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元年到三年的铁腕整治让晋国内部获得了稳定,但是晋国的外部环境却日益严峻。
共和二年的七月,东町国对燕宁共和国北方重镇,也是前朝故都发动了突袭,再度复刻了六年前的行动,不久掀起了大规模的南下侵略行动。短短一年的时间,燕宁共和国东部沿海地带的富庶之地几乎尽皆沦陷,举世震惊。虽然石界龄政府还有数百万大军,还有中西部的广袤土地,但是毕竟元气大伤,而且因为失去了出海口,外援几乎断绝。只能是依靠英、佛两国控制下的属地进行对外贸易。
燕宁共和国与晋国虽属两国,但是真正是同文同种的兄弟之国,而且燕宁沿海全部沦陷,也使得晋国与燕宁国的贸易基本断绝,也只能通过英、佛两国属地才能进行。更关键的是虽然东町国 军队暂无南下的举动,但已经与晋国无限接壤了,晋国的外部环境已经日益危险了。
最为重要的还是在共和元年,东町国开始改变自己统治下的海山洲的施政方针,提出了臣民化、基地化、工业化的三大方针。而在此之前,东町国只将海山洲作为农业基地和原料来源地,对晋国威胁还不大。而自提出这三大方针后,东町国加强了对海山洲的工业发展力度,大力修筑机场、铁路,增修炮台,增加兵力,明显是有要南进的意图。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威胁,卫衡昆从共和二年就任总统后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 革,内政方面以安泽隆为主,他把握大局。外交和军务由他亲自掌管。对军队进行了改 革,尤其重视重军工的发展,毕竟这才是的军队的基础。
外交方面,卫衡昆让丁肇聪从共和元年底就开始与英米两国大使分别协商,希望签订一份友好同盟条约,或者是共同防御协定。最好是三国联合签署同盟条约,哪怕是三国共同防御协定
然而谈判从共和元年底到三年初,始终难以取得关键性的进展。
共和三年夏季,卫衡昆亲自邀请英国大使埃斯顿、米国大使约维卡等人到海灵山庄避暑,商谈友好同盟条约的事宜。
卫衡昆的面子挺大,两国大使及他们两国外交部也鉴于共同利益需求,决定可以分别签署条约,但并没有卫衡昆所希望的有具体的军事防御协定及共同作战计划等内容。而且只有英国同意与晋国签约,米国境内的孤立主义影响极大,无法与之签约,但保证如晋国遭受入侵,将会严重关切,并向晋国出售军需物资。
共和三年十一月,晋国与英国签署协定,没有用同盟条约的名义,不过有同盟条约的实质内容,实际上是将晋国置于英国保护之下,主要内容如下:
英国负有保护晋国不受侵略之责任;
两国在战时将共同进行防御作战;
英国 军队永久驻扎晋国境内;
如晋国遭受入侵,晋国将向英国提供港口、飞机场、通讯工具等,方便英国支援晋国防御;
如晋国遭受入侵,英军可突破驻军限额规定向晋国增兵。
这份条约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不过以新约的方式重申了以前条约的内容,而晋国也是借这个条约中某些有利于自己方面的内容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外交和政治意味浓厚,但并无具体军事合作内容。
可以说,晋国要想保障安全,还是得依靠自己的实力。目的是至少能坚持半年以上,奉行以拖待变的防御政策。等待到时候时局的变化,期待英米两国的军事援助支持。
拜马鸿松、马归华及马培廷三代人从弘凤时代 开始的经营,晋国的重军工和军队建设一直是备受重视的。虽然还不及东町国那样强大,但是在整个东方也是颇有战斗力的,比之于燕宁共和国石界龄的那些杂牌军要强,即使比之于他的精锐部队,也是不遑多让。
就装备而言,晋国的陆军方面步枪基本未有太大变动,只是在原有弘凤三十一年式步枪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主要是缩短了枪管。同时更新了钢材,延长了使用寿命,在昭隆八年引入了独义志国的技术又做改动后最终定型,定名为昭隆八年式步枪。口径仍为七九,威力大,精度也不错。且随着自身枪管钢材技术的提升,性能也大幅提升。当然进口也不少,从昭隆八年到共和三年,晋国仅从欧洲就进口了十五万支新式VZ二四型的步枪。
手枪方面选择了米里加国的一一式半自动手枪,该枪采用枪管短行程后座原理,其十一毫米的大口径枪弹杀伤力大,可靠、耐用、好维修,并在昭隆三年买入了全套图纸和设备进行生产。轻机枪方面引进了新式的二六型,子弹可与步枪通用。
手榴弹方面采用了独义志国的二四型手榴弹,威力大射程远,制作也较为简单。但是也较重,晋国根据原燕朝兵工厂的经验适当缩减了尺寸、重量,当然威力也略有下降。不过更适合东方人的体型,更加轻便,便于携带。而且捆 绑起来后成为集束弹,威力也是非常可观的。
重机枪方面逐步在独义志的零八和一六改型的基础上吸收米里加国的一九改型重机枪的特点,重点改良枪架,改进后重机枪全枪质量大为减轻,既可车载又可用于步兵携行作战。枪管外部有一散热筒,筒上有散热孔,散热筒前有助退器,并且不再需要浇水,只需要更换枪管即可,更加的方便。
昭隆六年,晋国从米里加国直接购买了两千挺变更了口径的一九改重机枪,并经谈判,购买了生产权和全套设备图纸,准备在晋国大批量的生产。而原有的大批量保留的独义志机枪则封存起来,或者装备二线预备役部队,或者交给警察部队。
昭隆八年,晋国终于从米国得到了喜欢的大口径重机枪,装备在了禁卫军之中,单独编组为一个重型机枪营。之后到昭隆十三年,晋国购买了五百多挺该型重机枪,除了禁卫军和近卫团外,就是装备了南方都督区和保宁都督区。并开始进行生产,每年能产上百挺,子弹百万发,但质量与米国方面原产的还略有欠缺。
迫击炮方面采用了佛朗斯的八一口径,并通过艰难的谈判在昭隆十一年买入了生产设备和技术图纸,得以实现了批量化的的生产。而且迫击炮的制作较之于山野炮更为简单,对钢材的质量要求也并不高。可以说轻武器是晋国最重要的依靠,也是最能够实现批量生产的,也是质量最有保证的。
火炮是重点,而山炮更是重点。昭隆三年从瑞挪芬国购买了第一批三十六门七五山炮,最大射程可达九公里。买入这批后晋国陆军对此批火炮的印象很好。但是价格过于昂贵,高达八万晋圆,而本国自产的山野炮最贵不过两万晋圆,而且晋国内部缺乏合适的驮马,也没有足够的车辆,故而还是在独义志国技师和本国技术人员的联合协助下重点改良原有山野炮,尤其是炮弹技术,七年,买入新式的全套炮弹设备,计划产量达到一百万发的水平。昭隆九年,又买入一批火炮制造和轧钢的设备,用自己的钢材来生产,性能略有下降,但并不算太大,已经是颇为难得了。
比起火炮生产的困难相比,汉宁炮兵厂生产的炮弹基本和国外的原产炮弹十分接近了。因为炮弹的设备生产和购买相对而言较为容易,因此兵工厂所生产的七五山炮炮弹基本和原厂的一样。而所产的七五野炮、一零五、一五零重炮炮弹在经过多年的技术改进后,射程竟然还略有增加。
火炮需要有驮载工具,或者是马匹,或者是车辆。晋国地处热带,虽然在依特岛却有牧场,从天凤年间就繁殖各类动物尤其是马匹,并划为军用,也有成效,能适应热带气候。也能作为驮马,还可以为战马。但毕竟数量有限,所以还进口了一批西洋良马。载重的卡车方面,依赖进口较多,但注重储存零配件,注重修理能力,提升车辆的完善率和出勤率。
海军方面,因为有条约存在,主要是依赖英国海军的保护,不过也在积极利用时局来发展自己的海军,而且这十几年来还是有不小成就的。
在昭隆三年将旧有的一艘七千吨级铁甲战列舰改装为运输船,原计划是拆解出售的,后决定改装,武器上岸作为岸防使用。
昭隆二年,晋国对海军计划以曾廷玮的设计进行了修订,计划用十五年时间对海军进行全面更新换装。预计完成之后的目标是:两到三艘战列舰、六艘潜艇(三艘千吨,三艘六百吨)、三艘五千吨以上轻型远海快速巡洋舰、三艘两千五百吨级近海巡洋舰、十二艘千吨级的驱逐舰,另有鱼雷艇、布雷舰、训练舰、医疗船、救援船、测量船、炮艇等在内的以近海防御为主的新海军。如有可能,可增加两艘重巡洋舰,并将驱逐舰数量增加到十五艘以上。这样可维持近海防御。之后又将扩大海军陆战队纳入计划之中,计划陆战队的规模达到一个师的兵力。
这里面的战列舰、巡洋舰、大型驱逐舰、潜艇都得订购,其余的舰艇除外购的同时可以在英米两国技术的帮助下进行自我生产。海军的炮弹不少也已经可以生产,但依然需要大量购买。而最关键的煤炭、油料等,晋国十分缺乏。不过晋国邻近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的尼兰国控制下的大油田。晋国在兴京府、天雄市、汉京市、永宁市、宁河市等都修建了大型的燃料库。且与尼兰国关系不错,通过出口各种矿石和低廉的粮食等换取了大量的燃料,相当程度上解决了燃料不足的问题。
昭隆六年底,海山号的第一次大改完成,重点是增强装甲防御力,同时拆除一座主炮炮塔,另外更换了新式三四三口径的重炮炮弹,变更了副炮,加装了高炮和新式观通设备。昭隆十一年到共和二年底,又前往英国进行第二次现代化改装。此次改装的重点将舰桥全部拆除进行重建,动力系统换装新型的锅炉,确保提高航速,另外副炮将全部拆除安装了高平两用炮,加装各型高射炮及新型观通设备等。
海山号的第二次改装也耗时近五年,价格不菲,也基本上是成功的。改装后海山号最大特点是因为更换了新的动力设备,航速由二十五节直接飙升到了最快的三十节,正常情况下可以在二十八节左右。不过排水量也大幅度增加,满载排水量由最初开始的两万八千吨增加到了三万两千多吨。
海宁号在昭隆六年前往米国进行现代化改装,原计划时间不超过五年,但因为中途军方多次变更大改方案,导致时间拖长的同时,改装价格也大幅增加, 原有的改装费预计是不到一千万米金,但实际改装后的价格已经近两千万米金,最后的现代化大改完成也到昭隆十二年底才完成,昭隆十三年秋季才最后完成了改装回国。
历时近七年的大改让海宁号耗资不菲的同时也确实算是焕然一新了。改装后的海宁号满载排水量增加到三万三千吨,装备四座双联装新式三零五口径主炮,六座双联装三十八倍径的一二七口径高平两用炮,另有四零、二零口径高炮共六十门,还有鱼雷发射器等。
三十八倍径的一二七高平两用炮是米国当时最新研发的品种,晋国在海宁号改装时候得知了此消息,据称其性能十分优良,虽然为手动结构,但操作简单,重量也不大,而且弹道更平直。最大对空射程十一公里,最大对海射程十三公里。为此,海军不惜以每门二十万米金的价格购买了二十门及配套的所有零部件和弹药等,装备了改进中的海宁号战列舰。
另外又增购了六十门身管较短的二十五倍径的舰载高炮及零部件、炮弹等,以备不时之需。这种短身管的高炮虽然性能和威力不及三十八倍径那样全面,但也颇为优秀,是当时米军中的主力高炮。在三十八倍径价格过于昂贵和很难轻易出售的情况下,购买这种高炮是最合适不过的。
昭隆十一年从英国订购的高速战列舰在昭隆十一年共和二年六月底回国,整体性能都强于海山和海宁号,编号Z003,命名为海翔号。
因为这是自海山号之后晋国购买的最大军舰,需要多说一下。
海翔号战列舰在昭隆十一年九月确定并下单签约,昭隆十二年二月在英国开工生产,共和二年七月下水,共和三年五月抵达晋国交付,进入海军服役。该舰船型为艏楼型,提高 干舷,增设防浪板,能适应在晋国周边及东大洋方面的复杂海况,提高在恶劣海况下的航海性能。
基本性能为:长二百二十一米,宽三十三米,最大吃水九点六米,标准/满载排水量为两万七千吨/三万五千二百吨,续航力为七千八百海里/十五节,动力系统为八台重油专烧锅炉,四台蒸汽轮机,总功率十三万七千匹马力,航速三十一节。配备改进型四座双联装四十五倍三四三口径主炮,副炮是八座双联装共十六门独义志国五十倍双联装一五零炮,另有五座双联装独义志国式六十倍一零五毫米型高平两用炮,三座四联装、六座双联装四零防空炮,另有一定数量单联装和双联装二零机关炮。也可以起降水上飞机,并设有机库。飞机选用了英国的海象水上侦察机。整艘军舰的人员编制为一千七百人。
海翔号装有三套发电装置,其中两套八台发电机由四台汽轮机驱动,分别安装在两个机舱内,每台发动机为四百五十千瓦。每个机舱的发电机可发电一千八百千瓦。第三套发电机装置是紧急备用的,它由三台柴油发电机组成,每台可发电四百千瓦。这样,在涡轮发电机不能发电时,柴油发电机可发电一千二百千瓦。此外,在舰艏楼甲板上还装有两台较小型的一百千瓦应急柴油发电机,但只能提供二百三十伏电流。总之,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总发电量为五千千瓦。另外海翔号的观察、通讯、火控系统自然不可能是最先进的,但全部都是最为成熟的系统。
因为海翔号的主要目标是追求高速度和较强的火力,作为破交舰和袭击舰而使用,主要目的也不是舰队决战,而是以高速度、强火力搭配巡洋舰、驱逐舰、鱼雷艇等来打击敌对国家的商船及护航船队,故而装甲防御力方面相对较弱,但比起海山、海宁号而言因为建造时间晚,且技术更先进,也还是很强的。主炮炮塔装甲的面板为三三零毫米,边板为二五零毫米,后背板为三十五毫米,塔顶板一六零毫米。副炮炮塔装甲的面板为一三五毫米,边板九十毫米,后背板八十毫米,顶板九十毫米,塔座为一百二十毫米,副炮双联装炮塔装甲的面板、边板、后背板和顶板均为二十毫米。指挥塔装甲方面,中线前部及边侧均为二七零毫米;中线后部为二二零毫米,顶部为一三零毫米,通信筒为一六零毫米。水下防护系统设计的抗击能力为三百千克烈性炸药。
在这样的设计下,海翔号可以在十五公里的距离内承受敌军三零五毫米以下口径炮弹的攻击。而自身的主炮凭借改进型的炮弹也可以与东町国的主力战列舰之下的军舰相抗衡。
除了这三艘战列舰之外,到共和三年底,晋国海军的主力舰艇还有两艘义大里制造的万吨重型巡洋舰,两艘英制五千六百吨级轻巡洋舰,一艘经过改进的轻巡洋舰绍菱号。两艘在英国技术援助下自产的两千三百吨级近海巡洋舰。另有十二艘驱逐舰,五艘潜艇。
潜艇方面,英造两艘,独义志造三艘。驱逐舰方面,英造六艘,根据英国图纸、技术自行生产建造的三艘。这九艘驱逐舰性能基本相同,排水量都在一千三到两千百吨之间,航速三十五到三十七节,主炮均为一二零口径,另配有小 口 径高炮、高射机枪、鱼雷发射管、反潜声呐及深水炸弹等。
这九艘英式风格的驱逐舰分别命名为永春、永兴、永宁、永霞、永安、永康、永远、永存、永忱。
另外,在昭隆十年,晋国为偿还佛朗斯国的部分数额不大的只有不到百万英镑的欠款,与佛朗斯国协商决定购买一艘佛朗斯国驱逐舰,并从佛朗斯国购买全套的技术设备、图纸,并在其人员帮助下自行建造两艘大型驱逐舰,只不过比原有的设计略微放大一些,武器系统为英式。
这三艘驱逐舰性能基本相同,长一百三十六米,全宽十二点八米,吃水五点七米,标准/满载排水量为两千六百吨/三千五百吨,总功率八万两千马力,航速三十六节,舰员二百三十人。主炮是单管英式一二零毫米舰炮五座,鱼雷是三联五五三毫米鱼雷管两具,四零防空炮六座。
因为这三艘驱逐舰的另类,所以名号也相对另类。晋国的战列舰以海字开头,巡洋舰以绍字开头,驱逐舰以永字开头。而这三艘驱逐舰虽然英文舷号不变,但却是以定字开头,取名为定隆、定化、定策。
除这些主战舰艇外,还有鱼雷艇、运输船、布雷舰、油船、拖船、测量船、补给船等,到共和三年底,晋国海军总计拥有舰艇近百艘,总吨位约十五万吨。另有万余人的海军陆战队。在东方是颇具实力的,具有较强的近海防御能力。但是与邻近的英国驻军和庞大的东町国海军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的。只不过如有勇气的话,可以让其多损失一些,为陆军多争取些备战时间。
比起较有基础的陆军和要耗费大量资金也难有大成效的海军而言,晋国一直更重视空军,虽然空军成立时间并不长,但是在马培廷、卫衡昆支持下,杜文佑这个空军司令很受器重。到共和三年底,空军总计有一万五千多人,各种飞机六百余架,各型高射炮三百余门,探照灯上百具。
与晋国陆军有浓厚的独式风格和海军的英式风格相比,空军的米国风格很重。杜文佑在内战后曾去米国考察工业和军事。认为米国工业生产能力很强,崇尚自由贸易。从米国订购飞机不会像从其他国家那样有许多不必要的问题。因此晋国的空军飞机中,米国飞机占了绝大多数。也方便统一维修使用,简化了使用标准。
在空军的飞机中,有米国产的马丁一三九型轰炸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轰炸机之一,晋国花费巨资购买了三十架,并买了大量零配件储存。这种飞机采用全新封闭式座舱、内置弹舱,速度相对双翼机速度更快,根本无需战斗机护航即可执行轰炸任务。最大速度达到了每小时三百四十公里,近八百马力的强劲动力也为轰炸机的最大起飞重量留有余地,该机部署着三挺七九口径的旋转式机枪,前炮塔和机腹各一门,而且还配置副油箱,作战航程增加到两千千米。这个七九机枪是为了保持与晋军机枪口径统一而专门改进的。
除了轰炸机外,还有米国产的一六型战斗机上百架、霍克二、三型战斗机各六十架,英国产的较为老式但成熟的骆驼式战斗机三十架。另外还有侦察机、运输机、水陆两用飞机、公务飞机、通讯飞机、教练机等,总计空军拥有的各种飞机六百余架。
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独义志国G38运输机和米国DC3三运输机。
G38运输机曾经是昭隆中期以前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之一,航程最远可达三千五百公里,非常舒适,而且机翼上有客舱。因为其拥有四台发动机,故而其航程远,也可以改装为军用飞机。晋国在昭隆十年时一次性购买了八架此型飞机。而DC3运输机是米国生产的,可以搭载二十到二十八名乘客或两吨多的货物,并且可以在短跑道上起降。巡航速度为三百三十三公里/小时),续航里程两千四百公里。
昭隆十二年,空军订购了首批六架DC3飞机,反响非常好。次年,昭凤航空公司也订购了六架。
共和元年,空军增购了第二批十二架飞机,同时重金购买了三十架飞机的零部件及组装生产权,从共和二年开始交付,并在国内的维修厂开始自行组装生产,足见对其性能的满意。
除了之前已经购买并交付的飞机外,晋国近几年还在向英、米两国继续订购了大量飞机,但还未能全部交付完成。仅共和三年,空军订购的各型飞机就有六十架,多半是米国飞机。
向国外订购的飞机交付方式无外乎三种,要么是成品直接购买,要么采用购买一半组装生产一半的方式进行,或者是购买零配件自行组装的方式进行。如今伴随着燕宁国战事紧张和东町国加强了在海山洲的军事化、工业化建设,从共和三年开始,晋国的军费明显向空军倾斜,飞机采购也大量倾向于直接成品购买的方式,另外大量储备零部件。
空军所拥有的飞机绝大多数都是直接购买来的成品或者是组装品。不过从昭凤、昭成年间晋国也已经建了修配厂、制造厂,虽然还无力自行生产先进的飞机,但从维修开始到组装,再到自行生产是需要一步步来的。而且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初步具备了能进行简单的维修,而且储备了大量的零部件和发动机,避免作战时候受到掣肘。
卫衡昆、杜文佑对空军非常重视,而且非常重视轰炸机和运输机,特别喜欢大航程的飞机。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即使战争爆发毫无胜算,也需要彰显自己的作战意志和勇气,至少也要让敌人感受到自己的实力。而选用马丁轰炸机和米国DC3运输机,就是看重他们两千公里以上的航程,因为晋国从最北端的机场到宁西行省或者是汉京市,距离就约为两千公里。另外两千公里也在晋国最北部的铭英、广晋或者宁河港到海山洲之间的距离。
兵工厂和钢铁、机械方面,从昭隆元年开始尤其是昭隆三年以后大量购买西洋诸国的先进设备,特别是从米里加国购买标准化、通用化的设备来提升晋国的兵器产量。同时,在钢铁和机械制造方面,也向米里加国、独义志国和英国来购买设备,以实现现代化、标准化。
到昭隆十三年底,最大的海山兵工厂已拥有机器上万部,全厂职员人数达千余人,卫兵一个团,占地五千多亩,职工最高达三万人。并按照米里加国的指导,基本实现力量标准化的生产。该厂内设子弹厂、炮弹厂、步枪厂、炮厂、火药厂、铸造厂等,还设自备的发电厂,该电厂含三千千瓦发电机一座,两千千瓦发电机两座,及五百马力锅炉六座。发电能力达一万五千千瓦。还有五千吨级的水压机一部、三千吨级的轮毂水压机一部,用于火炮钢材的锻造。另外还备有兵工专用精密检测仪器设备,年产各式步枪十二万支,轻重机枪三千多挺,野炮、山炮、重炮、迫击炮共二百多门,子弹两亿发,各式大小炮弹二百多万发,以及数百吨的火药和炸药等。从建厂开始到昭隆十三年,总耗资达五亿晋圆,每月的开支更是达到两百多万元,规模之大,居全国第一,即使在整个东方也是较为靠前的。
除了海山兵工厂外,汉宁炮兵厂有各种设备两千多台,职工六千多人。以生产陆军重炮和炮弹为主。可年产陆军各种口径的重炮总计二百门以上,炮弹五十万发。保宁、东宁兵工厂的产能与之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但设备翻新了许多,质量更加可靠。宁海火药厂可年产火药炸药五百吨。海宁造炮厂是晋国海军唯一的可以生产海军大中口径炮弹的兵工厂,每年生产一百到三四三口径的各种大中口径炮弹近百万发,虽然因为钢材、引信、炸药的原因,或多或少与原厂的炮弹存在差异,但数量确实不少。
晋国从上到下都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数量优势是最简单的优势,若无数量优势,一切都将失败。性能优秀的武器弹药自然杀伤力要强,但是价格也昂贵,难度也很大。但性能差一些的武器弹药至少也能杀人。如果全靠进口,根本缓不济急。而自己生产的,即使质量差一些,只要保证足够的数量,也能维持长时间的作战需要和将士的斗志。这是从海山洲时代的晋国就一直奉行的道理,无论是当年的弓弩,还是到如今的枪炮,这都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也是从燕宁共和国几年与东町国的战争中所验证出来的。
钢铁工业方面,海天钢铁公司历经两期八年的建设,到昭隆十二年终于建成投产,受国内动乱和地震带来的影响,昭隆十三年和共和元年并没有达到设计的产能,在共和元年结束的时候,年产生铁只有七十五万吨,钢材十五万吨。而帝国钢铁公司名称不变,但因为合并后吸收了一些新设备和技术,并聘请了不少米国技术人员,产能有所提升,到共和元年结束的时候,年产生铁五十三万吨,钢材十一万吨。而昭隆年间钢铁工业最重要的进步是能够自行生产火炮用钢,虽然与进口的军用钢材相比还有一些差异,但毕竟是进步而且更便宜,能够满足大批量的生产。
其他的工业方面,海山机器厂在共和元年更名为海山机械制造厂,有各种设备三千多台,可生产各种中低端的民用机械和部分军工设备。并在昭隆十年的时候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生产出了两千吨的水压机,用于天雄兵工厂,后继续生产,提供给了汉宁炮兵厂。拖拉机厂大体建成,边建设边生产,但是到共和元年结束时,只能年产一千多台拖拉机。汽车厂的情况和拖拉机厂差不多,年产汽车也只有三千多辆,但毕竟聊胜于无。比起汽车而言,自行车的难度要小,产量也大幅度提高,到昭隆十三年底,晋国境内已经拥有了自行车六十多万辆,可年产上万辆左右的自行车,但是因为物价上涨,价钱仍然不菲。
兵工厂方面,大多数都属于国防部,但宁安修械所被划入了皇室直属。
宁安修械所在共和元年结束的时候有设备三千多台,人员五千多人。全部电力化。可年产步枪三万八千支、子弹三千八百万发、机枪一千挺、火炮五十门、炮弹十五万发、手榴弹五十万枚以及各种机器设备、工作模板等。兵工学校和技术人才也都归属于该厂,另外还有部分先进的外购武器也储存在这里作为试验之用。
因为马培廷保留了宁安修械所,他的近卫团的武器来源就有了保障。
马培廷退位后,一直居住在宫中,而此时他更加器重自己的近卫团,而自己的近卫团如今人数有八千多人。并且以自己的哥哥马培海为近卫团司令,这样他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总体上来说,昭隆时代的晋国在军队和重工业建设上是下了辛苦的,投入了巨大的本钱,而这些本钱相当程度上打造了一支在东方颇具战斗力的晋军。使得晋军的战斗力和纸面实力仅次于东町国 军队,相当程度上还强于燕宁国石界龄的正规军。正因为有这些,使得卫衡昆在军中的影响力日益强大,进而能最后在英米的支持下取代马培廷成为晋国的总统。
有装备是基础,卫衡昆在共和元年底就下令对军队进行了新的编组,同时鉴于外部形势的变化,为以防万一,密令开始扩军备战,并在独义志国教官、顾问的帮助下投入了紧张的训练之中。
陆军是卫衡昆基础中的基础,在昭隆十年开始,他就下令征召预备役进入现役,并从国民防卫军中选拔精锐进入现役,同时加大征兵力度。
陆军方面,最重要的改 革是在共和二年底下令将原有的都督区取消,都督区改为军,直属于陆军总参谋部。
陆军下设五个军、一个独立师、一个禁卫军,另有若干直辖部队。
军下设师,每个军辖两到五个师不等,并配属一个炮兵、工兵、侦察、工兵、高炮兵、骑兵等直属作战单位。军级建制少则三万,多则六万人以上。另外从全国各军中挑选精锐新编为两个攻击师,与禁卫军现有的一个师的兵力一起编为禁卫军,进行重点建设,归总统及最高安委会直辖。
每个军或独立师的辖区就是他的兵员来源地,驻地都是省会之地。
第一军辖区为保宁行省,司令部驻广晋市;
第二军辖区为东宁行省,司令部驻铭英市;
第三军辖区为永晋行省,司令部驻永晋市;
第四独立师辖区为天雄市及宁西行省,司令部驻天雄市;
第五军辖区为东海行省,司令部驻海东市;
第六军辖区为汉南行省,司令部驻汉京市;
禁卫军辖区主要是兴京府,司令部驻兴京府。
第一军下辖第一、第二师,军直属炮兵团、骑兵连、辎重营、工兵营、通信营、特务营等,人数三万人;
第二军下辖第三、第四师,军直属炮兵团、骑兵连、辎重营、工兵营、通信营、特务营等,人数三万人;
第三军下辖第五、第六、第七师,军直属加强炮兵团、骑兵营、高炮营、辎重营、工兵营、通信营、装甲营、特务营等,人数五万人;
第四独立师下辖独立第一、第二加强团,师直属炮兵团、侦察营、骑兵营、辎重营、工兵营、通信连、特务连等,人数一万八千人;
第五军下辖第八、第九师,军直属炮兵团、骑兵营、高炮营、辎重营、工兵营、通信营、特务营等,人数三万人;
第六军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军直属重炮团、骑兵营、高炮营、辎重营、工兵营、通信营、特务营等,人数五万人;
禁卫军下辖禁卫第一、第二、第三师,军直属重炮旅、骑兵团、高炮团、辎重营、工兵营、通信营、特务营、侦察营等,人数六万人。
另外最高安委会还直辖一个加强步兵师、一个装甲旅、一个重炮旅、两个炮兵团、三个高炮团等大量直属部队,作为应急机动作战时使用。
每个师均为三团编制,师直辖骑兵一连,炮兵、工兵、通信兵、辎重兵各一营,满编人数一万人以上。有步枪八千支、轻重机枪二百三十挺、七五山野炮三十六门、迫击炮一百零八门。军直属部队的炮兵团有七五、一零五、一五零火炮各十八门,总计五十四门。一个军的所有野战火炮总计一百多门。
第一、第二军驻守保宁、东宁两地。两地相对贫瘠,人口也不多,故而兵力较少。且因地形多山,也不适应大部队的展开。第四独立师是一个简编军,管辖一个省和一个市,但主要兵力集中于天雄市。宁西行省因地形极端复杂,是山河湖海交错之地,还有原始森林,开发程度低,另外此地还有与英国的条约限制不能驻扎大量兵力,故而第四独立师是人数最少的一个单独建制部队。
第三军、第六军是五个军中较为特殊的。
第三军驻扎永晋省,地域较广,且相对平坦,为此除了多一个步兵师之外,还特别配属一个装甲营,还有一个骑兵营,另外炮兵团特别是加强型,在原有的炮兵团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重型加农炮连,装备了独义志国一零五加农炮六门,威力很大。
第六军驻扎汉宁行省,管辖的都是零散的岛屿,还有原南安行省北部地方。与兴京府及本土都隔海,战时运输将是个问题。为此配备了重炮,多一个步兵师。重炮团全部是一百毫米口径以上的重炮,其中一零五加农炮六门,另外第六军还可以指挥海岸炮台的炮兵。
禁卫军拱卫京畿,自然是重中之重。三个步兵师都是精选,人数也是加强型,每个师人数在一万五千人,具体编制与普通步兵师差不多,略有加强。直属部队是最不同的,非常豪华。晋军所有购买的装备大多都集中在了禁卫军方面。禁卫军的重炮旅有各种火炮一百零八门,其中一零五、一五零榴弹炮各三十六门,一零五加农炮十八门,一五零加农炮六门,二一零重型榴弹炮十二门。
直属于安委会的各部队,并不列入禁卫军编制,平时与禁卫军一同训练,但战时将根据情况编入各个方向的部队。
与陆军变更较大和增加了数倍的兵力相比,海空军变化不大。空军因为是新成立的军种,没有变化,海军方面,略有变化。海军将北部、南方、东部三大舰队重新改组,以南方舰队为第一舰队,专司西部、南部海面的作战。北部舰队改组为第二舰队,专司北部海域防御,以破袭为主。东部舰队改为第三舰队,作为战略后备队,担负东部的防御任务。
陆军是变化最大的,要增兵,要武器,要经费。兵员相对好解决,经费方面,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各省税收能够基本按时上缴,另外通过与英米的贷款及协议,反而也不是太大的问题。装备方面,步机枪、子弹、迫击炮方面的问题不大,晋国的兵工产量是可以满足这近三十万陆军的需求的。缺少的主要是技术兵器。特别是装甲车辆、运输车辆、重炮、高射炮及通信器材等。晋国的陆军风格是独义志国风格,装备基本上也是。而晋国如今与独义志国关系还可以,但毕竟距离较远。为此在苏武昌、林凤荣等人建议下,陆军主战兵器还是选择独义志国风格,但是在相对次要的如通信器材、钢盔、车辆等方面则可以选用能够与之配套的英米风格武器,或者是请英米两国的大厂商为之配套进行设计,这个建议得到了卫衡昆的赞同。
从昭隆十年开始扩军,历经近八年的征兵、训练和购买装备,到共和三年底,晋军的陆海空军基本已经完成了扩编。到当年的年底,晋军陆军总计人数三十万,装备一零五以上重炮六百余门,坦克和各型装甲车二百余辆,卡车上千辆,战马万匹。另外储备的陆军武器极为不少,步枪一项就还有五十余万支,子弹六亿发,重型炮弹上百万发。
近三十万的陆军,数百门重炮。海军两万人,各种舰艇近百艘,总吨位约十五万吨。空军三万多人,装备各型飞机六百多架。其中战斗机过半,轰炸机五十余架,运输机三十多架。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晋军是从天凤时代马玉隆建国以来最为强大的时候。
正因为有了一百多年来最强大的军队,加上如今与英米两国关系空前的友好,而且北部东町国的威胁也越来越近,卫衡昆必须有所打算。为此从共和三年夏季开始,他就有了一个计划,并已经开始秘密实施。当年秋季,他就下令军队进入战备状态,兵工厂、被服厂更是加班加点生产,对外大力采购弹药和油料。对内开始储存粮食,并发动全民捐款,发行爱国公债来筹集作战的经费。可以说,卫衡昆这个计划是庞大的。
虽然晋国 军队是百年来最强盛的,但想要完成他的计划,光靠自己是根本不够用的,为此他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支持,进行联合行动才是最需要的,也是最可能成功的,而且他觉得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