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号正在执行进入绕行星球轨道的程序,这天是2104年4月9日。
这个行星略小于地球,半径约5800公里。
这个星球漆黑一团,这是由于恒星已经死亡,基本上不会再向这个星球发出光和热。虽然死亡恒星偶尔也会爆发出红艳的光芒,但时间很短暂,对解决行星的漆黑冷寂少有帮助。
探访号首先是在距行星表面约1500公里的高度运行,用雷达探测观察行星的外形轮廓。显然,这个行星的表面很圆滑,很规整(相对于该行星的尺度)。
不是当班的其他四个人,不约而同地在探访号进入绕行轨道时,都来到了驾驶舱,向这个行星行注目礼。
他们都很安静,甚至可能屏住了呼吸。
走了将近四年,在星际飞行了这么久,今天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地看一下星球,终于可以体验一下什么是目的地,虽然是暂时和有条件的。他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这次,可以有机会到空旷处,可以有机会脚踏实地,可以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东西。
行星的两极赤道被确定,探访号绕两极飞行了一段时间,又绕赤道飞行了一段时间。飞行期间的探测数据被记录和送回飞船。
探访号下降到距行星表面100公里的轨道进行探测。
在这个轨道高度,探访号的激光光束,可以照射到行星表面,并清晰地把地形地貌的细节反映出来。这个行星的表面被星航自动制图设备变成数据收藏。
无线电发射讯号源被找到,那是一片开阔地,不远处有连绵的山丘。
这是在星球的极地——北极。因为没有水,极地没有冰覆盖,裸露着土石。
发射天线的正面看上去像一个苹果。
建造在极地这里的无线电信号源,它的发射朝向不会改变。
这个信号的接受者很确定,这是有意为之,就是要向那个方向传达信息。
这时候要佩服选取这个地方的智慧生命,怎么就让他们找到了呢,怎么就让他们如愿以偿了呢。
这个星球,它围绕死亡的恒星旋转,除了没有阳光照耀,和其它星球别无二致。
100公里轨道运行的任务完成。探访号慢慢降低高度,在距地面高度100米时,悬停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离发射天线约50公里,是电波的传播死角,可以避开无线电的强大信号。此前,在下降的过程中,已有探测回波信号表明这里有些智慧生命工作留下的痕迹。
飞船外部设置的传感器显示,这里的气压只有地球的70%,气温;零下200多度,空气氧含量很低,不符合呼吸的要求。
飞船放出野外探测器,对这个将被选为降落点的地方进行探测。70%的地球气压,已满足探测器的飞行要求。
当初设计这个探测器,就考虑了不同星球的条件,只要其气压有地球气压的60%及以上,探测器就可以在空中稳定地飞行。
这野外探测器,既可以在空中飞行,也可以在地面行走;既可以在设备舱中于空中将其放飞,也可以在飞船降落后,从舱中沿架好的斜板滑向地面。探测器配备了高能电池,为飞行、地面行走、通讯、照明提供能量。
刚好,探测器发现这里有一个可供探访号停放的的平台,这可能是当年建设者留下的,也是飞行物的停放平台。
探测器探测了这个停放平台及附近的地方,证实适合停放探访号。
飞船外部的照明设备明亮地照着周围的地面。
野外探测器先是在飞船周围作探测,然后是飞到较远的地方探测。
一切关于生命的要素被检测。温度、气压、气体组成、土地的物理化学特性等等。
探测结果表明,这个星球现在没有类似于地球那样的碳基生命。按照地球人目前的对这种生命的认知,这里不具备存续这种生命的条件。
着陆的平台够大,探访号慢慢地降下。在下降过程中,当飞船的起落架接触平台表面后,会探测这个平台的坚实牢靠程度。一边减小反重力,加大对平台的压力,一边检测平台对压力的反应。最终认可这个平台有足够承重力后,便将探访号平稳地停放在上面。
之前这个星球的地面一片漆黑,探访号的灯光在这里照耀,这应该是很久很久以来终于等到的有明亮光照的时刻。
这个地方很寂静,探访号工作的声响,再次让这里有了动静。
遥远地方的生命,首次踏上了这个星球。被关注过的行星,再次被近距离贴身关注。
当班的是布朗和路易斯。李恒、尹秀敏、加布莱、吉米都在航舱,一起见证这个令人难忘的时刻。
通过文字和语言,探访号向基地报告整个过程,报告这个场地,报告周围的地形地貌。相关的数据经量子通讯向基地传送。
加布莱和吉米,将采集到的相关数据,输入到人类生命条件评估模型中。从得出结果知道,此星球空气中含有氧气,无有害气体,简单分离可以得到氧气,但不符合地球人对空气的要求。在行星中的合适地方可以自由方便地行走。
这是一个好消息,这就可以让我们的星航员,离开几年以来未曾离开的飞船,脚踏实地地伸展自己的身体了。
六人中,谁首先踏足这个星球?这既又荣幸又高风险。
谁都认为自己最合适。
“用剪刀石头布决定吧。”吉米提议:“这里只有剪刀石头布。是谁中标,都不能再有异议。如果中标的是你的白马王子,你不可代替他。如果中标的是你的幸运女神,你不可让她不去。”
真是快人快语快刀斩乱麻,直截了当可以解决高深的问题,管你是理智还是情感,管你是真情还是假意,管你是云里还是雾里。
最终由布朗胜出。
他打开船舱门,进到隔离舱。
他在隔离舱中换装。脱掉航舱中的简便太空服,换上星际太空服。
这套太空服稍微有些重量,要有足够的保温层,要有面罩,要配备呼吸装置。
隔离舱也是过渡舱。星航员到探访号外面和回来,一进一出都要做到万无一失。进到隔离舱后,要使这个舱慢慢和外面的气压和温度相近,使星航员可以逐渐适应外面的环境。
到外面回来后,也要在这个舱中等待一段时间,对星航员的身体状况作检测评估。眼前,在这个寂静的行星中,这样的一进一出还是比较简单的。
如果真的是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这一进一出,就要考虑更多的事情,可能有很多难以估测的情况。毕竟,有生命就意味着像地球那样,有很多病毒病菌,不可不严加防范。
布朗穿戴好,试着活动了一下身体,感觉还不错,还算活动自如,也没有沉重的感觉。
中标的兴奋感已然褪去,心中的好奇疑惑油然而生起。外面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呢?
设备显示可以出舱,布朗打开隔离舱通到外面的舱门,深深吸了一口气,立即便和外面的空间成为一体。
他轻松地走下步梯,双脚踏到了着陆的停放平台上。他试着走了几步,感觉有点像地球上的水泥地,但更扎实,似乎还有松软感。
他向星航员同伴们报告自己感觉良好,并回身面向飞船打了个V形手势。
他继续前行,离开了平台,走到了空旷的地面上。看着这样的地面,起初他还慢慢试探着脚步,检测地面的硬度。很快,他发现:所见即所有,只要他的灯光所照之处,像地球土地一样的观感,他就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样来对待。地球的地表认知,运用在这里也很合适。
他很兴奋,不由自主地小跑了一下,如果不是有供氧装置,他只想来几个前空翻。他想起了太空舞,这不正是最好最大最合适的舞台吗!太空舞起,第一次踏足的星球上,一个人的狂欢开餐。
探访号上的同伴们,眼睛一直跟随着他的脚步,心情随着他的行动起伏。
难道剪刀石头布是他们家的,不可能!这个布和那个布是两码事。
人家加布莱也有个布,咋就没轮到他。
但不管你怎么羡慕嫉妒恨,你现在就是不能像他一样尽情挥洒,释放兴致。
好吧,你就狂炫酷拽吧,下次轮到我。
毕竟这身装备不是跳舞的装备,不久布朗收起舞姿,重回飞船。
回到探访号,在隔离舱作全面检测和评估。结果是,布朗身体状况良好,此星际环境适合开展工作。
所有有关数据传回基地,基地欢欣鼓舞。并很快将消息通过各种传媒,向全球公众推送。
经星际探访基地议定,探访号所登陆的星球,都由六位星航员来命名。未飞出太阳系时,他们六人一起给发信号的智慧生命生活的星球取了个名字:魅奇星。现在,基地将他们登陆过的星球冠名权授予他们,他们就讨论了一下,觉得要让所冠名的星球形成系列,参照之前的魅奇星,就以魅字为前置字。而且还商定,六个人轮流给登陆星球冠命。为了照顾情绪,年龄小的先给星球取名,然后是次小的,以此类推。其他人对所取名字有建议权,但最终由商定的冠名者敲定。
吉米先来。她给这个星球取名:魅影星。她解释:这个星球没有阳光,只有星光,远看看不见,近看黑漆漆,像星际中的充满魅力的影子。其他五位同事没有异议,报基地后,基地确认。
一团漆黑,怎么看怎么不清。但魅力不小,能把探访号从遥远的地方招来。也正是看不清,才有它的魅力,需要你细细去品它。
你看那个绕转的样子,既难为了自己,又难为了我们。我们地球一年转365圈多,而它,好像绕行死寂星球一圈,自己才转十几二十圈,都不好意思给别人说。自己的赤道也就马马虎虎以绕行平面来确定了。南北两极的分辨,还好还有那么一丢丢磁性来认定,可这点磁性,比之于地球,那真是微不足道。
很漆黑很模糊很不同,但它也很酷很炫很张扬。你见过有这样的星际电波发射器吗?没有。你见过有这样的超级工程吗?没有。你见过这样毫无遮拦地向其它时空大叫大嚷吗?没有。
这就是它黑影下的魅力。
寂静和漆黑只是它的表象,高扬和追求才是它的内在。都说外圆内方,而在它,可以说是内外既静又张了。
本体的寂静和漆黑,搭载了智慧生命的高扬和追求,就会让人为它着迷,引发极大的好奇,让他们不能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