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三家分晋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为什么司马光以此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它是怎么发生的?对后来的历史又有什么影响呢?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走进三家分晋。
晋国,这个曾经强大的诸侯国,被分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后来也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每一个国家都是秦国统一路上强劲的对手。那么韩赵魏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晋国的六卿制度。要想了解六卿制度,就要先了解晋国历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
公元前745年,晋文侯将他的叔父封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并由此改变了晋国的历史走向。曲沃的地理位置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要优越,面积也比翼城大。
桓叔来到曲沃之后尽心治理,很快就将曲沃发展成晋国第二个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并以此为基础,与翼城展开了明争暗斗。翼城的晋侯是晋国国君,因此也被称作大宗。而身在曲沃的桓叔是国君的叔父,作为小宗宗室,所以被称作小宗,大宗和小宗的争斗就此开始。
公元前739年,曲沃桓叔与潘父在都城里的内应配合下,杀掉了晋昭侯,并趁机夺权,但没有成功。同年由晋昭侯的儿子姬平继位,是为晋孝侯。
公元前731年,73岁的曲沃桓叔去世,由他的儿子鳝继位,是为曲沃庄伯。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派人到翼城下暗杀晋孝侯后,并乘乱带兵攻打国都,又失败了。由晋孝侯的弟弟姬郄继位,是为晋鄂侯。
公元前718年,晋鄂侯去世,晋国都城正在举办国丧,曲沃庄伯乘机发兵,但又没有成功。由晋鄂侯的儿子光继位,是为晋哀侯。
公元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由他儿子称继位,是为曲沃武公。
公元前710年,晋哀侯攻打其南面的陉,陉只是一个大夫的地盘,实力太弱,只能向曲沃武公求救。
于是曲沃与陉组成联军与晋军在汾水旁展开决战,晋哀侯战败并被俘虏。然后由晋哀侯的儿子小子继位,是为晋小子侯。
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又杀了晋小子侯,周天子得知后觉得曲沃武公太不像话,立即命令虢仲率兵讨伐,武公抵挡不住,只得再次退回曲沃自保。晋国这边由晋哀侯的弟弟姬缗继位,是为晋侯缗。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吸取了多年的教训,做足准备,再次出兵讨伐晋侯缗,也速战速决,攻破国都后当场斩杀姬缗,做成既成事实,在时间上不给周王室干涉的机会,在政治上极力笼络讨好周王室,用大量的珍宝器物贿赂当时的周天子周桓王。
周桓王本着拿人钱财为人消灾的原则,既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就干脆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正式列为诸侯,是为晋武公。
就这样小宗终于打败了大宗,晋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春秋时期是严重违反各诸侯国一致遵守的礼法制度。
但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没有能力来捍卫周朝的礼制,于是晋国就这样率先打破了游戏规则,曲沃代翼也就此完成。那么曲沃代翼对晋国的历史走向有什么影响呢?
曲沃代翼的第二年晋武公就去世了,由他的儿子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在曲沃代翼的过程中,跟着晋武公的那些小宗的后代子孙们都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献公继位后肯定要论功行赏,都分到了大片的土地,成为晋国新的实力派。
但此时晋献公作为晋国国君成为了大宗,那他的那些叔伯兄弟们则就成为了小宗。这群小宗里的公子们有样学样,试图再次上演曲沃代翼。
为了防止历史的重演,保住自己的位置,晋献公选择的方式则是把这些小宗的公子们全部杀掉,这样就不会有小宗代替大宗的机会,晋国的公族势力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问题也出现了,公仆没有人,活还得有人干,同姓的没有人,那就重用异姓的卿大夫们掌管朝政。晋献公前期整治卿大夫,废除公族大夫制度后,以加强中央集权,伺机吞并周边的小国开疆拓土,晋国逐步走上了强盛的道路。
但是到了晚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昏招频出,等他去世后,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发生内乱,直到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了19年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了晋国,杀掉晋怀公,成为晋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晋文公继位的时候,晋国的公子公孙们几乎都被他的父亲晋献公给杀完了,只能继续重用异姓的。不过重用这些卿大夫也有好处,一方面他们没有资格和国君争权夺利,有利于中央集权的事。
另一方面这些人都是庶族出身才能执掌大权,那肯定都是国士无双的人才,不靠出身,就爬到高位,必然是有真才实学的能人。
另外还有一些更是跟着晋文公走天涯的死党,于是晋文公就用这些异姓的卿大夫们建立起了三军六卿制度,三军分别指的是上军、中军和下军。每个军都有正副2个长官,正职的长官为将,副职的长官为佐,共6个人合称为六卿。由这些卿大夫掌管晋国的军政大权,出则为将,入则为卿,管理整个国家。职权最大的是中军将,中军将打仗时为大将,当朝时为正卿,其他的将和佐则都为少卿,而且六卿的将和佐还都是世袭的,权力非常之大。
此后的晋国三军六卿制度多有调整,但基本框架不变,这样的变革让晋国实力大增,晋文公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这套制度当国君强势的时候可以发挥出非常大的力量。但当国君弱势的时候,则问题就出现,随着这些将和佐的实力不断变强,到了春秋末期,六卿逐渐演变成了6大家族,分别是中行氏、范氏、赵氏、魏氏、韩氏、智氏。
公元前497年,因为赵氏的内讧引发了晋国长达8年的内战,以范氏和中行氏的彻底覆灭为结局,从此六卿就变成了四卿,分别是智氏、赵氏、魏氏和韩氏。
在这4大家族中实力最强的是智氏,于是智氏就想要灭掉另外三家,一家独大。
他挟晋君以令诸侯,号召另外三家,为了表达对晋君的忠诚,每家都为晋君献出万户的封邑。为了表达诚意,他自己第一个献出。
另外三家当然知道他们给出的土地名义上给的是晋君,实际上最后的受益人还是智氏。韩氏和魏氏的地盘小,实力也弱,虽然不想给,但又惹不起这事,只能答应,只有赵氏断然拒绝,这就给了智氏收拾赵氏的理由。
他裹挟着韩氏和魏氏一举围殴赵氏,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氏军为右路,魏氏军为左路三路人马直奔赵氏,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带领赵家兵马退守晋阳,随后三路人马将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加固城防坚守不出,智伯瑶指挥了多次攻城战,但始终无法攻克。
于是双方陷入了对峙的状态。这一对峙就是两年多。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查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被淹了吗?
于是他吩咐士兵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挖到晋阳城,然后在上游筑起堤坝,拦住上游的水,等水坝的水满后挖开豁口,大水就直通晋阳城而去。被围困了两年多的晋阳城,顿时成为了一片汪洋。
晋阳城的老百姓对智伯瑶恨之入骨,宁可被淹死,也不肯投降,城内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就跑到房顶上避难。
锅灶被淹没了,老百姓就把锅挂起来做饭。看着晋阳城的惨况,智伯瑶志得意满,距离晋阳城破,赵国的失败是指日可待。
他约着韩康子和魏桓子一起去查看水势,对着晋阳城得意地说,我一直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可以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底里暗暗吃惊,因为魏氏的封邑在安邑,韩氏的封邑在平阳,旁边都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他们晋水既然能淹没晋阳城,就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淹没安邑和平阳。
正在韩康子和魏桓子感到左右为难的时候,赵襄子则派出了说客张孟谈偷偷地跑出城,先后找到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服他们联合起来一起攻打智伯瑶。
本来韩魏两家就在犹豫,听张孟谈一说自然一拍即合。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觉,猛然间听见喊杀声一片。
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兵营四面八方战鼓擂动,赵、魏、韩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和木筏一起冲杀过去,被砍死的被水淹死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智伯瑶也被当场斩杀。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继续攻打智氏的封地,杀掉了智伯家族的200余口。
智氏彻底失败,土地被韩赵魏三家平分之后,他们又将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都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遣使者到洛邑去朝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分封为诸侯国。
周威烈王自知就算自己不同意也没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了诸侯国。至此韩赵魏成为了中原的大国,加上秦、齐、楚、燕4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也标志着春秋彻底结束,战国时代开启。从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开始,实行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按照这套制度,所有分封的诸侯们平时都在自己的封地,但所有人都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号令。
随着平王东迁,周天子的权威就开始大打折扣。但即便这样,周天子的权威还是在周朝规定的礼法约束下,大家还是遵守的。
随着韩赵魏作为晋国的卿大夫,不受国君控制,犯上作乱,最后还被周天子提升为诸侯,周天子的权威也就彻底的丧失了。
首先既然晋国的韩赵魏可以被分封,那么其他国家也可以要求周天子分封,于是周朝存续多年的礼法制度就被破坏,其次这样就意味着这个天下谁都可以争,只要有实力就行。
因此三家分晋不仅仅是韩赵魏三家的崛起,也标志着战国群雄逐鹿的时代到来。
最后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三家分晋的结局不是韩赵魏三家分晋,而是智氏灭掉了韩赵魏,形成一个强大而又统一的晋国。
那么秦国统一天下或许就是另外一种结局和走向。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观看,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