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长平秦赵两国在这里爆发了大规模的战役,只是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战役会以如此惨烈的结局收场,赵国伤亡45万,数十万赵军被坑杀,秦国60万军队伤亡过半,两国的主帅也结局不同,白起一战封神,被人称为人屠。赵括为他单独发明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
本期节目,我们就用沙盘推演的方式还原这场大战的始末,重新了解这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歼灭战——长平之战,先来了解一下这场战役发生的背景。
秦国国君秦昭襄王,也就是芈月的儿子、秦始皇的曾祖父,他任用范雎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将韩赵魏作为歼灭的目标,同时与齐国、燕国、楚国等保持良好关系。
公元前270年,秦国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奢击败,秦军损失惨重。既然赵国不好惹,那就攻打韩国。
公元前264年,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下五城,杀敌五万。
公元前263年,白起又大败韩军,攻取了太行山以南的南阳,断绝了韩国本土与上党郡之间的交通要道。
公元前262年,白起奉命进攻韩国的野王县,野王被迫投降,秦国使韩国本土通往上党郡的咽喉地带被完全切断,上党成了韩国的一块飞地,韩王非常恐慌,决定与秦国议和,将上党郡17座城池献给秦国,以求秦国退兵。
秦昭襄王非常高兴,便答应了韩国的议和条件。可是谁能想到,两个国王达成的协议,却被小小的太守给搅黄了,怎么回事呢?
协议谈成后,按照流程,韩王派人前往上党,命令上党太守靳黈将上党移交给秦国,没想到靳黈言辞拒绝,他宁愿与上党共存亡,也不愿意献出上党。
韩王一气之下便罢免了靳黈,另派冯亭去接任上党太守,结果冯亭到任后也不愿意归降秦国,他与上党民众经过商议,决定把上党献给赵国。
他想的是,如果赵国接受了上党,秦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很可能会出兵攻打赵国,到时候韩赵联军一起对抗秦军,或许上党就能保住了。
对于赵国,这是天上掉馅饼,还是掉陷阱呢?赵孝成王也拿不定主意,马上召集群臣商议,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持反对意见的是他的三叔平阳君赵豹,他认为,接受上党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得多,因此不支持接收上党;持支持意见的是他的四叔平原君赵胜以及赵禹,他们认为赵国连年用兵,也不见得能取得一城一池,上党郡可是有17座城池呢,不要白不要,何况即使秦国派白起来攻打上党,赵国也有廉颇呢,廉颇在野战中是打不过白起的,但防守是没问题的。
于是,赵孝成王最后拍板接收上党,随即封上党太守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赵胜率五万赵军去接管,同时令廉颇带兵去驻防。
上党被赵国给截胡的消息传回秦国,秦昭襄王大怒。
公元前261年初,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蔺氏,威慑韩国。
公元前260年初,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上党,长平之战,一触即发。
双方的第一个目标是高平关,秦国从两个方向进攻上党,一路军队从河东出发,进攻关市驿,另一支军队则从南向北进攻高都,两面夹击高平关。
可是从南边出发的秦军却遭到了韩国军队的抵抗,延缓了秦军的进军速度,这就为廉颇赢得了一点时间,他抢在秦军之前到达了高平关,随即在高平关一带建立了第一道防线——空仓岭防线。
空仓岭防线是以高平关为中心,向北延伸到长平关,西侧的丹朱岭向南延伸到武神山、玉神山一带,南北长约40公里,这里山势陡峭,易守难攻。
高平关则建在唯一可供大部队行军的道路上,重兵把守,秦军想要翻越空仓岭,就必须打下高平关。
在高平关的东侧,廉颇又修建了南北两座鄣城,与高平关形成犄角之势,并在这里屯有重兵,随时准备驰援高平关;三条河谷的交汇处,又修建了光狼城,光狼城四山环绕,易守难攻,同时也是空仓岭防线重要的后勤补给点。
虽然仓促而成的防线抵御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而且赵军要面临秦军从两个方向的攻击,但是第一道防线又为廉颇在丹水流域构筑第二道防线争取了时间。
廉颇的策略,就是层层防御,打不过秦国就用持久战拖垮秦国。
第二道防线是丹水河防线,光狼城东侧就是丹水,廉颇在丹水东侧修筑了30里长的防御工事,以泫氏为中心向北,一直延伸到丹朱岭上的长平关,向南延伸到蒲水与丹水的交汇处,用于扼守北上的两条通道。
大粮山是丹水东侧的战略要地,是周围数十里的最高点,向东北可以看到壶关,向西南可以看到空仓岭,因此这里成了廉颇的大本营和粮草辎重的囤积地。
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防线,这是赵军的后路,也是保卫上党和邯郸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样赵军就完成了三道防御体系。
双方的第一场战斗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玉溪河谷,公元前260年的农历四月,赵军的前锋与秦军的侦察兵遭遇,双方激战,赵军的裨将被秦军的侦察兵斩杀。
六月,秦军一举攻过了高平关,紧接着又攻过了南北鄣城。
赵军试图在光狼城加固防线抵御秦军,但是没有成功,王龁一举攻占光狼城。
至此,赵军在空仓岭一带呈犄角之势的第一道防线,全部落入秦军之手,廉颇将所有军队撤退到丹水东岸,以丹水为依托,全力加固第二道防线。
黄河则沿着丹水西侧布防,与赵军隔河对峙,廉颇依靠大粮山和韩蒙山这两个制高点,丹水西岸秦军的一举一动,都在廉颇的掌握之中。
致使王龁多次挑战廉颇,廉颇始终坚守不出。秦赵两军在丹水两岸陷入了僵持态势,而这一对峙就是两年多,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大军,后勤补给消耗巨大,双方都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
这种对峙局面,让秦赵两国都面临着缺粮的问题,但双方都不能让对方知道自己缺粮。
廉颇在大粮山上建了很多粮仓,并从北面源源不断地向大粮山运送粮食,其实里面都是沙子,是故意给秦军看的,以此来迷惑秦军、稳固军心,因此,后世将这座山从原来的摩天岭改称为大粮山。
王龁也在空仓岭建造了大量的粮仓,其实里面也都是空的,做出一番粮草辎重十分充足的假象给廉颇看,于是将这座山从原来的老马岭改成空仓岭。
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就看谁能破局了。
首先是赵国沉不住气了,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对策,甚至想亲率大军与秦军决一死战。
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应该派使臣去秦国议和;虞卿则主张先派使者携带财宝去游说楚国和魏国,使秦国畏惧各国合纵抗秦,然后再去议和,秦国才有可能答应议和结果。
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往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赵孝成王拒不采纳。实际上秦国的确担心赵国与其他国家联合抗秦,那样会让自己腹背受敌。
面对赵国的求和,秦国将计就计,郑朱到达秦国后,秦国对其进行了隆重的接待,并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和解的消息,各国在得知秦赵已经和解的消息后,对赵国完全丧失信心,马上划清界限,导致在后来的战争中,赵军被围没有国家愿意解围,赵军无粮,没有国家愿意借粮。
接下来到秦国出招了,秦国也想尽快结束战争,之所以无法结束,就是因为有廉颇在,既然从战场上找不到办法,那就从其他地方想办法。范雎派人携带重金到赵国实施反间计,大肆宣传廉颇老了,不敢出击,马上就要投降的谣言,并说秦军现在只要想到赵奢就害怕,秦国最担心的就是用赵奢的儿子赵括取代廉颇,只要赵国换了主将,秦国恐怕就要失败。结果赵王果然上当,一方面廉颇一直坚守不出,赵国的国力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另一方面,赵国之所以名气大是源于他的父亲赵奢当年阏与之战,赵国大将廉颇、乐乘等人都认为阏与不可救,唯独赵括的父亲赵奢认为可救,于是赵王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结果赵军一举击败了秦军,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出自此战,赵奢一战成名,被赵王封为马服君。
赵括从小熟读兵法,没有人能辩论过他,包括他的父亲。秦国得知赵国换为长平主将,也秘密地将白起派往长平战场,这个任命是绝密的,赵国并不知情。
在丹水与野川河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黄土梁,叫做西上岭。秦军以这条土梁为依托,修建过一条防御工事,白起到任后命令加固这条防御壁垒。
赵括抵达前线之后,摒弃了廉颇的战略思想,更换了大量的将领,将大军驻扎在韩王山西侧的丹水河附近,准备从这里渡河攻击秦军。
白起也在长平悄悄地排兵布阵,他先给赵国送了一份大礼,他故意安排秦国的进攻被赵国打退,赵国出战告捷,赵王大喜,督促他速战速决。
赵括也认为,兵贵神速,趁着秦国刚打败仗,士气未稳,赵军乘胜追击秦军必败。于是,赵国一声令下,赵军全部精锐渡过丹河防线,与丹河西岸的秦军展开激战。
此时,白起早已派出了两支骑兵,一支是两万五千人,沿着沁水而上,翻越仙公山,绕到赵军百里石长城的背后,目的是封锁长平关至固关一线,切断赵军的粮道和援兵;
另一支五千人的轻骑兵从大粮山附近的泫氏突击渡河之后,沿着小东仓河谷向东北方向实施穿插,目标直指壶关,一举打通了泫氏到壶关的通道,将赵军的主力部队与后勤补给部队一分为二,截断了赵军主力的粮道。
两支骑兵完成合围之后,秦军佯败固守壁垒,赵括意识到被围后率军突围,连续猛攻,秦军损失惨重,但赵军一直无法突破秦军的纵深壁垒,同时又与大粮山南线部队失去了联系,赵括只能被迫放弃进攻,开始负责坚守。
白起则派出轻兵不断骚扰赵军的营垒。此时,秦军主力沿着丹水、小东仓河、百里石长城,形成包围圈,几十万赵军主力被包围。
在韩王山一带,秦昭襄王知道赵军被围后亲自赶到河内,下令给河东和河内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升爵位一级,开赴长平战场,阻断了赵国所有的救援企图。
赵军在长平的主力部队兵多将广,但是缺少粮草辎重;大粮山南线部队具有大量的粮草辎重,却兵力不足。
赵军多次强行突围,与秦军展开惨烈的血战,以至于秦军死伤过半,可是不久,赵军主力就断粮了。
赵军先是吃尽了战马,然后军营里出现了杀掉同伴充饥的惨烈景象。就这样,赵军顽强地抵抗了46天。
最后,赵括亲自率领还可以行动的士兵强行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主将一死,数十万赵军被白起诈降。
赵军投降后,白起将240个年纪较小的士卒放回赵国报信,其余的数十万赵军全部被坑杀。
至此,为期三年的长平之战结束,这场战役,秦赵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近百万之众,如此大的规模和如此长时间的大型战役,古今罕见。
赵军全军覆没,赵国几乎家家带孝。秦军虽然赢得了战争,但也死伤过半,可以说是惨胜。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