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三百五十九年,秦国颁布《垦草令》正式拉开了商鞅变法的序幕。
本期讲解,我们不是按时间顺序,而是按变法的整体思路来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第一步,通过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他把从商代以来就一直实行的分封制改为了郡县制,将秦国划分为三十一个县,然后委派县令去管理。
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的社会制度,县令与之前分封的贵族最大的不同,就是县令只负责管理这片区域,不但不能世袭,而且还几年调整一次。
所以,县令本身不能形成强大的势力,只对国君负责,这就架空了原本在这片土地上的世袭贵族,剥夺了世袭贵族的人事、财务、司法、军务等权力,更好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改变意义深远,影响了今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并延续至今。
第二是户籍制度的改 革,有了郡县制作为基础,户籍制是将郡县制细化到最底层的一个制度。
这个制度的框架也依然沿用至今,它将每五户编为一伍,伍长负责;十户为一什,什长负责;一百户为一里,里长负责;十里为一亭,亭长负责;十亭为一乡,乡长负责;十乡为一县,全县超过一万户的长官为县令,小于一万户的长官为县长;十县为一郡,郡守负责,层层负责,层层落实。
所有政令可以从国君一直下发到每一个农户,严格落实,出现问题,也能层层追责,一查到底,然后再用严刑峻法来保证执行效果。
同时实行连坐制,一家犯罪,十家连坐,鼓励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这样,国君就可以整合全国的人力、物力以及一切资源集中办大事。从此,秦国就有了一套自上而下高效运转的组织体系。
第三步是土地和税收制度的改 革。从商朝开始,一直实行的是井田制,就是把耕地划分为一块一块的方田,阡陌纵横,像一个一个的井字,其中每九个方块为一井,周围的八块耕地,分别分给八个耕户耕种,称为私田,收成归耕户所有,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户共同耕种,收入全部归封邑的贵族所有。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到战国中期,井田制早已被破坏,各国变法也都在做补救,而商鞅则直接废除了井田制。
他将所有的耕地都登记造册,然后分给耕户,再通过税收制度的改 革,让耕户按照分到的土地给国家交税,交税后,剩下的就都是自己的。
于是,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铁农具和牛耕导致的生产技术也提升了,农民分到的土地就不够种了。
商鞅就鼓励农民自己去开垦荒地,谁开垦的荒地就归谁所有,而且还享有免税期,免税期内所有收成不用交税,都归自己所有,于是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本国人开垦不过来,商鞅就号召韩、赵、魏的人也可以过来开垦荒地,并且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和赋税,而且还不用服兵役。
于是,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不断地涌入秦国,其他国家的人越来越多,商鞅就让他们专门负责种地提供粮食,而本国人就有了大量的兵员可以去战场杀敌立功。
他还要求贵族也要参加农业劳动,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禁止买卖粮食,对其他的商品征收重税,迫使所有人都去种地,通过以上方式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实际参加农业耕种的人口,提升了税收,大秦帝国变得越来越富足,国家富裕了。
接下来就是强兵了。商鞅要用制度改 革,打造出一支强大的秦国军队,他废除了原来的世卿世禄制,颁布了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级军功爵制。
所有秦国的士兵,无论平民还是贵族,只要在战场上能斩获一名敌人,就可以升一级爵位,获得一定的耕地、一处住宅和一个仆人,而奖励的依据只有一条,就是带回来的敌人首级一颗首级升一级,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也就越高,而且首级还不只是用来升爵位,如果能带回来两个敌人的首级,那么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被立即释放,如果妻子是奴隶的,可以立即转为平民,如果士兵自己要是犯了罪,也可以用爵位来抵罪。
当然爵位是不能世袭的,但如果要是战死沙场,那么爵位可以传给自己的儿子,于是就更加激发了秦军视死如归的精神,砍死了敌人就能升爵位,万一要是被敌人砍死了,爵位也可以传给自己的儿子。
因此,秦国士兵到了战场上不但不胆怯,反而看到敌人的首级就兴奋,对面摆放的那可是一排排的爵位和土地呀。
就这样,秦军真正地成为了一支让各国闻风丧胆、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师。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 革,让秦国只有两种职业:农民和军人,前者是富国的基础,后者是强兵的保障。
这样的秦国秦孝公满意,秦国的老百姓开心,只有那些世卿世禄的旧贵族是痛恨的。
商鞅推行的土地改革,等于没收了他们的利益,军功爵制剥夺了他们一直所拥有的特权,所以贵族们都对商鞅恨之入骨,只是因为有秦孝公的支持,他们对商鞅也无可奈何。
商鞅的这些改革之所以能有效执行,最重要的一个保障,就是严刑峻法。
在商鞅看来,较重的刑罚可以减少犯罪,所以他所有的制度都是用严酷的刑罚来保证执行的。
据记载,他在一天之中就在渭河边处刑了七百多个囚犯,渭水被染成红色,嚎哭之声震天动地。同时,他还主张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平民还是贵族,都要遵守。
公元前三百四十六年,太子嬴驷触犯了禁令,按照法律太子应该被处以黥刑,是要在脸上刺字的。
但考虑到嬴驷还要做未来的国君,商鞅就让太子的老师代他受刑,于是就给公孙贾的脸上刺了字,把嬴驷的师傅公子虔的鼻子给割掉了。
从此,秦国人都自觉地开始遵纪守法,再也没有人在秦孝公面前求情了。
公元前三百五十年,秦孝公命令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和魏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宫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国力强盛,百姓家家富裕,路不拾遗,山中无有盗贼,秦国内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在秦孝公时期对外扩张方面的一些成果。
公元前三百五十四年,在围魏救赵那一集中,我们讲到赵国攻打魏国,魏将庞涓带领大军征伐赵国,而此时,秦国则趁机出兵,占领了魏国的少梁。
同年,秦国又攻打韩国,占领了上党、安陵、山市,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带。
公元前三百五十二年,在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中,庞涓败给了孙膑,魏国大败,秦孝公又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军包围了魏国的旧都城安邑,并于次年占领了魏国西北边境最重要的战略据点——固阳。
公元前三百四十三年,周显王封秦孝公为西部封国盟主,各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一扫当年被斥,不得参加诸侯会盟之耻,真正做到了当年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你对我高攀不起。
公元前三百四十一年,在围魏救赵的第二场战役——马陵之战中,庞涓兵败自 杀,魏国受到重创。
商鞅又趁机带兵攻打魏国,他给魏国的主将公子昂送信说,当年我们在魏国的时候就有很好的友谊,不如我们现在举办宴席,订立盟约,化干戈为玉帛,公子昂同意了这个建议前去赴约,结果在酒席上被商鞅俘虏,魏军群龙无首,大败而归,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
商鞅以一位战功受封于商地,十五个邑号为商君,也就是从这时起,公孙鞅才正式地变为商鞅。他从魏国一个小小的中庶子,成为了整个大秦帝国最显赫的人物。而此刻,他的大限也就快要到了。
公元前三百三十八年,秦孝公逝世,秦惠文王继位,当年犯法的太子,现在成为了国君,商鞅还割掉了他师傅的鼻子。
更何况,所有的旧贵族早就对商鞅恨之入骨,不停在秦惠文王面前煽风点火,没有了秦孝公的保护,商鞅也知道自己不会有好下场,于是,他只能逃亡,逃亡途中,他还无法住店,这是当年他自己设置的法规,没有凭证,不得住店,此时则用在了自己的身上,一路风尘仆仆,他来到了魏国的边境,他想去魏国或通过魏国去其他诸侯国,但魏国拒绝他入境,无奈之下,他只能逃到自己的封地商地,然后带领自己的部署和商地的兵士向北攻击郑地,结果在郑地的渑池一带被打败,商鞅被杀,秦惠文王还不解恨,下令将他的尸体五马分尸,并将他的家人也全部诛杀。
就这样,一个有才华、有抱负,通过变法,让大秦帝国从此开始崛起,通过改革影响了千年的人物,就此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虽然秦惠文王处死了商鞅,但对商鞅的变法却并没有废除,继续沿用,秦国也因为这独特的历史机遇,开启了富国强兵的开关,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