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和尚是元朝时期的一位得道高僧。他曾经说过,你认为的「善」可能并不是真的善,你认为的「恶」可能也不是真的恶。凡人常被世俗见解所蒙蔽双眼,很难看清真正的善恶。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山中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猛虎,你本着慈悲之心救下了猛虎,可后来,痊愈后的猛虎却袭击村民,造成了人员伤亡。那么你是做了一件善事,还是一件恶事呢?
还有我们通常都认为贪财是作恶,不贪恋钱财才是廉洁之人该做的事。但发生在孔子的两位学生子贡、子路身上的一件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贪财也是行善的一种手段。
春秋时代的鲁国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家里很有钱,他悄悄地把被抓去做奴隶的鲁国人赎回来后,也没有去领国家给的赏金。
而孔子的另外一位学生子路有一次把一个落水的人救上来后,对方送了子路一头牛作为答谢,子路高兴地收下了,还牵着牛在集市里招摇。
结果孔子却表扬了子路,批评了子贡。
按理说,子贡做好事不留名,要比子路做好事后贪恋他人钱财要显得高尚得多呀,但孔子却说,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让大家以为赎人后拿国家的赏金就是贪财的话,那么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或者钱不是那么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
只有真正的有钱人才会去赎人,如此一来,被赎回来的人就少得多了。同样的道理,见义勇为后,让大家知道被救者也是知恩图报的,这样将来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见义勇为的队伍。
我们曾经做过一期「彭宇案」的视频,详细剖析了现今社会「老人摔倒路人不敢扶」的问题。
相信但凡是一个有点恻隐之心的人,看到路上有老人摔倒,内心里都是想过去帮忙,但之所以不敢去,无非是因为这些年被讹、被碰瓷的案例太多,太广为流传了。
如果每一个被扶起的老人和其家属都做到知恩图报,而且这些知恩图报的例子也能得到大肆宣传,相信人们也不会对「见义勇为」望而却步了。
另外,袁了凡还提到了,行善也是分种类的。有真善和假善,这个我们已经解释过了。有阳善和阴德。所谓阳善就是做了好事留名的,阴德就是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做好事的。
还有半善和满善。如果你兜里有100块钱,而且把这100块钱都捐了,这就是满善。但如果你兜里有1万块钱,你捐出了1000块钱,即使金额比100块钱大,这也只是半善。
另外还有小善、大善、偏善、正善等等,这里就不赘述了。行善积德就像储存东西一样,不用急于一时,要当做毕生的信条去实践。
《了凡四训》的最后一篇是「谦德之效」。除了改过和积善,袁了凡认为,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免不了和他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谦逊」是非常重要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