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怀古抒情
书名:秋浓叶红时 作者:夕雨 本章字数:2540字 发布时间:2024-11-28

    在我国举行的奥运史上空前最盛大的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在我国首都北京隆重开幕,于8月24日胜利闭幕。中国代表团最终获得48枚金牌、21枚银牌与28枚铜牌,是北京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的国家,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金牌榜榜首的亚洲国家,并创造中国队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佳战绩。

     奥运会结束后过了几天,枫叶的暑假也结束了,她和吴秀丽、秦国斌等同学们一起,开始进入初中三年级的学习。

    开学第一天报过到后,枫叶、吴秀丽和秦国斌三个同学兼好朋友相约来到江城武汉三镇其中最为古老的一镇——汉阳,他们三人要在投入紧张的学习之前,来这里作最后一次游玩放松。

     三个好友首先游玩汉阳龟山西角下古琴台的旧址。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它西瞰长江支流蜿蜒的汉江,北临风景宜人的月湖,地理条件十分优越。

     据《吕氏春秋》、《列子》记载: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就在此地弹奏《高山流水》的乐曲,时恰被砍柴路过的钟子期听见,钟子期听闻连声叫好。俞伯牙于是视钟子期为知音,两个人相约一年后在此地重聚。一年后,俞伯牙携琴如约来到旧地,却听说钟子期已经不幸病故。俞伯牙悲痛之至,毅然摔碎琴瑟,发誓终身不再鼓琴,以谢知音。

     二千多年来,琴台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成为人们的美谈,也被无数的文人骚客吟诗著文赞颂。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李白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闲坐夜明月,

     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

     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

     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

     世上无知音。

     琴台园地最早建于北宋年间,清代嘉庆年间又重修,旧址古琴台园地还竖有《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等碑刻。枫叶、吴秀丽和秦国斌在园中游览时,他们还能辨认出园中“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的一幅古联。

     古琴台旧址园大门口竖有一尊巨大的水泥雕像:俞伯牙的身后侍立着一位小琴童,俞伯牙正拉住钟子期的手在一诉衷肠。也许他在请子期指点琴曲里的瑕疵,也许他感慨老天爷给他送来了一位知音,恨相见甚晚!两个人忘记了彼此一个是饱学之士,一个却是打柴的樵夫,两人无论贵贱,只求知心,相交超越了世俗啊!

     枫叶凝视雕像许久,忽然用她银铃般的声音背诵道: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

     这时候吴秀丽和秦国斌应声接口背诵道: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而绝,终身不复鼓。”

     三个好友背诵罢这一段古文,他们的手不自禁地握在了一起,他们齐声说:

     “我们三个在古琴台前让俞伯牙、钟子期见证:我们三个愿意一世做知音好友,高山流水,我们将永远相互帮助,不离不弃!”

     他们言罢都放声大笑,笑声萦绕着园地门口的俞伯牙、钟子期的雕塑像,俞伯牙、钟子期亲切地凝视着枫叶等三位好友,正向他们三个人点头微笑呢……

     三个好友离开古琴台园址,随后联袂来到长江边的晴川阁。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面临长江,背靠龟山,与长江南岸武昌蛇山耸立的黄鹤楼隔江相望。晴川阁也是江城武汉著名的文物旅游景观,有“楚天晴川第一楼”之称,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江城武汉三大名胜”。

      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为汉阳知府范之箴所修建,阁名取自唐朝诗人崔颢《黄鹤楼》中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晴川”两字。晴川阁自兴建以后,几经废兴,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维修增建和2次重建。重修后的晴川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它以传统技艺进行彩绘雕饰,古色古香。阁楼分上下两层,充分体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造楼阁”的雄奇风貌,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

    晴川阁是一座集文物古建与园林风景于一体的名胜古迹,由禹稷行宫、晴川阁、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古牌楼、楚波亭、朝宗亭、禹碑亭、敦本堂碑、山高水长碑、荆楚雄风碑、临江驳岸、曲径回廊、诗词碑廊等附属建筑组成武汉唯一一座临江而立的古建及仿古建筑群。

     其中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江城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楚波亭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后重建于1986年,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而“荆楚雄风”碑则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还有朝宗亭,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于此。《尚书·禹贡》中有大禹治水“江汉朝宗于海”的说法。清末在武汉境内分别设立“江"、"汉"、"朝"、"宗”四关,管理长江、汉水水上交通运输,即渊源于此。

    枫叶、吴秀丽和秦国斌流览这些古迹,无不感慨江城武汉的历史和楚文化的悠久,为自己身为江城武汉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个好友最后登阁远眺指点长江南岸巍峨耸立在蛇山之巅的黄鹤楼,和横跨于龟蛇二山之上的长江第一桥,又俯瞰阁楼下滔滔长江水奔涌东去,他们不由情如江涛倾泄而出。枫叶脆声吟诵起明代傅淑训诗《晴川阁野眺》:

     江上风烟望武昌,

     临江高阁晓苍苍。

     涛声八月蛟龙吼,

     霸气千秋草树荒。

     几点青山浮大别,

     一声残笛弄沧浪。

     自经崔颢题诗后,

     别是人间翰墨场。

     吴秀丽闻声不甘落后,她也脆声吟诵清代程封诗《登晴川阁》:

     凭栏高倚半江秋,

     楚国晴川第一楼。

     远水乱从巴蜀下,

     残碑都为宋元留。

     洲传鹦鹉迷何处?

     浪起鲸鲵斗未休。

     罗立众峰皆画本,

     当年崔颢不应愁。

    秦国斌也更想表现自己,他手舞足蹈地高声吟诵清人何人鹤的诗《晴川阁》:

     大别山之麓,

     晴川景最明。

     潮吞荆江月,

      楼压武昌城。

      槛外分江汉,

     云中辨岳衡。

     登临窥禹踪,

     挂席又南征。

     秦国斌吟罢,枫叶手指阁外浩荡长江水,笑靥如花地对秦国斌和吴秀丽说:

     “好一句‘挂席又南征’哦,充满了壮志豪情!古人尚能览物怀古励志,我辈更不能落后!我们三叶扁舟今天也从晴川阁长江边‘挂席’张帆出发吧,去迎接时代的风雨的洗礼,直达理想的彼岸!”

     “好!”

     吴秀丽和秦国斌都点头夸赞枫叶说的太好啊……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秋浓叶红时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