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晋国共和年间中后期的世界在一片混乱中的时候,马归华在阿真坦国日子过的却是很不错的。
马归华从昭凤年间就派人在阿真坦国那里大量购买土地,以后二十年里从不间断。他购买土地后,请人在那里大兴土木,兴建房屋别墅、学校、工厂、电影院、图书馆、发电站,与上层关系打的火热,并帮助政府平定叛乱,还和英国、米里加国在此的大商人很要好,着实是八面玲珑。
到昭隆十年的时候,那里已经拥有富饶的土地十八万顷,连接三省,西有大山,东有海岸。马归华成为了该国有名的大地主大富豪之一,资产近亿,还拥有一支五千多人的武装,以及一个中等规模的兵工厂,还建有机器厂、拖拉机厂,具备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的能力。阿真坦国还特许其辖区成为了自治区,只要按时缴税,一切不予过问。
从马培廷退位到出国的这几年的时间里,马培廷已经向海外转移出了大量物资,包括军械,基本都运送到了拉印尼加洲,主要是南乔敦国和阿真坦国,据统计有步枪七万五千支,子弹八千三百万发,手枪三千八百支,子弹三十八万发,轻重机枪两千五百挺,子弹三千二百万发,迫击炮二百八十门,炮弹二十一万发,山野炮二百八十五门,炮弹一百二十六万发,重炮七十二门,炮弹十一万两千发,坦克装甲车三十五辆,运输机五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共五十二架,快艇邮轮五艘,驱逐舰三艘,轻型巡洋舰一艘,鱼雷艇两艘。另有机器厂、兵工厂的两千多台精密和通用设备。
除此,还有卸任的章元松、王烈永、梁安锡、沈以诚、李承悦等与他关系密切的人。
马培廷方面,在共和六年的五月抵达了米里加国,六月,马培廷及家人和亲信抵达了英国。
他当时还不是亡国之君,不过虽有礼遇,但价值毕竟大幅度下降。不过他还有钱,在英国和中立的瑞挪芬等国还有数千万资产。
他捐出二百万镑并晋国储存在英国的许多黄金都捐赠给英国用于抵抗作战。还以曾经皇帝的身份发表了演说,表示将始终支持英国。而这一切的目的其实就一个,他想去英属南乔敦国,终于在五月得到了同意。而且他将自己的儿子二十岁的马铭武留在了英国,让他加入英军作战。
十一月底,马培廷及其亲属一家和亲信近百人来到了英国管理下的南乔敦国。
南乔敦国面积广阔,资源富饶,但人口只有几十万。其中白人地位最高、还有黑人、土著人和东方人。而人口最多的是天竺人,占将近一半左右。他来到这里后很快就被礼遇软禁了起来。因为这么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军队不过数千人,而他运来的武器太多了,留下会引发疑心,因此他留下了可以装备一个师人的轻重武器和车辆及几架飞机外,其余全部捐给了英米两国,得到了两国好感,这样才让他安心生活下去,否则这就是隐患。而机器全部运到了父亲那里。
第三年,当地爆发了黑人土著人的叛乱,正规军太少战斗力有限。马培廷率东方人并发动自己的卫队果断镇压,迅速平定了叛乱。得到了总督梅富尔的赞赏,并将其庄园管辖之地划为总督直属地区,允许其自治,并聘请他出任总督府高级顾问。而他的自治区有人口两万多人,面积则有上万平方公里,绝对的地广人稀,除了少量平原和北部港口外,几乎都是高山密林。
马培廷对庄园自治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认为该地木材极为丰富,下令设立木材厂,将木材专卖。并和总督府达成收入分配比例,总督府占四成,他三成,其余三成分配给下面的人,这样会刺激积极性。而且战争情况下,木材用途还是广泛的,可用于枪托可用于飞机可用于军舰,利润很可观。他的办法得到了总督府的赞同,当年就实现了盈利。
之后两年的战争里,马培廷庄园因木材生意而大幅度盈利,他自己及其家人亲属几年里就有数百万进账。而他也习惯了这里。
两年后,持续多年的战争结束了。
儿子马铭武也在四六年回来了,之后他们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并不断协助英国继续统治这里,倍受英国、米里加国赏识。直到六六年因为这里摆脱英国独立,他才返回了英国居住,过起了普通富家翁的生活,此时他已经年过古稀了。
七六年,马培廷在英国安然去世,终年八十三岁。
马培廷一生不同于颇有传统风格的父亲母亲,也不同于大哥二哥的亲独义志崇尚强权,他一生多和英米打交道,虽有仁慈关爱之心,也承认布维克思 潮运动的一些优越性,但是对这些始终提不起多大的兴趣,而且越到晚年态度反而越强硬。主张所有西洋自由世界和东方传统道德的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反对露西亚及其主义。
马培廷既然如此,而其所培养的子女也在日后全部加入了英国或者尼兰国及米里加国的国籍,在他的儿子身上尚能看到一些传统情节,但是从他的孙子身上则已经完全看不到多少东方的传统情节了,生活作风完全西洋化了。
毕竟一个没有在东方生活过的人怎么可能有呢,单靠肤色根本不可能。
马培海、马培山兄弟在战争爆发前几个月和父亲一起去了阿真坦国。
父亲已经老了,庄园和公司的事务就实际上是他们在管理。而他们的儿子在昭隆十八年就在独义志国参军,卷入了战争当中。几年里和英国、米里加国、佛朗斯国及露西亚国人都打过仗。也幸运地活到了战后。战后,他们和许多军人一样都到了阿真坦国,算是万幸了。
马归信在昭隆元年开始就常年定居于米里加国,大战的年代,他大发战争财,家产迅速由百万提升到了千万的级别。因为有庞大的家产,加上本人生性开放,他和妻子在米里加国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其子孙后代也无忧无虑,是人生的真正赢家。
马归兴在马归华退位前还是海山远方贸易公司的经理。昭隆年间,他和妻子沈凝彤依然从事近海海域的远洋贸易。大战开始前,他迅速将公司出售,在妥善安置了员工后,他们也前往了米里加国,和马归兴生活在一起。
虽然马归兴不及马归信有钱,但走的是时候还是有几十万的私人存款的。在得到了堂兄的帮助后,马归兴夫妻开了一家小的书店,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大型图书超市。虽不是顶级富豪,却也是一个中产之家了,日子过的是和和睦睦的。
再来说一下真正的主角马归华退位后的情况,他可就不像弟弟那样自由自在了,一生退位后也颇多传奇。
马归华的不平凡,还是因为自己给晋国带来了鼎盛,也带来了灾难,也是因为自己从小接受的郑舒丹的传统教育有关,所以他的内心即使在退位后也时常被多种因素所困扰,无法也根本不可能像弟弟和小儿子那么超脱,一生生活在东西方思维的困惑中,生活在愧对列祖列宗的自责之中。虽然表面上他选择了务实的明哲保身,然而内心的困惑始终伴随着他。进而也影响到了他的嫡系子孙,也正因为如此,他和他的后代就远不如弟弟和小儿子的后代那样自由自在,过的也最为艰难。
其实从马归华退位开始,他自己也知道昔日的皇室家族必将因为自己的退位而分崩离析进而是各奔东西,而在马培廷退位以及后来的战乱,这么一个延续数百年的皇族的下场会如何,以后这支几千号的大家族人也会变的谁也不认识谁了,他想想就觉得对不起列祖列宗,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啊。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这句诗是形容古人,也同样可以形容今人。
昭隆元年二月,马归华万分伤心不忍地离开兴京府,乘船经过东町国控制下的海山洲,住了不到三日便伤感离开。昔日先祖陵寝全被东町国摧毁,这让他极度悲伤。五月三十日回到内陆,然而内陆之贫富差距和混乱同样让他失望。尤其对孙石仁领导下的革 命集团不顾民生和家国艰难而发动暴乱十分不满。更对他的空谈十分反感,认为是误国误民。同时也对军阀混战十分不满。唯独对河东故地感到喜欢,虽然还很落后,但是该地的都督却很能干务实,能看出来是一个精明强干之人。之后他游历海外多国包括拉印尼加洲还有米国。
昭隆三年,他一家前往松江府租界居住,但不时还前往欧洲。昭隆年间,世界上布维克浪潮愈演愈烈,他经过多年研究和了解,一方面认为这种潮流不可阻挡,并十分欣赏其动员能力,另外又认为这种体制还有些说不出的隐忧,而且认为将来这种体制会严重束缚人性的自由和创新思维。
马归华于昭隆元年时候离开晋国,他只带走三千人的卫队。而其余都留给了儿子马培廷。带走的卫队都是绝对的精英和忠诚之人,装备十分精良。全部装备了布鲁斯国最新式的自动手枪,人手一支,并储备五千支。另有布鲁斯国新式的七九快枪和尖头弹。总计三千人的卫队实际拥有自动手枪八千支和步枪一万五千支。每支手枪配子弹一千发,每支步枪配子弹一千发。同时还有重机枪三十机枪三十六挺,每挺配弹药三千发。七五火炮十八门,每门配弹三百发。这也是他日后走南闯北游历各国的最大保障和依靠。而且这些人员及武器弹药大多是他走到哪儿就带到附近地方。凭借着在海外积累的巨大财富,他完全有能力养活这支禁军。
昭隆年间,他又在松江租界扩大赌场、妓院,继续谋取暴利,每年都要去住上几个月。昭隆七年前,马归华一家子满世界到处来回跑,并继续在阿真坦国购买土地,但却始终没有再回海山洲、南洋,也未回河东祖籍地,并且绝不去东町国、米国。
他曾多次私下和友人表示最不喜欢的国家是米国,阴险狡诈。其次是东町国,乃狼子野心,东方的米国。
共和元年以后,马归华多次捐款给神州故土帮助抗击东町国。
但即使如此,他坚决不改也丝毫不掩饰对华夏新的大军阀石介龄的不满,认为他独裁无胆民 主无量,难成大器且终究失败,更对他和其妻子及势力集团一味亲米而万分恼火,并在报刊多次发表批评的言论。虽然他游历多国,也和米国有密切的生意往来,但对米国终生不满和厌恶,认为米国标榜的自由民 主完全是虚伪的,他更倾向于西洋式样的自由民 主。这也许是和经常与英国、独义志国打交道多年所潜移默化产生有关吧。
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世界大部分都逐渐处于战火之中。他于昭隆十年正式定居阿真坦国,在同年就将财产大多转移到了阿真坦,过着挥金如土的奢华生活。他虽然已经无异于政 治,但是马归华依然颇具影响力和实力。跟随他定居到阿真坦的其余各种人员总计达两万多人。其中卫队达到三千七百人,而拥有的武器足够武装两个师。这对阿真坦是个威胁,但是马归华又极具财富,如果管理好,是一个纳税大户,管理不好则是个威胁。
所以阿真坦国在昭隆十年年九月派人与马归华谈判。
到十一月,马归华与阿真坦国政府达成正式协议,阿真坦国允许马归华家族定居,并允许其保有独立的私人武装。而马归华家族则保证不能给阿真坦添乱,遵守该国法律,并每年按制缴纳赋税,无令不会走出庄园。在与阿真坦国的接触和谈判中,马归华、马培海、马铭轩三代人都与年轻的阿真坦国的少壮派军官领袖贝雷隆将军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和友谊。马家还对贝雷隆提供资金支持。
历经多年经营和扩展,马归华如今在阿真坦国有土地十八万顷,约一万二千平方公里。并建有占地达三百亩的私人庄园,实际上就是一座皇宫。这座皇宫他起名为海陵山庄。
海陵山庄位于阿国都城南部九百多公里,距离阿国大港口布卡港不远,且在庄园西部就有机场,交通十分便利。而整个山庄整体按照当年海山洲怀远宫的模式建造,并吸纳了东方园林风格。最大的宫殿是怀远殿,亭台楼阁、公园、假山、牧场、湖泊等应有尽有。且这里也是怀远公司总部,分部主要设在欧洲的英国、尼兰国。除此,还建有各种现代化西洋设施。并有机械制造厂、武器库、校场、电影院、学校、图书馆、发电厂、化肥厂、中西医院、银行、印刷厂、造纸厂、报社等。并时常宴请各界名流来此聚会,完全是一个世外王国。
机械制造厂的设备有一些是马培廷从国内给他运过来的,其余多数是从米里加国买来的最新式样的通用机床,而且还有精密机床,能为兵工厂生产维修机器。而修理所实际上就是一个兵工厂加机器厂,有各种先进专用设备三千多台,大部分是儿子给他的。如果原材料充足,每年最高能生产维修步枪万余支、手枪冲锋枪各三千支、机枪五十挺、子弹二百万发、中小型山野炮迫击炮百余门、各种炮弹五万发,足够武装自己的卫队。三五年,阿真坦国发生叛乱,马归华支持政府,协助平定叛乱。得到了总统信赖,承认了他在庄园的完全自主权,并允许其可以走出庄园,但要遵守该国法律。到这一年,在这片土地上为他工作服务的人员有近二十万人,汉人只有一万多人。而他在各地的生意,每年都能为他带来至百万以上甚至更多的收入,当然他的花销也是极大的。
马归华虽然已经不是皇帝,但依然是顶级富豪,而他的庞大产业集团中,核心人物除了亲人之外,就是王、袁、庾、卫、邵五大家族的出走力量,这些人掌握了核心权力。不过对于为他服务的人,马归华一家对其一直很不错,他们每周工作五日休息两日,其子女拥有在山庄境内免费的读书、看病、看电影和阅读的权力与自由。而马归华也让人教他们学汉语,借此在异域来推广华夏文化。
王梦瑶去世的时候七十二岁。
王梦瑶去世后,马归华悲痛欲绝,而且此后再未娶任何人,一直居住在阿真坦国。生意上的事基本交给了两个儿子和其后代打理。
四四年,贝雷隆将军被囚禁,马家竭尽全力帮忙。
两年后,贝雷隆将军竞选总统,马家暗中出资支持,为贝雷隆当选立下了功劳。贝雷隆执政后,投桃报李,为海陵庄园提供了诸多便利。
同年,马归华的孙子马铭轩还在贝雷隆将军夫人艾薇塔的介绍下,娶了阿真坦国著名女星伊莉娅为妻。四九年十一月,马归华执意回到华夏。已经九十岁高龄且病魔缠身,次年十二月最后如愿在河东祖籍地去世。临终只希望并坚决认为新的华夏一定能击败米国。
而他的子孙后代则全部定居在国外,安心经商和实业。
马归华在阿真坦国的岁月里,依然十分重视自己的禁卫军。并给这支禁军不断换装新式武器。而他储存在原来内陆附近地方的那些武器则不断用于出售,以换取经费再购买新的兵器或者用作经商之用。直到四九年底返回故土时候将他们全部解散,将兵器大多赠送给了新的中央政府。捐赠出来的兵器依然为数不少,有步枪一万两千支、手枪冲锋枪三千支、轻重机枪一百五十挺、各类子弹三百八十七万发、七五火炮十八门、炮弹五千八百发,汽车三百辆,电台上百部。足够武装一个师所用。
马归华在阿真坦国这些年里,也根据皇家史料写下了自己对晋国自高祖马文慧到自己这一代总计长达六百多年在国策、体制方面的见解,他曾经就马文慧到马鸿松这一代的历任晋王、皇帝的家国情怀这样评价:
“晋国最早是一个在大卫末年以北方流民为主兼杂南方各地流民建立的封国,从高祖马文慧到明宗马若文时代可以为一个时期,因为高祖马文慧、太宗马宪永、世祖马康远、孝宗马仲云、明宗马若文都有较长的内陆生活体验,尤其是对北方感情至深,其人和其执政风格更大度、更包容、更豪爽,自然也相对简约,也也更有对内陆的向心力,他们希望将海山洲与南洋在马家率领下融入大一统的天朝,他们始终拒绝称帝乃至称王,希望朝廷册封就是这种心理的明显体现。
这种心理在乾国末年一度达到巅峰,海山洲成为安海行省和世祖被册封晋王就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和开始,然而因为乾国末年局势大变,加上后来成立的武国厉行海禁,加上晋国后代无有太多的内陆生活体验,这种对内陆的归属之情很快被消磨。从内陆出生的马旭炎去世到真宗马承华执政开始,再到宪宗马运扬时代,晋国的本土化、南方化迅速成型,同时日益注重于向南开拓,开始确立了海山洲与南洋的双重立国及必要时候分治的体制。施政更加追求谨慎、细致,也日渐奢华,缺乏了豪迈之情。所保留下来的内陆和北方情节除了一些名号外已经没多了。
如果说海山洲还保有部分北土情怀,南洋则很少。太后李颖冰摄政时代、仁宗马敬功、睿宗马建洵、英宗马朝渊时代,虽力图变更,但只是在细节方面略有变动,并未也无法从根本上变动。圣祖马英韶时代虽然确立了海山洲内属体制,但事实上仍基本如同割据,而且海山洲与南洋并立的局面更加稳固。而且从此开始,尤其是世宗马绍承、高宗马怀锡父子时代,晋国已经日益西洋化,追求在南洋的利益,追求与西洋合作暗中抗衡燕朝,而燕朝对晋国的诸多防范举措更加深了晋国的这种南洋、西洋化倾向,充满了对朝廷的疑惧,朝廷也更加不放心晋国,最终在马怀锡末期,事实上奠定了南洋分离于晋国局面的形成。太祖马玉隆称帝于南洋更是意味着在南洋的汉人彻底脱离了中土天朝体系。
自古以来东方的传统危机无外乎外部的外患,内部的宦官、外戚、宗藩、权臣、后宫女人干政和变乱。然而晋国六百多年的历史上,这些问题都很小。无论是海山洲还是南洋,都是西面环海之地,因为茫茫大海阻隔,加上晋国相对于周边邦国的海上优势维持时间极长,所以晋国并无什么太大的外患。最多只是在闽东前沿与乾、武、燕三朝有大战,在宁西有过多次事关生死存亡的大战,但都最后有惊无险,不得不说是幸运的。
内部方面,高祖祖制不得缠足、不得有宦官、不得崇信宗教,后世之君均较为严格地遵循了,故而晋国首先没有宦官干政。其余方面,在高祖时代就有誓碑,明确了诸多严禁之事。太宗时代,刘愔又明确了以后数百年晋国的治国思路,整体上是以大卫朝时代为模板并适当根据情况进行修改。而这些都奠定了晋国的根本政 治架构,确保了晋国几乎很少出现太大的变局,维持了长久的政局稳定。
如在外戚方面,晋国的外戚确实在一些时期较为强大,然而晋国的基业是高祖和张、崔、杜、田、王等主要勋贵大族所共同缔造的。故而晋国日后的外戚多以几家为主。各家共同支持王室,王室尽力维护各家利益,形成了漫长时间内的利益共同体。当然各家中也曾一度有强盛和衰弱的时候,但是几百年来却无有任何一家能够具备单独碾压王室和其他几家的实力,所以晋国虽曾有外戚勋贵强悍之时,但是却从未有过能强大到威胁王室的时候。权臣方面,晋国权臣与外戚多有紧密关系,甚至近乎于一体,但是只要一家无有绝对的实力,权臣、外戚问题就不会成为太大的实质性问题。而宗藩方面,晋国的王室,开始阶段人员有限,后来虽逐渐增多,但是秉承着大卫体制,宗亲不过是一群拥有宗室名号的普通贵族罢了。即使后来拥有了一些世袭罔替的郡王、亲王,但其地位皆为王室所授予而且多无实权,其生杀予夺,是留是废皆出于上恩。民间变乱确实是个大问题,然而晋国继承大卫体制,采用募兵制,对内也奉行较为宽松的政策,故而晋国也如同大卫一样,虽然内部经常有民变,但却没有任何一场民变可以大到威胁到整个晋国的稳定。另外加上海山洲、南洋气候温和,赖天意吉祥和祖宗福泽庇佑,晋国历代之君多有一个较高的寿数,可确保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而这也使得晋国的历代之君在即位时候都已经成年,除了李颖冰那段特殊时期外,晋国从未出现女子干政的局面。虽然有些宗室女子有很大的权力,但这都是在皇(王)权允许的范围内。综上,晋国多种特殊的制度设计,得晋国可以长久屹立于海中而不倒,亦非天意乎?!”
马归华的这番见解虽说有些绝对,也属于是个人之间,但因为他曾经是晋国的皇帝,是当事人,所说确实会比平常人更有说服力,故而其所言确实有相当的道理。以此观点代入式地仔细回想一下又确实差不了许多。然而,已经没有然而了,一切都结束了。从马归华的去世开始,这个流传了六百多年的晋王国也将逐渐并彻底消失在了历史和人们的印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