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的土地为什么这么零散?它被韩国分成两块是怎么进行管理的呢?
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魏国不相连的土地。
最近总有粉丝在评论区留言,魏国的土地为什么分成两块,而且还不相连,这要怎么管理?为什么韩、赵、魏的地图有那么多版本,到底哪个是对的?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周朝的分封制。以周朝时期的交通方式、信息传递能力以及生产力水平,分封制是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
但即使这样,一个政权所能直接管理的范围也是很有限的。所以周天子只留下一块自己能够管理的地方,其余的都分封给了诸侯。
诸侯对所拥有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享有一切权利,周天子不加干涉。诸侯也留下自己能够管理的范围,其余的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嗣或者功臣,成为卿大夫。
同理,卿大夫也留下一部分土地,其余的再分给自己的子嗣。诸侯的土地是周天子给的,相应的诸侯也要履行自己对周天子的义务。
首先,要完全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每年要给周天子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其次,如果发生战争,周天子会号召各诸侯国出兵,各诸侯国需要自己去征兵、装备武器、自备粮草,跟着周天子去打仗。战争结束后,周天子再按照功劳的大小进行封赏。
除了分封土地,周公旦以周礼作为治国方略,形成一整套的社会制度,比如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级制,以及祭祀、军礼、朝贡等一系列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各诸侯国需统一遵守,如有违反,周天子可以号令其他诸侯进行讨伐。于是分封制就形成了,成为所有诸侯国的行为规范。
了解了周朝的整体社会结构,我们再来看各个诸侯国分封的土地。
有很多网友质疑,你节目里韩、赵、魏的地图,为什么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不一样,是不是画错了?这就引出我们要讲的第二个内容——各诸侯国的地图。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众多,战争频发,所以各国地图一直是动态的,基本上每一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主播所讲的每个历史故事配的也是对应年份的地图,每年也就不一样。
其次,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各个诸侯国的地图应该有严格的分界线,沿着分界线连起来的地方,就是诸侯国的疆域。其实这是我们对周朝国土理解上的偏差。
在我们翻看先秦典籍时,有两个词颇为重要,一个是“城”,另一个是“野人”。
“城”就是指修建的城池,以及周边数十里内可以控制的土地。因为能控制的土地并不大,所以两座城之间可能并不相连,于是就有了“野人”的出现。
所谓“野人”是与“国人”相对的,凡是不归任何一座城池所管辖的人民则都被称为“野人”。
所以严格来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地图并不是我们习惯上沿着国境线用颜色标识的一大块地方,而是一小块一小块的颜色。每一个小块就是一座城池,以及周边所能管辖土地的范围。
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再回头来看魏国的土地。我们都知道韩、赵、魏在三家分晋之前,只是晋国的卿大夫,国君给他们分封了很多的城池,他们各自也都是只管理一块地方,其他的城池分封给自己的子嗣,详细的过程,请看我们之前讲的三家分晋。
到了三家分晋之后,他们各自所拥有的土地,一方面是根据战略需要进行征伐,或者是相互更换城池等方式获得的。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各个城市的主人与三家的宗亲关系来决定是投靠哪家。毋庸置疑的是,所有城主都是跟随自己最亲的那一家,哪怕是中间隔着其他人。
理解了以上内容,也就比较好理解不相连的飞地要怎么管理了。事实上并不需要管理,所有分封出去的城池,城池的主人拥有所有的权利,国君并不干涉,也不需要管理,只有在别国征讨的时候,国君需要联合其他城主一致对外加以保护。
所以春秋战国时候的战役并不说占领了多少亩土地,而是占领了多少城池。
如果大家还有补充的,请在评论区留言探讨。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