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我们都耳熟能详。那么商鞅变法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的变法历程又是怎样的呢?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商鞅变法。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处境,在上期讲“围魏救赵”中提到,魏文侯通过李悝变法以及吴起训练的魏武卒,使魏国率先成为了中原的强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占领了函谷关,把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余年。
此时的秦国已经完全沦为了二流国家,其他诸侯会盟,也不让秦国参加,连孔子周游列国,其他诸子百家讲学也很少来秦国,完全把秦国当戎狄一样看待。
那么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国,怎么就沦落到这个地步了呢?这除了秦国几代国君的能力有限、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等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秦国的活人殉葬制度。从秦武公去世开始,秦国就开创了活人殉葬的先河,到秦穆公去世时,殉葬人数高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很多重要的大臣和将领。
这就导致秦国的人才出现了断层,其他诸侯国的人才也不敢来投奔秦国,以至于几乎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严重阻碍了秦国的发展。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因为很多大臣和将领的殉葬,所以在秦国很难形成强大的氏族力量,也就避免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事件的发生。
直到秦献公即位,才废除了秦国几百年的活人殉葬制度,秦国才又逐渐走向正轨。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年仅二十一岁的秦孝公继位。他继位后,广施恩德,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广招天下贤才为秦国的发展出谋划策,并提供优厚的待遇和机会。
此令一出,立即感召了各国的人才纷纷投奔秦国,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商鞅。
当然,此时还不能称他为商鞅,他是姬姓公孙氏,名鞅,所以应该叫他公孙鞅,他出身于魏国的公族,因此也可以称他为魏鞅。
后来,他来到了魏国,在公叔痤的门下,做了一个叫中庶子的小官。
公元前361年,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前来探望,就问公叔痤:“你的病万一要是有个不测,将来魏国该托付给谁呢?”
公叔痤就给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说:“此人虽然年轻,但有奇才,希望大王能够举国听之。”
说完后,他意识到魏王并不会采纳自己的意见,于是他就屏退众人,对魏惠王说:“如果大王不打算用公孙鞅,那就一定要杀了他,千万不能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否则他将来一定会成为魏国的大患。”
魏惠王表面上答应,但实际上并没当回事,只是感觉公叔痤有点老糊涂了。
公叔痤又把公孙鞅叫过来,对他说:“我把你推荐给了魏王,但感觉魏王并不打算重用你,于是我就劝魏王杀了你,魏王答应了。我之所以给魏王提这个建议是尽忠君之礼,现在我又告诉你是尽人臣之礼,你还是赶紧逃命去吧。”
公孙鞅却并不慌张,他说:“大王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那他怎么可能听你的话杀我呢?”
于是,公孙鞅又在魏国待了一年,魏王果然既没重用他,也没杀他,直到他听闻了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着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但一开始公孙鞅让秦孝公很不满意。第一次见面,他给秦孝公讲帝王之道,秦孝公听得直打瞌睡;第二次他讲了霸道之术,秦孝公依然不感兴趣;第三次他畅谈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后大喜,两人一连畅谈了几日,越说越投机,最终在公孙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实行变法。
这一年,秦孝公二十二岁,公孙鞅三十岁。为了方便讲解,以下我们就统称他为商鞅。
在初中历史课上,我们学过商鞅变法是从“立木为信”开始的,就是在城南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告诉人们,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就赏金十两。
刚开始没有人相信会有这种好事,后来有人真的去搬了,奖金也真的拿到了,秦国人民就把这件事给传开了,都认为商鞅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于是商鞅的变法也就得到了人们的支持。
但事实上,这个招数的原创并不是商鞅,而是吴起。讲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秦国并不是第一个变法的诸侯国,商鞅变法也不是从无到有的。
相反,秦国的变法相对于其他诸侯国却是较晚的,只是先衰,不是先盛后衰。
在商鞅变法之前,其他的诸侯国也都陆续地进行了变法,魏国有李悝变法,这对商鞅的影响非常大;楚国有吴起变法,吴起在魏国颇有威望,但遭到公叔痤的诋毁被迫逃亡,楚国在楚国实行了吴起变法;另外还有齐国的邹忌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
所以商鞅是借鉴其他诸侯国的变法思路,结合秦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次更彻底的改革。
商鞅变法历时二十三年,包括了中央集权、农耕、军战等一整套的革新制度,层层递进,体系严密,环环相扣,分阶段推进的一套十分庞杂的制度变革。
下期我们继续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以及他变法成功、秦国能够强盛的原因。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收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