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病住院,这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医院历来都是人们既恨又爱的地方,在这个特殊的地方产生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就是医院护工,她们是日夜守护人们生命安全的天使。《中国护工》这部写实性长篇小说,不仅仅表现护工在医院战天斗地的生活现状,还有在医院之外,生活当中的真实生活,让人们全方位地了解护工这一特殊行业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
提起护工行业,知乎上说我国护工群体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因复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护理资源的短缺,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的因素。也有父母生病住院,很多独生子女无暇照顾的现实困境,还有医疗行业改革市场化导向的契机,导致“护工大军”的逐渐形成。系统地讲,护工还被细分为医院护工,养老院护工,家庭护工三种类型。
当下医院护工的工作主要有六项护理内容:
第一、日常护理。护工需要为病人或者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日常护理,比如帮助他们洗漱、穿衣、进食、上厕所等。第二、康复护理。如果病人需要康复治疗,护工需要协助医护人员进行康复治疗,需要定期帮助病人进行体力训练、物理治疗。第三、心理护理。病人或老年人需要心理上的支持,护工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比如:和病人或老年人聊天、陪伴他们,缓解他们的孤独和抑郁情绪。第四、家属沟通。护工需要和病人或老年人的家属进行沟通,及时汇报病人的状况和进展,提供家属需要的信息和支持。第五、环境卫生。护工需要进行病房或者护理室的清洁卫生,比如:定期更换病号服、床单、消毒工具等。第六、病历记录。护工需要准确记录病人或者老年人的病历和治疗情况,并及时汇报给我们的医护人员。
而从事护工行业的人大多来自周边农村,年龄在45-55岁之间。45岁以下的能干女人都做月嫂或者育婴师挣高工资。年轻的大学生宁可骑着摩托车送外卖,也不会端屎接尿的伺候生命垂危的医院病人。只有45-55岁的女人因为生活所迫,不怕苦累脏臭,日夜照顾着遭遇车祸,摔伤,生病住院的各类病人,奋战在生命的最前沿。
而以田亚男,王静兰和马志华为代表的三个母亲 是一对一的医院护工,因为经常不能睡眠,就深刻地感受到睡眠对于人恢复体力的重要性。医生和护士上班都可以倒休,可一对一的护工,只要上班就是24小时。她们昼夜守在病人床前,为病人做日常生活护理和术后康复锻炼!照顾轻病号晚上还能睡眠,照顾重病号,半月20天昼夜都无法睡眠,这样一直坚持干活。单等病人康复出院,一个活才算干完了。于是,她们收拾完东西到卫生间脱下工装换上便装,拉着28寸的大拉杆箱走下电梯存放好,走出医院坐上公交车回家,进门就把背包嗖地一声扔在沙发上,打开热水器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上床美美地睡上一大觉,甚至昏睡几天几夜。这时,医院主管又开始给她们打电话,她们就又开始接下一个活。这样循环往复,在生命的动与静中获取自己家人和孩子求学,结婚生子肉体生活的资本。
在这里,护工28寸的大拉杆箱是她们在城市一个流动的家,护工无论去那个医院都拉着被褥,日用生活用品,她们居无定所,三五天,十来八天换一个岗位,如同城市的漂流瓶一般。她们如同生活在病人当中的爱心天使,在用爱心,耐心和细心,认真浇灌呵护着最需要守候安慰遭遇车祸,疾病痛苦,天灾人祸的医院病人。
在这里,每一个病人都是她们的艺术品。她们为病人擦浴,清理隐私卫生,刮胡子,拢头发,一切的日常生活。从床铺到桌面每天都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从病人一进医院的生命垂危,到后来康复出院重现生命本来的光彩,她们看着自己亲手照顾康复病人的笑脸,从内心就生出无限的满足和自豪,她们在医院病人身上,在生命的最前沿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她们这样一对一的护工在省三院,光她们公司就有32个员工,还有另外一家公司,全国各大医院的护工公司。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这就代表着整个护工行业的生存现状和行业前景。她们一对一的护工是生活在最底层,拿命换钱的一个特殊行业。
我之所以把此书命名为《中国护工》,是中国的国情释然,是中国的传统观念释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奉献精神让世界叹为观止,中国的父母从牙缝里能抠出一座金山来。《中国护工》和《中国保姆》是并列的姊妹篇,两个行业,两个工种,演绎的都是中国母亲为了生存,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为了供给儿女读书求学,结婚生子,背井离乡进城打拼,用生命演绎的血泪之作。无独有偶,外国人写的一首诗歌里说,如今世上有四强:德国的车,瑞士的房,日本的老婆,中国的爹娘。
2024.10.13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敲击键盘正式开始第三部长篇小说《中国护工》的创作,以此记念医院长达数年在生命线战天斗地的护工生活。
笑梅
2024.11.4日晨修改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