城只有十几里,护城河将黄河和汴河通过沟渠联系在一起。经过仔细的研究,他决定要水淹大梁。他命令士兵在大梁城的西北方向挖一道水渠,将黄河水引入大梁城。当时正值春汛时节,秦军冒雨挖渠,王贲亲自督促。
不久之后,水渠和渠道陆续修成,又储备了十多天的大雨之后,水势越发的浩大。随着王贲的一声令下,洪水迅速地灌入大梁城中。当年,白起水淹郢都的残酷景象在大梁城再一次重演,城内外沟渠泛滥,城墙积水,三日后多处颓坏倒塌。王贲顺势引兵入城,在一场激烈的战斗后,占领了大梁城。
魏王假在最后时刻迫不得已,只能献出了玉玺和虎符,为国投降,但由于此前秦军的伤亡过大,对于魏国的投降,王贲并不领情,他将魏王假装上囚车,押往咸阳交给秦王嬴政处置。关于魏王假最终的结局是否被秦王所杀,历史上还存有争议。
随后,魏国的土地尽归秦国,将其设为秦国的三川郡,魏国灭亡。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