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汽化、液化、升华及凝华
考点一:汽化与液化一、气化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注意:蒸发和沸腾不是物态变化的名称,只是汽化的方式。
题型A:气化
1.物质从___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___态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汽化要___________热。在发射火箭时,在发射台下建一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里,这主要是利用水_________时_________热,从而保护发射台。
2.晾晒的湿衣服在逐渐变干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3.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地面水进入大气主要通过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升华
B.熔化
C.凝华
D.汽化
4.加油站常年挂着“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标语。这样要求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在常温下汽油容易(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5.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这是因为酒精( )
A.汽化时吸热
B.液化时放热
C.熔化时吸热
D.凝固时放热
6.如图所示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示意图,由图可知( )
A.人身上的水分主要以沸腾的方式汽化的
B.汽化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发生
C.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人体温度下降
D.图中如果有风,身上的水分会汽化得慢一些
二、沸腾
1.定义: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现象: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4.影响因素:液体的种类不同,其沸点就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5.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实验中尽可能取较少的温水进行实验,且最好在烧杯上加一个盖,这样可以缩短加热时间。
②盖子上留一小孔,这样可以使烧杯内外气压平衡,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③石棉网可以使烧杯受热均匀。
(2)实验步骤:
①按如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水量约200mL。
②点燃酒精灯对水加热,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体积的变化。
③注意听水沸腾前和沸腾时声音的大小。
④观察并记录从加热到沸腾过程以及沸腾后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当水温升高到 90℃左右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左右停止加热。
⑤移开酒精灯并将其熄灭,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3)实验现象:
①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烧杯底部有少量气泡产生,并且温度越高,气泡越多,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渐渐变小(如图甲所示)。
②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烧杯底部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气泡上升过程中迅速变大,到液面处破裂放出里面的水蒸气(如图乙所示)。
③沸腾后,水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4)实验图象(如图所示)
(5)实验结论:
水在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
注意: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题型B:沸腾
1.在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下,水在沸腾过程中( )
A.温度升高
B.温度降低
C.温度不变
D.无法判断
2.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水的沸点是100℃
B.37℃读作摄氏37度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D.舒适的洗澡水温度大约40℃左右
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民间不少谚语、成语均蕴含了丰富的热学知识。有关热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积雪融化时会吸收周围环境的大量热量,导致温度降低
B.“真金不怕火炼”是因为金的熔点比较高,一般炉火温度达不到金的熔点,不能使金熔化
C.“扬汤止沸”,通过将开水舀出来又倒回去的方式,提高了水的沸点,达到了“止沸”的目的
D.“釜底抽薪”,说明水在沸腾之后,要继续吸热才能保持沸腾状态,“抽薪”以后停止了加热,便能制止水的沸腾
4.小方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没有沸腾之前不会汽化
B.纸锅中的水沸腾时不会吸热
C.纸锅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D.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点
5.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物态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壶中的水烧开时,壶嘴喷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是因为水升华吸热
C.冻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凝华成冰,后又升华成水形成的
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变模糊是液化现象
6.如图所示是小滨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吸收大量的热
B.图甲是水沸腾时的现象
C.沸腾时不断地冒出“白气”,是汽化形成的
D.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7.小东为了研究水的沸腾特点,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当水温为90℃时,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至停止加热。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了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为100℃
B.当水沸腾后,若对水停止加热,沸腾也会停止
C.0~5min时间内,水没有沸腾,水的内能大小不变
D.本实验中,水沸腾时间为4min,沸腾时温度不断升高
8.如图甲所示是小致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小知同学利用同一装置,只更换烧杯中的水,重复上述实验。根据小致和小知的实验数据,分别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a、b,如图乙所示。
(1)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示数是 ℃;
(2)本实验除了温度计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3)由图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实验时小致所用水的质量 小知所用水的质量。
三、蒸发
1.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2.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下。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高低;
(2)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大小;
(3)液体的表面积大小。
4.关于蒸发的两点补充:
(1)在没有热源为其供热时,蒸发仍然进行,蒸发吸热,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2)液体蒸发的快慢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如:在同样的条件下水比油蒸发得快,酒精比水蒸发得快。
5.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项目 | 蒸发 | 沸腾 | |
共同点 |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 ||
不 同 点 | 发生部位 | 液体表面 | 液体表面和内部 |
剧烈程度 | 缓慢 | 剧烈 | |
发生条件 | 任何温度 |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 |
温度变化 | 液体自身温度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 温度不变 | |
影响因素 | 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 液体表面上方气压的大小 |
题型C:蒸发与沸腾
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这是因为酒精( )
A.汽化时吸热
B.液化时放热
C.熔化时吸热
D.凝固时放热
2.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清晨,山间升起了飘渺的雾是液化现象
B.已经沸腾的水,继续加热温度会升高
C.寒冷的冬天,水结成冰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D.夏天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扇降低了周围空气的温度
3 . 图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
B.该实验操作简单,不需要注意安全
C.有“白气”冒出,说明水已经沸腾
D.水沸腾后即可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四、液化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要放热)。
2.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题型D:液化
1..小轿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驾驶室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天,玻璃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B.夏天,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C.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
D.夏天,要使玻璃清晰,驾驶员应该用抹布在驾驶室内擦拭
2.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83℃、﹣196℃和﹣78.5℃.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用空气来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整个空气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3.夏季,吃冰棍时看见一股“白气”向下飘出,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股“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两股“白气”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两股“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放热
4.以下液体的液化方法中与其它几项都不同的是( )
A.煤气罐中的液体
B.一次性打火机中的液体
C.烧水时锅盖内侧的水滴
D.氧气瓶中的液态氧气
5.2023年10月26日,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如图所示。该次发射任务成功将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火箭发射升空过程中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B.火箭发射升空时,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
C.发射现场的喷水降温系统利用了水汽化吸热
D.火箭发射时,底座周围出现大量“白气”是汽化现象
6.以下液体的液化方法中与其它几项都不同的是( )
A.煤气罐中的液体
B.一次性打火机中的液体
C.烧水时锅盖内侧的水滴
D.氧气瓶中的液态氧气
7.【问题】酷暑难耐的天气,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证据】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保持两滴水的大小、温度和表面积相同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______,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__________的,原因是_____;
【解释】发烧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的效果更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璃桌面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由此,你的猜想是_______;
【交流】
(1)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_________;
(2)同组的小明同学将一支水银温度计竖起悬挂在室外,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滴酒精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这是因为________。
考点二: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吸、放热特点:升华吸热。
(3)升华现象:①衣橱内的樟脑丸变小;②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③碘热变成碘蒸气;④灯泡钨丝变细;⑤干冰制造舞台上的烟雾等。
(4)升华可以用来降温,如: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给运输中的食品降温利用干冰升华进行人工降雨。
2.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2)吸、放热特点:凝华放热。
(3)凝华现象:①冬天,玻璃上的窗花;②雾凇;③早晨看到的霜等。
二、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
题型A: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
1.现列举一些物态变化的现象:①碘变为紫色气体 ②刚出厂的冰棒,在包装纸周围有一些粉状晶体 ③霜的形成 ④雾的形成 ⑤露水的形成⑥水凝结成冰 ⑦夏天衣服被晒干 ⑧冬天人嘴里呼出的气体 ⑨冰化成水 ⑩冬天玻璃窗上结一层冰花。这些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④⑤⑥
B.②③⑩
C.①②③
D.⑦⑧⑨
2.冬天的早晨,小明到了教室后,发现窗户的玻璃上出现了图案漂亮的冰花,如图所示。关于冰花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属于凝华现象,会放出热量
B.属于熔化现象,会放出热量
C.属于凝固现象,会吸收热量
D.属于升华现象,会吸收热量
3.“窗含西岭千秋雪”,自然界中 “雪” 的形成过程属于( )
A.凝固
B.液化
C.凝华
D.汽化
4.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图甲是某次温度计读数的示意图,这样读数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B.图乙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曲线,其中晶体在BC段不吸收热量
C.丙图中,花儿上的露珠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D.丁图中干冰变小是升华现象,此过程吸收热量
5.人类对物态变化的认识是从水开始的,雨、雪、冰、霜是大自然在向我们讲述水扮演的不同神奇角色。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
A.雾
B.冰雹
C.霜冻
D.小雪
三、水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如图所示。
2.云、雨、雾、露、霜、雪、冰雹、雾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
(1)云(小液滴或小冰晶)→液化和凝华雾(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液滴)→液化;
(2)雨(液滴)→液化;
(3)露(附着在地面物体上的小液滴)→液化;
(4)冰雹(小冰珠)→凝固;
(5)霜、雪、雾凇(小冰晶)→凝华。
题型B:水循环
1.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液化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中,熔化成雨水
2.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
B.水蒸气在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汽化成为小水滴形成云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固成微小的冰晶形成雪
D.随着气候变暖,冰雪液化,海平面上升
3.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
B.水蒸气在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汽化成为小水滴形成云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固成微小的冰晶形成雪
D.随着气候变暖,冰雪液化,海平面上升
4.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海水变成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后变成了小水滴;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变成微小的冰晶。这三个过程中所对应的物态变化依次是( )
A.汽化、液化、升华 B.汽化、液化、凝华
C.液化、汽化、凝华 D.液化、凝固、凝华
5.地球表面70%以上是海洋,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全部水资源的万分之一,提高节水意识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雨在下落过程中有熔化现象发生,放出热量
B.树木蒸腾作用属于汽化现象,吸收热量
C.云的形成有液化现象,吸收热量
D.由图可知,自然界中水总量不变,不必节约
课后作业
一、填空题
1.夏天常用的杀虫气雾剂里面是液体,用手摇一摇喷出来的是却是气体。气体喷出后罐体变凉,原因是 (填物态变化)吸热。这些杀虫剂气体是在常温下通过 的方法变成液体储存在罐中。
2.炎炎夏日,让人汗流不止,开风扇后,人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是因为开风扇加快了人体表面附近空气的 ,从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 ;此时旁边温度计示数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发射时庞大“白气”团产生的原因是水蒸气 形成的,此物态变化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4.现在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劳动实践课,八二班张祥同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采取的措施有:①给秧苗盖上地膜;②修剪多余的番茄枝丫;③把洗过的劳动服晾晒在通风处。其中是为了加快蒸发的措施有 (选填序号),蒸发要 热。
5.俗话说:“下雪天不冷,化雪天冷”,是因为雪 成水或直接 成水蒸气时(填物态变化的名称),这两种物态变化过程都要 热量.
6.“霜降”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霜的形成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该物态变化过程要 热量。
二、选择题
1.夏天把可乐从冰箱拿出来,它周围会产生“雾气”,而雾气会很快消失在空气中,这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汽化
B.液化、升华
C.汽化、升华
D.凝华、汽化
2.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学科素养。小明对下列四种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用酒精湿巾擦手,手会感到凉爽,这是酒精 液化吸热
B.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的伤情更严重,这是水蒸气液化放热
C.深秋的清晨,有时会看到路边草木上的露珠,这是凝华现象
D.北方的冬天,人在室外说话时口中会呼出“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3.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司机往水箱里加点防冻液,是因为防冻液的凝固点比水高
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外壁会出现小水滴,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在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酒精蒸发放热造成的
D.冻豆腐里面有很多小孔,是由于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
4.2023年3月22日世界水日,提倡大家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遇冷空气熔化成水滴
C.小水滴遇冷气流,凝华成小冰珠
D.小冰珠降落过程液化成雨水
5.医务人员所采取的许多措施和使用的器材中,包含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医生利用听诊器接听患者心跳和呼吸的声音,能提高音调
B.医用口腔镜在酒精灯上烤一烤再放入口腔,防止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使镜面模糊
C.医生为病人打针时,用酒精棉擦拭皮肤,人感到凉,是因为酒精汽化吸热的原因
D.医生使用体温计给病人测量体温后,可用沸水对体温计进行消毒
7.夏季,吃冰棍时看见一股“白气”向下飘出,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股“白气”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两股“白气”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两股“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放热
6.如图所示,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的水开始沸腾以后,碗中的水将( )
A.同时沸腾
B.稍后沸腾
C.不会沸腾,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D.不会沸腾,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
9.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正在熔化的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超市利用冰块保鲜海产品,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C.北方美丽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D.炒菜前滴入热锅底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水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10.下列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11.一块金属放在冰箱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变湿的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现象( )
A.液化
B.熔化
C.汽化
D.凝华
12.大自然中关于霜、云、雾、露的形成,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时冷凝成的大量小水珠和凝华成的小冰晶
B.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
C.露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
13.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化,形成了雾、雨、雪露、霜、雾凇等等自然现象,如图所示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雪消融是丙到乙的过程
B.露珠消失是乙到甲的过程
C.雾的形成是丙到甲的过程
D.霜的形成是乙到丙的过程
14.将刚烧开的水倒入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中,水像重新沸腾一样,水中有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雾气”.“雾气”通过鼓风机喷入舞台,即可制造“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雾气”是水蒸气 B.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C.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D.“雾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三、科普阅读题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如图所示,是水循环的示意图,请根据图中相应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过程②中水蒸气有的 形成小冰晶,有的 形成小水滴,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均填物态变化)
(2)上面涉及的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
(3)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体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 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导致降雨;
(4)地球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总水量的1%,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建议并提倡居民使用节水龙头;
B.用喷灌、滴落的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田;
C.将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D.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三、实验题
1.同学为了进一步研究液体沸腾的规律,安装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并记录了水沸腾前和水沸腾后烧杯里的水的气泡状况。
(1)水沸腾前和沸腾后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那么 图是水在沸腾后的情况(填①或②);
(2)点燃酒精灯时,打开灯帽,可以闻到淡淡的酒精味,说明液态酒精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3)经过一段时间后,甲温度计示数达到了100℃,烧杯里的水发生了沸腾现象,过一会乙温度计示数也达到100℃,但试管里的水始终没有沸腾,原因是 ;
(4)同学做完实验后总结,认为水从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那么如何缩短加热时间呢? (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2.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为 ℃;
(2)将冰熔化过程绘制成如图丙所示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分析图像数据可知,冰熔化温度的特点是 ;BC段的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3)实验完成后,将试管取出,继续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如图丁所示,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①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戊,由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面上方的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②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 ;
(4)小华在课外书上了解到在水中加入不易挥发的甘 油(原液)后沸点会升高。如表为甘 油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沸点(表中甘 油含量是指甘 油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升高。小华在水中加入一些甘 油后,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烧杯中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甘油含量/%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混合液的沸点/℃ | 103 | 10 | 107 | 111 | 117 | 124 | 141 |
3.小昕看到妈妈为她炖汤时,先用大火加热,汤沸腾后调为小火,她想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的变化”,了解其中原因。
(1)小昕观察到如图1中 (选填“丙”或“丁”)图所示的现象时,说明此时水尚未沸腾;
(2)小昕同学点燃酒精灯,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1min在表格内记录温度计示数。请根据表格中数据,在图2的坐标系中描点并用光滑曲线将点连起来;
t/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t末/℃ | 90 | 92 | 94 | 96 | 98 | 99 | 99 | 99 | 99 |
(3)从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小洋发现他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比小昕长,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个合理原因即可)
(4)妈妈在汤沸腾后调为小火,汤 (选填“会”或“不会”)继续沸腾;
(5)小昕在家为妈妈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她锅里的水量少了,于是小昕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碗冷水(质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将水再次烧开,图中能正确反映小昕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是 ;
A. B.
C. D.
(6)如图,细心的小昕发现家里烧开水的水壶是铝材料做的,查阅资料发现铝的导热性能好,在同等体积下更轻一些,但铝的熔点只有660℃,而燃气火焰的温度可高达1000℃,那水壶为什么还能用铝做呢?小昕分析后发现:水沸腾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铝的温度 (选填“低于”或“高于”)铝的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