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平坐在海内归一殿的巨大王座上,打量这座气势恢宏的宫殿,心中无限感慨。海内归一殿的前身是苍陵王宫的主殿,是莫氏王族议政、会盟与举办大型集会之地。
数年之前,墨白接受宋奇的建议,将此殿改名为海内归一殿,宣告西北强国的崛起,表达逐鹿天下的志向。墨白与巴清、甄婷大婚之时,海内归一殿则是主婚大殿,见证了一位新王的幸福时刻。
如今,海内归一殿作为墨国大殿,仍旧金碧辉煌,气派不凡,彰显了雄伟的气度。泰平的登基仪式既隆重,又没有太过奢华,没有刻意凸显王权的更迭与转移,希望墨国百姓感受不到变化。
今日是登基仪式后的第一个大朝,有品阶的大臣齐聚一堂,准备就王国大事进行商议。海内归一殿的内外,还有庆典仪式的痕迹。不少彩带从大殿之顶垂落,连接到殿外的石柱上;红色毡子从殿内直铺到殿前广场上;二十四面大鼓竖于大殿四周,都系着红色的大花,好似二十四位赤着胸脯的汉子。
海内归一殿站着一百多位朝臣,穿着各种不同颜色朝服,正表情严肃地垂手站立。大殿王台前铺着一个虎皮垫子,上面摆了一张檀香木桌子,堆了几摞奏折与信件。这些奏折多系弹劾大臣的,包括揭发大臣暗中诅咒泰平,或者偷偷与外邦联系的内容。那些信件则是佐证。
泰平非常清楚,拥护自己的朝臣是大多数,这些奏折与信件绝非杜撰,一定是实打实的问题。如果想要稳定局面,渡过自己登基的艰难期,他必然表明自己的态度,否则难免导致一些人心猿意马,与墨国离心离德。
扶垚似乎看出泰平的心思,从左侧首排首席出列。“启禀大王,这些奏折与信件由大宰府收集,虽为个别朝臣不当言行,却不至于动摇王国根基,扶垚建议大王不宜严惩。”
“石远山则有不同意见。”石远山身为大宰,列于右侧首排首席,对扶垚的说法不以为然。他的音调很高,在海内归一殿引起回声。
“石大宰请讲。”
“大王,国之根本是基石稳定,如果任由朝臣胡言乱语,影响朝政实施与推行,破坏大臣之间的团结,于国于民都是不利的。”石远山朗声说道。
“赵磊认为,石大人的话言之有理。”位于石远山下首的赵磊走出来,站在石远山的身边。赵磊是蒲国腾丘镇人,于前年投奔到墨国,成为大良府内的辅臣。
“两位认为该如何处理?”泰平不动声色地问道。
“将奏折与信件公之于众,严惩那些心怀异心的人。”石远山与赵磊异口同声说道。
“各位大臣支持吗?”泰平没有看扶垚,刻意地向堂内众臣询问。
众臣似乎有意撇清自己,表现得慷慨激昂,纷纷要求公布于众。泰平注意到,几位品阶不低的大臣额头冒着汗,呼喊的声音却格外地高。看着众臣的样子,泰平心里有了数。他清了清嗓子。
“各位大人在墨国为官多年,曾经是泰平的同僚,一起为国家出力,做出过不少贡献。诚然,大家对泰平一直是支持的,却难免存在不解,这也导致我取代墨白为王,虽然得到国人的拥护,仍有人提出非议。”泰平一边说,一边看了大殿内的众人。
显然,泰平的话起到了作用,那些额头冒汗的大臣脸上泛红。更多的大臣则不住地点头,对泰平的话深以为然。
“毫无疑问,墨白曾经做了一些正确的事,推动墨国走向了强盛,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大臣对他留恋的原因。其实,如果不是墨白违背初心,在墨国推行不合时宜的政策,打压为王国做出贡献的人,甚至于想要屠戮功臣,泰平并不想兵戎相见。既然时代选择了泰平,我就不能再畏缩不前,置亚夏族人的未来于不顾。墨白作为王国首犯已经伏诛,其他人即使对我登基有所不满,本王认为也不该再加追究。”
“大王之言甚是。”扶垚大声说道。荣泽、路半里、梁尘、姬浊、杨清与屠燕等人纷纷出列,也都高声附和道。
“既然如此,这些奏折再置于殿上,恐怕就不合时宜了。秦昭,将这些奏折与信件拿出殿外,让人付之一炬。”
“臣遵旨。”秦昭说着,招呼两名殿士出列,抬着桌子出了大殿。
经历了这个小小的风波,海内归一殿内的气氛更融洽了,所有大臣的脸上无不欢欣鼓舞,对泰平的处理莫不称道。见此情况,太学府之长里耳走出了朝列,站在了王座台下。
里耳须发皆白,两只眼睛闪着光,脸上的光泽不差,可见其保养得当,身体完全能够胜任。作为勤岭学城的代表人物,里耳归隐后独居宗国卫山,结庐悟道种田养花。他与鸠山文轩、豫国宝华山士罃和望海鲁山黄远齐名,并称当世四大归隐学士。
为了使太学府培养更多的人才,里耳改变学士培养的传统套路,鼓励学者们创新思路,提出符合墨国发展的想法。正是在里耳的支持下,不少年轻有为的学者脱颖而出,分赴墨国各地担任官职。
“里耳老先生有何高论?”泰平欠身离座,快步走下王座,来到里耳的身边。
“大王谬赞。老臣谈不上有何高论,只是有些想法与建议罢了。”
“请讲。”
“墨白在位的时候,里耳就曾经提议,在墨国推行九公辅政制,即太户掌管户部、太财负责商贸经济、太宰负责官吏考核与晋升、太司掌管司法,太督督领全国军事、太律制定符合国策的律法、太工则改善城池建设造福百姓、太学推广教化育人培养贤良。这八个职位十分重要,均可为大王独挡一面,可与行使首辅之责的明堂并称九公。”
“据泰平所知,墨白对老先生的提议很感兴趣,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在墨国朝堂推行。”
“没错。彼时,墨国正在对西南诸国作战,兵锋东进蛮戎、铜古,不少朝政无人主持,以至于九公辅政制未能推行。如今,墨国局势稳定下来,大王将引领墨国逐鹿天下,必然要体现出与众不同。”里耳微笑道。
“老先生所言不错。对于九公之位,你有什么人选可供推荐?”
“大王早已心中有数,里耳岂敢越俎代庖?”
“泰平虽然登基为王,却希望众臣能够与我齐心协力,一起缔造王国的辉煌,使亚夏族人共享繁荣。里耳老先生学识渊博,对于用人必有想法,不如坦然相告吧!”泰平鼓励道。
“荣泽、石远山、路半里、姬浊与杨清都是能臣,足可为大王分忧,我看皆可位列九公。扶垚大尹更是全才,若是能够出任明堂一职,想必会使墨国朝政一扫蔽尘。”
“老学士的话正是我所想。眼下,戎悍尚在铜古前线,未能回国授命,本王觉得他是太督人选,老学士觉得如何?”
“老臣只是建议,大臣任命之事必是大王定夺。戎将军为墨国征战数年,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出任太督是理所当然。”
“既然如此,本王就请太学府配合扶垚,一起确定拟任九公名单。”
“臣遵旨。”扶垚一边说,一边向里耳老学士点了点头。
如果王国有九公可以托付,我就能够放心前往天域雪山,与秋毫舍命相告的混沌之气决战。混沌之气究竟因何源起?为何潜藏天域雪山这么久?又为何想要借混沌之门重现人间?难道真的是神的力量?或者与天外陨石降落人间有关?
想到那可怕的混沌之气,泰平心中不免思虑万千。泰平并非没有怀疑,混沌之气是庄乙设下的陷阱,可是他不想逃避,或者说,这是他作为变天者无法推托的责任。可是,田垦为何要陪我一起去呢?他已经是极摩王国的王,何必来蹚这趟浑水呢?
一想起田垦,泰平的心里不禁升起一股暖意。作为自己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贵人,田垦的存在是极其特殊的,也是令泰平琢磨不定的。不!我不能让他陪我冒险,哪怕是为了姑姑泰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