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他们,趁着李恒和加布莱忙着两族事务,在小岛上用木头做了很多实用的木制品。木头容易获得,制作花费时间少,产量大。他们用这些制成品,奖励两族人互相传授生产技术,交换作物种苗。
当地有一种树,结的果实富含淀粉,可以食用,两族人会去采来当饭吃,莫奕族人管这种树叫拉当。但因为野生动物也喜欢把它当食物,所以常被动物们先行采食,人只能得到一些剩下的。莫奕族有家人,忽发奇想,觉得与其在野外被野生动物们先吃掉,还不如移植到自己茅屋附近,自己先到先得,得多一点。这家人想到就做,大树不易移植,那就移植小树。不几年长大,开始产果。
这些果长在树干、枝干上,开始如小珠子,后来如鸡蛋,再后来就像拳头大。拳头大的时候就开始采来吃。去皮后露出果肉,生吃熟吃都可以,刚采来食时,味道有点淡,有点不好的味道。到后来,果实的味道越来越好,竟然有了香甜味。
这是从来没有的事,野外采摘的,都比较早,因为要和野外动物争竞,未熟已被采完,自然果实味道不佳。这是一个非同凡响的发现。这家人刚开始种了几棵试试,尝到甜头后,又去移植了好多棵。因为有了这些树,保证了他们家不受饥馁。莫奕族人看见这样的成效,便纷纷仿效,前来取经,学习移植经验。
家里的大人小孩,有时贪图方便,就在树下解决二便。最先还不在意,久而久之,又发现好像有大小便的树长得比较好,果实多,认识到这事和大小便相关连,便集中处理大小便,不随便乱排。大小便集中放置坑洼处,需要时就拿去放置到树下,以此促进树的生长。
为了解决大小二便的不佳气味,有一家人,在集中放置大小便的坑洼上覆盖厚草棵,问题得到解决。给果树施用时,先在数旁挖刨一个几个坑,然后再放置处理过的大小便,掩上土。多年坚持下来,这家人发现这些果树挂果多,成熟的果实更加好吃。这大概是科学种植的最先发端吧。
莫奕族的族人们有了这样的科技达人的引领,自然群起响应,在自己屋前屋后大量种植解决温饱问题。
种多了以后,有时多了吃不完,有人试着晒干,晒干后,不易变质存放时间较长,在需要时,可以拿来食用。干后很硬,但用水煮后,口感不错,吃起来别有一种风味。
将两族人分隔的界河里,有一种带壳的水中生物,外形像一个小瓶子,婴儿拳头大小。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开口端长着头,有几根触须,口器像极了鲤鱼嘴巴。这种生物能把水里能吞的都一扫而光,只要大小合适,从不挑挑拣拣,当地人叫它可顿。
有家靠近水边住的族人,饥饿时,便大胆地捉来煮吃,反正撑死好过饿死。抓来后,先养在陶盘水里几天,让它吐干净,然后水煮剥壳食之,味道尚可,只是嚼起来费些劲。
抓到小的,食之无肉,弃之可惜,这家人就挖个土坑,把这些可顿放到有水的土坑里,由于它们什么都往胃里装,估计不会饿死,养着试试看。草木碎屑落叶,掉进坑里,经时累月,腐化成泥。这种生物虽被捉离本来生活的水域,但在这里也无所谓,也可有污泥杂物可供食用,也渐渐长大。只到放养者感到可以食用了,就捞起。这家人由此而掌握了一门养殖手艺。
莫奕族人先把这两项成果拿出来与力恰族人分享。善种拉当果树的专家和善养可顿的专家,便到力恰族人的聚居处,手把手教他们。
种拉当树的专家,指导有需要的人,挖坑种树,从坑的大小深度,到树的大小和移植时间,都详细作介绍。他们制作的大小便存放发酵池,有了相当的技术水平:按需要挖出相应大小的坑,把坑的表面拍打结实,坑池顶部边缘平整。编织的草棵覆盖物紧密细致,密不透风,盖上后,不佳气味不再外冒。
根据坑池的大小,将覆盖物做成几片,方便揭开取用,也方便将新收来的大小便放进去。放的一端和取出的一端安排在坑池的两头,这样,使新鲜的大小便有时间改变不良性质,在取用端,经改变的就成了良好的树木生长肥料。
这家人还专门开发出了收集和取用器物(类似于我们地球的木桶):他们将空心的树干(或因虫蛀或因腐烂),取适当长短的一段,用石刀细致修整,使边缘平整,平整后,封闭一头,用作盛物的木桶。大的空心树干做成放在家里,方便时,将大小便装在里面(蹲着或坐着解决),随时可以将大小便放到收集堆放池。小的空心树干,截出适当的长短,将一端封固后,做成取肥料的木勺。
将这种桶的顶部修整光顺,便可以坐在上面大解。经年累月,斗转星移,到一定的时候,不知道他们会否由此发展出抽水马桶,拭目以待吧。
他们家还表示,他们正生产更多的果树生长的肥料。其中之一的办法就是,试着把各种杂草树叶等废物,放进坑池用水浸泡,待其腐烂后,再给果树施用。如有良效,则会和大家分享。如行之有效,则扩大拉当树的种植指日可望,不会受限于有限的粪便。
养殖可顿的人家,向力恰族人传授了如何在恰当的时间里去捕捉。如何挖出合适的养殖池子,水深的控制,最适合可顿食用的东西和需要控制的大小颗粒。
通过长时间的养殖,这家人还发现,如果在池子的一部分,离水面有一定的上方,覆盖一些遮蔽太阳的物件,如树枝草棵,或种植一些藤蔓类植物,让池子有遮荫的地方,则更利于可顿在天气炎热烈日当空时的觅食生长,提高成活率和增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在养殖的池子里,可顿长大后,在一定的时段里,还能生产出下一代,这给了这家人一个大大的惊喜:在人工条件下,可以繁殖下一代。有这样一个发现,便大大缓解了到野外寻找的压力。
这家人表示,他们正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以便在单位面积里养殖更高密度的小木棍。为达成这样的目标,他们正细心研究可顿的生活习性,控制死亡发生,提高成活率。初步试验证明,某些植物有这样的效果,只要将这些植物放进池子里,可顿的放养密度可以显著提高。成功后,会公布结果和相关技术细节。
两家人都带领需求者参观自己的种养地方,实地考察,将要点讲清楚,使学习者尽快上手。
力恰族人,同样也有用于交流共享的技术。其中就有将植物纤维,制成长长的丝线的方法。在自然环境中,植物的纤维长度都是有限的,这就很影响纤维的使用范围。
力恰族有这么一家人,他们将纤维不断搓揉,可以将之不断连接,经过搓揉紧密结合在一起,制作成所需要的长度。这样的丝线,均匀一致,柔韧性特别良好,可以编织许多东西。如果用打结的方法来获得较长的绳索丝线,因为有结,所以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也因为有结,其柔韧性差强人意。
这家人向莫奕族人介绍技法时,还表示,他们已经在试着制作多种规格的绳索丝线。他们的打算是,将用粗的绳索,编织成鞋,以增加穿着行走的舒适度。当地已有木板做的鞋,但很硬很呆板,穿着走路走久了就很不自在。而用绳索编成的,可以和脚非常配合,非常柔软,可以穿着走很久都感觉很好。
这家人现场做了一对绳编的鞋。许多人试穿之后,都觉得非常舒适好用。立马现场就有很多人跟着学习编织。这家人一边教一边还询问各人的意见,以便随时改进设计制作,完善工艺流程,掌握各种层次各方面的消费需求,形成比较比较认可固定款式。
细的丝线,已经编织制作成了可以在天气热的时候穿的“衣服”,这种衣服在现阶段,只能做上衣,因为不够密实,有小孔洞,做“裤子”还有辱斯文。将会致力研究将丝线做成像树皮一样不透光的物料,届时,衣服裤子都可以用它来制作。那样的衣裤,会柔软轻薄,不像树皮那样粗厚不堪。
力恰族还有一家人向莫奕族人传授当地最先进的灶具。他们家最先开始将烧火煮食的灶具进行升级改造。原来就几个石头摆着,上面放上陶锅,陶锅下烧柴草加热陶锅煮东西吃。这样的煮食方法,烟火四散,灰尘满布,既不卫生,又浪费热能。
为了使柴草燃放的热能聚集,他们家首先用石头配上泥巴,做成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台,内里是空的以放置燃烧的柴草燃烧空间,最上面放陶锅。这样,柴草燃烧的火焰就不会外泄造成热能浪费。
为了使燃烧的烟尘可以集中排放,在燃烧空间上端,放置一个孔道,将燃烧的烟尘引出。烟尘引出后,再用陶管将这些烟尘引导到合适的地方排放(这些陶管的款式尺寸由他们家设计,委托烧陶行家制造。这些陶管一头是个大的端口,可以套住另一个陶管小的端口,这样可以一个套一个,接到所选定的合适的地方)。
煮东西时,火焰要持续,柴草要不断添加,所以这个灶台有个开口,用来添加柴草。煮东西时,将柴草引燃,火焰不断加热陶锅直至把该东西煮好。添柴草的开口,也是新鲜空气的入口,烟道是燃烧后废气的出口,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气体循环交换。
有了灶台,燃烧热能能集中利用,减少浪费。有了烟道和开口,可以有持续的火焰和良好的空气循环,既干净,又环保还高效,这样的先进理念当然很快被接受而得以推广。
到现在,向莫奕族人介绍制作这种灶具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灶台内空的燃烧室,又升级换代,分成上下两格,上格和下格之间用细小石条或陶土条分隔,这样上格柴草燃烧后的灰烬掉落下来到下格,下格也开口和外面相通,新鲜空气可以通过上下格之间的栅条缝隙到上格,使柴草燃烧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减少了因缺氧而造成的烟排放。掉落下格的灰烬集聚太多时,可以从开口处取出。
这样的灶具已相当完善了,高效、好用、卫生。烟尘由烟道烟管引出后,排放到室外,这样,厨房里就变得非常清爽干净。煮东西时不会眼泪鼻涕横流。
这样的灶台设计制作广受好评,参与者都认真学习制作。
两位族长商定,两族人的这四个项目广泛深入地交流一段时间,所有的细节要求都被掌握后,再选另外的好项目来交流共享。如果族人自我发起,学习传授一些有价值的技术方法,就支持,乐见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