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章 老者寻崔氏
1
垂钓老者一清早赶往禄阳城边某处密林。
他整夜难眠,满眼净是护城河浩渺烟波,暮色下涟漪泛起。
老者耳边,那年轻人平静述说着后山之事。而但凡提及身边女子,便不禁忆起二人的相爱过往,以及女子家事。
年轻人提到城里某间酒肆,说没有来得及去拜见在那里当厨娘的女子的母亲。
还说起从南山下来,入城后先找了处林间驿站,把家当尽数藏在屋后林中自东向西第三棵大树树洞里。
他说,倘被发现,便任凭处置,天意使然。若始终无人知晓,则令那身外之物与天地并生,何其妙哉!
老者当时听来,只觉不过是杜撰,或是那后生临水抒怀而已,作不得真。但夜里想来,竟像是借着与陌生人相谈,与这世间作别。
他越想越感到此事必不简单。故而次日早起,前去那驿站探寻一二。
驿站后确有几棵大树并排而立。自东向西第三棵,树身距地三尺高处,张着一口近乎圆形的树洞。洞口处浮着一层草叶,有如天然落下聚集。
老者拨开草叶,将手臂探入洞中。当他摸到布囊的一刹那,心中一凛,不禁将手回缩。
“哎呀,果然那公子所言非虚!”老者自叹。他为前日河畔对那后生颇多敷衍而后悔不迭。
老者余光左右视之。仍不放心,索性瞪大了眼四周环顾。确定无人,这才将包袱取出。
他往那林中径深处又行数步。寻着一处,枝叶繁茂,且地面落叶铺叠。他遂将包袱放下,打开。
至于这布囊中何物,老者掂其分量已有判断。当真摊呈于眼前,仍是吃惊不小。
那里面确可谓家当。真金白银几锭,铜钱若干。另有一枚长命锁片,和一分为二的梅花琉璃钗。
老者手托了那锁片正反看看,长命富贵,庆祥。
他口中默念两声,酸涩之感一时涌上。再观那琉璃钗,姑娘家物件。
老者随即想到那河边静得出奇的女子。
他凭借数十年阅人历世所得,将这一包袱钱财与信物揉捏拼接。那一男一女,那女子早夭的弟弟,后山上本不存在的鬼怪,玉峰寺悲悯面目之下掩藏的罪恶……尽数向他眼前袭来。
“这,天理何在啊!”老者仰天长叹。
他将包袱重又扎好,负于肩头。
他走出林子,将记忆里年轻人透露给他的酒肆名字好好想了想。四下张望以确认方向,而后朝着又一处陌生奔赴而去。
2
元泰酒肆。
跑堂伙计以为老者前来用餐,便笑脸迎了上去。可来人并未入座,却向他打探起来。
这让伙计颇为不悦,收了笑脸,转身意欲离开。
老者见状,会意一笑。他从前襟里掏了两枚铜钱递过去。
那伙计脸色立即回转,而后告诉老者,元泰唯一的厨娘今日在店里,且此刻正在后厨忙碌。
众食客进进出出,老者坐在大堂角落里不觉间已约莫等了半个时辰。他正盘算着该如何开口,这时伙计走近:“老人家!”
中年妇人跟随其后,一边用围裙擦拭手指,一边打量这专程前来的陌生人。
“人我给你带到了啊!”伙计说罢匆匆离去。
老者一见这妇人,先是微微点头,随后缓缓起身。
“老人家,可是找奴家?”妇人见这陌生面孔,略显局促。
“啊,对。老朽此次前来,是替友人送一包物件。”老者道。
“可是奴家与老人家素不相识啊?”
“此事说来确实难以置信。不过,”老者将布囊朝那妇人推近,“你且打开看看,或许便明白了。”
“何物啊?”妇人似乎感应到什么,她犹豫着解开那结扣。
她一见那囊中物,先是一愣,仿佛被金银锭子的耀眼光芒灼了似的。然而片刻后,她猛地抓起包袱里不起眼的那枚锁片。
“啊,庆祥?!”妇人虽不识字,却辨得出那两个字的勾勾折折。她又将锁片送到老者面前,请他细瞧:“老人家帮奴家再看看,是庆祥?”
“嗯。”
“这是我儿子贴身之物啊,如何会在这包袱里?如何在老人家手里?”这母亲心里生出不祥之感,声音颤抖。
“这……”老者无言。
“还有,这又是什么?”妇人捻起琉璃钗的残骸。它虽已断为两截,那梅花形状的钗头却有幸完好。“梅花?”
老者便将前一日护城河畔所遇之事说与妇人。
他从妇人哀恸不已的泣泪声中得知,女子名叫雪梅。而这位母亲在世上仅有的一双儿女或已离世或已远遁。
“此中物件,老朽思虑再三,还是决定交予你处置。”
“……”碍于这店堂内客人众多,适才哭泣声已然引人侧目,妇人遂攥着锁片和琉璃钗咬唇落泪。
老者见此情状,一时也想不出宽慰之词。他起身,与那妇人告辞。
“老人家稍等,”妇人抹泪道,“方才听老丈说到小女与一名公子同行?可知那是何人?”
“这,老朽不知。我与他二人仅为一面之缘。嗯……”老者稍作停顿,轻叹道,“将那包袱交予你,老朽并不确知是否他本意。在老朽看来,那位公子与令爱甚是恩爱,如此,足以告慰此生了罢!”
“不,”妇人将锁片及发钗贴于胸前,目光灼然道,“庆祥不能死得不明不白,还有,还有小女雪梅……她那会儿说有她在,弟弟便无恙,想来都是宽慰娘亲的。可怜的女儿啊——”
老者起身,慢慢踱出店堂。他一路回想林生与雪梅相依时眼中满是哀伤与平静。
同为痛失所爱,妇人却与林生有异。在她心里,除却痛,更有不甘,更有恨。
3
妇人崔氏两年前携女来到禄阳城。除了元泰酒肆和邻街的临时住处,几乎再没去过别处。
京兆尹府以及它所在街区,更是她寻常涉足不了的地方。
这条街真长,真宽,人真多。沿街的乐子也多。当年与雪梅初进城时,便是这般感受。
如今女儿不在,崔氏独行其间,甚感寥落无助。
她背囊里搁着庆祥的锁片,断开的琉璃钗,还有老者讲给她的南山无鬼之事。
她一步步迈向能给她作主伸冤的京兆衙门。
终于,衙门近在眼前了。
越往前走,越看得清衙役手执铁尺,各守一边。再近些,看见鼓身下方的鼓架上挂着鼓槌。
崔氏将肩头布囊往上拉扯,以便背得更牢。而后沉沉气,三两步跨上前去。
她握起鼓槌,高擎过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