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郑板桥识斗牛图
梧桐姐姐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郑板桥识斗牛图》的故事。
那是在清朝的时候,在这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有一位闻名遐迩的大画家,他就是郑板桥。
郑板桥就像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他手中的画笔就像魔法棒一样,能把竹子画得活灵活现。
他画的竹子,那竹叶就像是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每一片都有着独特的姿态,而竹节则坚韧挺拔,就好像真的竹子从纸上生长出来一样,栩栩如生。
好多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都对他的画爱不释手,都以能拥有一幅郑板桥的画为荣。 有一天,阳光明媚,天空湛蓝湛蓝的,就像一块被水洗过的蓝色绸缎。郑板桥心情愉悦地去一个朋友家做客。他的这位朋友,也是个十足的文人,家里就像一个小小的书画博物馆,到处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精美的书画。
郑板桥一走进朋友家的大门,就像是被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住了一样,目光瞬间被墙上挂着的一幅画吸引住了。那幅画就是赫赫有名的《斗牛图》。
只见那幅《斗牛图》色彩鲜艳却不失古朴,画面上展现的是两头牛正在激烈地打架。这两头牛,就像两个勇猛的战士,它们都低着头,粗壮的牛角狠狠地顶在一起,互不相让,仿佛都在使出全身的力气,想要战胜对方。
它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就像铜铃一样,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凶狠和坚定。牛身上的肌肉也鼓鼓的,看起来充满了力量,每一块肌肉的线条都被画家勾勒得十分清晰,就好像这些肌肉都在随着牛的动作而跳动。
再看看牛的尾巴,高高地翘起来,就像两把小辫子似的,在空中挥舞着。
在两头牛的周围,还有一些围观的人,这些人形态各异,表情丰富极了。有的人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也微微张开,露出惊讶的神情,仿佛被这激烈的斗牛场面给震撼到了;有的人则眉头紧皱,满脸紧张,拳头都不自觉地握紧了,好像他们也在为这场战斗捏一把汗;还有的人在兴奋地呼喊着,手舞足蹈,就像是在为自己支持的一方加油助威一样。整个画面看起来热闹非凡,充满了动感。
郑板桥忍不住凑近了去看那幅画,他的眼睛就像扫描仪一样,仔细地打量着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
他越看眉头皱得越紧,就像两条毛毛虫在额头上打架一样。 这时候,朋友看到郑板桥的表情,觉得很奇怪,就走过来,满脸好奇地问:“板桥兄,你觉得这幅《斗牛图》怎么样?这可花了我好大的功夫才得到的宝贝,我觉得它简直完美无缺。”
郑板桥歪着头,摸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地说:“这画嘛,画得是很精美,色彩的搭配、人物的描绘、牛的姿态,都展现出了画家很高的水平。不过,有个地方不太对。”
朋友一听,惊讶得眼睛都瞪大了,连忙问道:“哦?哪里不对?这可出自一位很有名的画家之手,怎么会有问题?”他一边说着,一边凑到画前,眼睛在画上不停地搜索着,想看看自己是不是遗漏了什么。
郑板桥笑了笑,伸出手指,指着画里牛的尾巴说:“你看,这牛尾巴画错。斗牛的时候,牛的力气都用在角上,它们会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之间,而不是像画里这样高高地翘起来。你想想,如果尾巴翘着,那多影响它们发力,而且在实际的斗牛场景中,根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朋友听了,还是有点不太相信,他挠挠头,疑惑地说:“真的吗?也许这位画家有他自己的独特视角或者特殊的寓意?说不定他就是故意这么画的。”
郑板桥笑着摇摇头,耐心地解释说:“我小时候在乡下生活,那时候,经常能看到牛。我可是亲眼见过真的牛打架的哦。那场面可激烈,尘土飞扬的,两头牛就像发了疯似的,都低着头,用它们那坚硬的角互相顶着,互不相让。它们的尾巴,都是紧紧夹在两腿之间的,就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这样它们才能把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角上,更好地发力。如果尾巴翘起来,那不符合牛在打斗时的状态。”
朋友听了郑板桥的话,半信半疑的。他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板桥兄,你这么一说,好像有点道理。不过这毕竟是一幅名画,会不会有什么特殊的寓意,是我们没有理解到?”
郑板桥笑着说:“就算有寓意,也不能违背常理。画画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现实,如果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弄错了,那这幅画就有瑕疵。就像我们写文章,如果写一些不符合实际的东西,读者读起来就会觉得很奇怪,也很难被打动。”
这时候,朋友家的一个小书童在旁边听了他们的对话,忍不住插话说:“郑先生,您真厉害,看一眼就知道这画有问题。我还以为只要画得好看就行了。我每次看画,就只看那些花花绿绿的颜色和漂亮的图案,从来没有想过画得对不对。”
郑板桥摸摸小书童的头,笑着说:“孩子,画画可不只是为了好看哦。一幅好的画,要能表现出真实的东西,让人看了能感受到画家看到的场景,这才是真正的好画。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要写真实的事情,才能打动别人。如果画家只是凭着想象,不考虑实际情况,那画出来的东西就会让人觉得很假,没有灵魂。”
小书童眨眨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我明白了,郑先生,以后我看画的时候,也要像您一样仔细观察。我要看看画里的东西是不是符合实际,不能只看表面。”
郑板桥又看了看那幅《斗牛图》,对朋友说:“你要是不信,可以去问问那些见过斗牛的老农,他们肯定也会这么说的。他们天天和牛打交道,对牛的习性可熟悉。”
后来,朋友真的去问了几个经常和牛打交道的老农。老农们听了朋友的描述,都哈哈大笑起来,其中一个老农笑着说:“斗牛的时候牛尾巴怎么会翘起来?肯定是夹着的,这位画家肯定没见过真正的斗牛。我们和牛打了一辈子交道,这点事儿还能不知道吗?”
朋友这才相信了郑板桥的话,他叹了口气说:“唉,看来这画虽然有名,但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我以前都没看出来,只知道看画好不好看,却忽略了这些细节。”
从那以后,朋友对郑板桥更加佩服了,而郑板桥识斗牛图的故事也在当地像风一样传开了。大家都称赞郑板桥不仅画画得好,而且知识渊博,观察力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对这个故事津津乐道,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看东西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哦,就像看那幅《斗牛图》一样,不能只觉得画得好看就行了,还要仔细观察,看看有没有不符合常理的地方。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小朋友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