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及全美国的道德竞赛已经开展半年多了,那么,现在的美国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对此,也许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上,得出的结论会截然不同。
作为国家元首和执政者,琼斯对现状很满意,现在,政府推行的任何政策都能得到高效率的执行,很少有人再为自己的权利据理力争,为数不多的反对声音会瞬间淹没于对政府的一片赞美声中,看来,成立思想部和推行思想道德评估系统的确效果显著,原本崎岖坎坷的前进道路突然变得异常平坦开阔起来,虽然前方仍有障碍,但相信只要有思想部这辆巨大而高效的推土机,一切障碍都无法阻挡开足马力全速前进的政府。
在琼斯眼里,现在的美国是一个万众一心的国度,是一个被强烈的爱国热忱所笼罩的国度,现在的美国社会看起来就像古代中国的长轴画卷《清明上河图》,她虽然喧闹,却没有不和谐的声音,她充满了诗意,她是那么的美丽而繁荣!
对于参与其中的广大民众来说,他们又是怎样的心态呢?也许用悲喜两重天来形容他们的心境是最为恰当的,在处于不同道德等级的人的眼中,美国并不是同一个美国。
从思想部的数据来看,进入前三个等级的人数在逐月增加,第一等级的人数由第一个月的六万人增加到了现在的五十余万人,第二等级由第一个月的五十余万人增加到了现在的五百余万人,第三等级由第一个月的五千余万人增加到了现在的一亿一千四百余万人。
第四,第五等级的人数则在逐月减少,第四等级由第一个月的三亿二千万减少到了现在的二亿五千余万,第五等级由第一个月的四十余万减少到了现在的十余万,而正德院人数又在逐月增加,进入正德院的人由第一个月的二万余人增加到了现在的一百多万人。
思想部还给每个等级的人贴上了标签,把进入第一等级的人定义为“最好的人”,把进入第二等级的人定义为“好人”,把进入第三等级的人定义为“次好人”,把进入第四等级的定义为“不好不坏的人”,把进入第五等级的定义为“坏人”,而进入正德院的人则被定义为了“恶人”。
从各等级的人数变化趋势来看,“最好的人”,“好人”,“次好人”的数量都在逐月增加,虽然“不好不坏的人”数量最为庞大,但他们和数量很少的“坏人”一样,数量都在逐月减少,但当到了“恶人”这个层次时,数量又呈现出逐月增加的趋势,也就是说,参与道德竞赛的人在不断发生分化,大多数人都在积极踊跃地争当“好人”,但也有一些人却沦落为“恶人”。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在于,随着实战经验越来越丰富,大多数人每个月的积分都比上个月有所上涨,所以,每个月都会有大量的人实现层级越迁,“好人”升级为“最好的人”,“次好人”升级为“好人”,“不好不坏的人”升级为“好人”,“坏人”升级为“不好不坏的人”,就像潮水一般一浪推着一浪,当然也有越级越迁的,比如由“次好人”直接变成了“最好的人”,但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
但要想成为“好人”甚至“最好的人”就必须举报他人,而他们举报的人很多都是“不好不坏的人”或者“坏人”,于是,很多“不好不坏的人”和“坏人”被举报之后就沦为了正德院里的“恶人”,有人成了“好人”,就会有人沦为“恶人”,于是,在这个等级系统中就出现了“好人”越来越多,“不好不坏的人”和“坏人”逐渐减少,“恶人”又越来越多的局面。
对于卡洛琳,卡特这种已经连续六个月杀入第一等级的人来说,这套思想道德评估系统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这套系统充分激发出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巨大潜能,他们很快就适应了这套系统并且在这套系统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们打着爱国的旗号,戴着道德的面具,通过谩骂,攻击和出卖他人等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博得了无上的荣耀和多出他人数倍的利益。
卡洛琳和卡特们是这个体系里的成功者,如果这个体系不发生任何改变,他们就将继续成功下去。如果说在道德竞赛开始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卡洛琳和卡特们的“爱国”只是停留在口头的话,那么现在他们的“爱国”就是发自内心的,卡洛琳和卡特们没有理由不爱现在的美国,因为现在的美国给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
现在,已经成为这个国家“最好的人”的卡洛琳和卡特们已经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他们发现现在的美国比以前的美国要美好得多,伟大得多。
第二等级的“好人”对美国的情感多少会打一些折扣,毕竟他们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比“最好的人”还是差了很多,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认为现在的美国比以前好,因为他们所享受的福利待遇虽然比不上“最好的人”,但比“次好的人”还是好上不少,,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都能看到晋级第一等级的希望,当他们也升级为“最好的人”,那么他们对祖国的爱就近乎于100%了。
第三等级的“次好人”对美国的情感就又打了一些折扣,但由于他们也能看到晋级“好人”甚至“最好的人”的希望,所以他们至少在口头上还是要高喊:“现在的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美好,更伟大,我爱美国!”
第四等级的“不好不坏的人”对美国的情感就复杂了很多,对于那些对自己能够晋级更高级别仍然抱有坚定信心,仍然野心勃勃,只是由于技术原因而未能如愿的人而言,他们对美国仍然充满了希望,但对于那些信心已经不是很足的人而言,美国在他们心目中就黯淡了许多,莱曼夫妇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在第一个月的失利后,莱曼夫妇就开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们发誓要变得“更好”和“更有爱心”,发誓要挺进更高等级,他们不甘心做“不好不坏的人”,但现实很残酷,事实表明,他们根本无法突破自己的底线。
六个月内,无论莱曼夫妇怎么努力都只能在第四等级内徘徊,不论他们怎么强迫自己变得“更好”更有“爱心”,他们还是无法出卖自己的亲朋好友,反而被他们的朋友出卖了四次,好在他们的问题并不严重,才侥幸得以逃脱,否则他们现在已经在正德院了。
对于莱曼夫妇这种郁郁不得志的人而言,他们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抱怨,但即使在抱怨时,他们还要时刻提防有可能潜伏在他们家里的微型侦察机。而这种抱怨在卡洛林和卡特们的眼中就是弱者的表现,因为他们无法突破自己,无法突破自己就无法突破自己的境遇,就无法成为“次好人”,“好人”以至“最好的人”。
在莱曼夫妇看来,现在的美国还说不上很坏,只是对他们很不公平。
在第四等级中,很多人都和莱曼夫妇比较类似,他们都无法突破自己的底线,他们都患得患失,都被旧有的道德观牢牢束缚着,他们只能竭尽全力去做那些不直接侵害他人但分值较低的事,比如唱国歌,挂国旗,偶尔也骂一骂那些公认的“坏人”等。
但如果他们无法突破自己,无法做出那些出格的“好事”,他们就得不到足够的分数,就永远不可能进入“好人”的行列,这就注定了他们在道德竞赛中的地位,他们只能留在第四等级,如果稍有不慎,他们还可能滑落到第五等级甚至进入正德院接受改造,所以,这个群体也是非常焦虑的一群人,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
那么对于处于第五等级的人来说,他们的心态又如何呢?经过六个月的筛选和淘汰,这个群体现在剩下的基本都属于与世无争的类型,他们之所以参与进来主要还是迫于压力,同时不想失去获得月薪福利的资格。
他们更加无法突破自己的底线,他们不会为了获取高额积分而去出卖别人,同时,他们又不会像莱曼夫妇那样每天不辞辛苦地唱国歌,赞美国家,抨击异议人士,他们只是每天例行公事地开启评估软件,以防系统因为他们态度消极而扣掉他们的分数,所以他们的分数大多就停留在基础分二百分的水平之上,他们的积分比“不好不坏”的人还要少。
这群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大多对时局都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过度狂热,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待遇并没有过多的抱怨,因为他们懂得有付出才有回报,既然自己没付出太多,回报少自然也是可以接受的,他们对自己“坏人”的标签也不是很在意。
他们在内心深处虽然对现状并不满意,但也不会轻易表现出来,而且,他们大多对美国还怀有深厚的感情,不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但他们内心的焦虑感比“不好不坏的人”更为强烈,因为他们比“不好不坏的人”更危险,他们那点可怜的分数根本不足以抵御任何风险,他们哪怕被别人出卖一次就可能被送入正德院,所以,他们是这个体系中最谨言慎行,最小心翼翼,也是数量最少的一个群体。
再看看正德院里的那些“恶人”们,他们的心态一定大崩了吧,情况可没那么简单,这要看他们处于什么阶段。以亨利夫妇为例,在经历了入驻初期的崩溃,恐惧,痛苦和抗拒后,现在的亨利夫妇已经开始为其他的学员们现身说法了。
不知道正德院对亨利夫妇施加了怎样神奇的洗脑术,他们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学员大会上声泪俱下地忏悔自己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而且这种忏悔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真的认为自己当初不该抵制政府的防护罩工程,不该和政府对着干,不该拒绝搬迁,他们认为自己当时的确不爱国,他们拒绝搬迁完全是出于自私和贪婪,他们理应接受政府对他们的改造和惩罚。
现在,他们的脸上总是面带微笑,他们的内心充满了阳光,他们感到无比幸福,他们发自内心地感谢政府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现在他们对待这个国家和政府的态度就像一条狗对待他们的主人,无比忠诚,无比依赖。
其他的大多数学员在心路历程上可谓和亨利夫妇殊途同归,不管他们进来时持有什么心态,不管是纳尔逊教授的懊悔,还是莱恩的委屈和迷茫,或是路易斯的愤怒,他们最终都变成了亨利夫妇。
他们最终都变成了同一类人,一种被消灭了个性,没有了独立思想和思考能力,没有了独立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或者说,他们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灵魂,他们都由衷地认为现在的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的美国都更伟大,更美好,也比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更伟大,更美好,他们都深情地爱着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