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几日,放学后,四公主看到了另一位大师傅阿旦,他是来看自己的,知道没有绿云在身边,所以特地来看看她。
谢过阿旦师傅的时候,她忽然灵机一动,快速地想了想后,她请求阿旦师傅帮自己一个忙。
她想请阿旦师傅帮自己查一下,最近刘定山的家府中有没有失踪的修士。
对此,阿旦表示毫无问题。当天阿旦师傅就告诉她,刘鉴府上确实少了一位修士,只是不是失踪,而是请假后一直未归。
阿旦不知道四公主问这些做什么,但是特地的调查了一番,包括这名修士的姓名、修为、来历和离去的时间。
谢过阿旦师傅后,兴奋的四公主立即调阅了这名叫做安光寿修士的资料,因为阿旦告诉她这位修士离开的时间,正是陈隶被劫的第二天。
很快就找到了这名修士的资料,四公主要找的不是他的来历和修为,因为阿旦师傅肯定不会骗自己,她要找的是这名修士是否与密情卫的据点接触过!
资料显示,这位来自燕国的修士与燕国在魏国的密情卫据点有过多次的接触,为什么肯定是他呢,因为根据魏王卫的暗中监视,这段时间也只有一名来自武选会的修士与密情卫的据点有过往来。
修士只有炼气期的修为,所修功法并不以战斗力见长,他参加的是文选,因为功法善于推测的原因,被刘鉴府中选中所招募。
这下子就有了个重大突破,四公主从来不认为劫案能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这个叫安光寿的修士是此次燕国派来的密探无疑,他的作用是接近魏国高层人物,探知陈隶的相关情报。
而真正计划和实施的肯定是另有其人,而且这个人也一定就在魏国,至少在劫案发生的前后,是肯定就在定容城的,也说不定这人就是出手的那名金丹修士。
到了这里,四公主的推论已经距离事实真相不远了。
现在虽然安光寿和幕后的人都跑掉了,但是被他们推到前面的刘定山不会消失,被救回来的陈隶也不会消失。
从结果来看,对方肯定是遭遇了失败,这其中又有什么隐情,这个不是现在能知道的,她肯定陈隶回来后并没有对魏国人说出实情。
从一开始,四公主只是和自己的赐童因为一时争论,从而对陈隶被劫的案件起了兴趣,加上现在自己无聊中的追查,发现了其中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才一路追探了起来,现在有了突破,她自然是很高兴的。
事情有了重大的突破,但是也断了继续追查下去的方向,因为现在这个叫安光寿的修士和幕后之人都消失了,也就没有了抓捕的可能了。
四公主也断定这两人都早已离开了定容城。那现在还有可能在哪里继续呢?
现在可能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陈隶和刘定山本人,另一个就是燕国的密情卫据点。
但是双方当事人,自己没有可能去接触和直接询问,无论是哪个都不会告诉自家真相,所以这方面根本不用去想;
另外一个就是继续侦查燕国的密情卫,这是一处叫李记布庄的布匹商店,不过因为太师几微之前也只让魏王卫暗中调查各国的密情卫据点,并未有动手的打算,所以四公主也不会因此去惊动对方。
从另外一方面讲,追查这件本应该尘封的案子,只是她自己小小的私心罢了,所以她并不想别人知道。
但是如果要追查下去,那只有李记布庄这一个线索了,虽然涉事的修士肯定早已远去,不再和燕国密情卫据点联系,但是要想知道更详细的内幕,目前只有这一点方向了。
真是应验了一句老话: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在四公主这个小丫头无意中的穷追猛打之下,当时双方谁也不会想到,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会出现这么多的漏洞。
不知所踪的桑光冀要是知道了,真不知道该不该扇自己几耳光,然后自行了断。
事情暂时应该是告一段落了,至于是否继续调查那个李记布庄,则需要等到绿云回来之后了,如果因为这事再去求阿旦师傅,那肯定会让他起疑心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日子变的平淡和无聊起来,因为自己追查案件的影响,四公主每天都暗中留意陈隶和刘定山的举动,但是两人也如同这无聊的时光一样,根本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日的晚宴上,魏王随口和自己的子女聊起了天下大势。
由于之前他起了让太子、公主参与听政的心思,发现效果不错后,也就经常在家庭晚宴上谈起一些个政事,并无特意的目标,只是兴之所起,谈之所向。
聊起目前的天下大势,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目前陈、齐两国的对峙了,其他五国均在观望,这其中又以魏国更是突出,那就是去年的陈、魏两国突然结盟。
其他各国是在真正的观望,也可以说各有各的心思。魏国目前的状态,可算是隔岸观火,也可算是将自己的一只脚插进了两国之间的对峙中。
因为身处其中的原因,所以两位太子对此也是很有兴趣的,不过小孩子眼界就是比不上大人,只能看到这三国,而没有去往其他方面想。
女孩子对这些事情关注度不高,但是四公主依然听得很认真,她旁观之下,发现自己的两个哥哥性格分明。
哥哥成殇更为果断和专权,而弟弟成鸿逸则考虑得更多一些,想到这里的她忍不住为自己父亲有些头疼,不知道以后他会将王位交给自己的哪位兄弟。
王权交接,也常常会发生血腥的一幕,这不仅在史书上屡有记载,就是近代其他的国家也发生过因为争夺王位而发生的兄弟阋墙惨剧。
除非父王是个英武决断之人,提前为继位者铺平了道路,否则一旦含糊其事,往往就会害了后人。
自己的父王肯定会为后人铺好道路,只是这选择之难,确是无法避免的。
想到这里,她禁不住心中一乐,继续听兄弟和父王的对话。
两位太子也渐渐地知道了魏国的计划,或者说愿望,那就是等待陈、齐两国开战。
魏国的战略方针就是不能让齐国打败并吞并陈国,从而造成齐国一家独大。基于这一点,魏国将极有可能会在适当的时候出兵救助陈国。
至于何时会出兵,那是根据战事的走向才能决定的,一旦过早,就会陷入与齐国的战争中,刚打起来,你魏国来战,那好,齐国也不用去伐陈了,直接就和魏国打起来了。
出兵过晚,陈国难以支撑下去了,届时出兵还是会面临和出兵过早同样的境地,齐国人一看,一个也是打,两个也得拼,得了,干脆一次灭两国算了。
就算是魏国能取得胜利,但是单独抗争并打败齐国的可能性怎么也比不上联合陈国共同抗齐的把握大吧?连书上都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一个国家,怎么可能行那危险之举呢?
在魏王成汤的心底,出兵则是肯定的,这个机会可谓是千载难逢的,相助陈国拖住齐国,然后合两国之力,一举拿下齐国。
至于陈国会不会按照盟约上的任魏国取齐地,这个也是到时候再说的。
所以现在魏国是在做那螳螂之后的黄雀,对于齐国之地,成汤是要定了。
这些大致的战略计划,他也就不瞒着自己的儿女了。天下人谁也不傻,别的国家大致也能猜出魏国的想法。但是能猜测出又能怎么样呢?
在一边旁听的四公主忽然心里一动,自己忘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了。
之前有太多的表面现象掩盖住了真相,导致她一直在追查劫犯的道路上狂奔,虽说有了重要的发现,但是也因此走进了死胡同。
那就是燕国!
有燕国派来的密探,有燕国的密探与密情卫据点接触之事。自己从未想到过这一点!
今晚听了父王讲述了一些和陈国结盟的事情,不仅让两位年轻的太子很激动,也引导了她这个小小的侦探。
既然你陈国能和魏国结盟,那齐国为什么不能也找个盟友?真当齐国人野心膨胀盖过了应有的理智了吗?
四公主可以肯定一点,齐国找到的盟友,至少有燕国在内!
这样一想,那劫持杀害陈隶太子的事情就完全能讲得通了,有燕国出手,会使魏国人更加没有防备。
只是没有想到,魏国人事先哪个国家都没有防备过,就连对各个密情卫据点的暗中调查,也是出了陈隶劫案一事后才由太师几微下令才进行的。
想到这里的四公主都忍不住在心里感到惊悸。
这时候,晚宴也到了尾声,不过四公主并没有把自己想法告诉别人的打算。
如果齐、燕两国早就暗中结盟,那么陈国的情形会更加艰难,届时完全没有防备的陈国将会措手不及。
但是回房后的四公主认为燕国干了一件蠢事,而且是极为愚蠢。
并不是说事情失败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而会提前暴露燕、齐两国的结盟之事,从而让陈国有了防备。
现在的结局是既没有成功,但魏国人也没有察觉,那么陈国现在肯定也不会知晓此事。
四公主想到的愚蠢之处,则是在于这次行动的本身。
粗看起来,如果行动顺利,劫杀了陈国唯一的太子,会造成两国联盟之事的终结,但是细想之下,恐怕有极大的可能不会出现这种燕国人想要的结果。
对于一个能将自己独生儿子送给盟国为质的国君来说,会为一个太子而背盟吗?再退一万步来说,陈国人会相信是魏国人害了自己的太子吗?
谁都能看出,这次结盟,对魏国只有千般利,而无一处害。魏国人头脑坏了,前脚刚封爵厚待,随后就杀人放火?
所以四公主认为这次地行动本身就极为愚蠢,不管陈隶是死是活,都不能让燕国人得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极有可能会暴露自己。
其实四公主不知道的事情还有一件,更是说明了燕国人的愚蠢,那就是燕国曾向陈王递交国书,愿意派兵协助陈国守卫那条长长的国土。
以燕国人的想法,这次的国书,是作为一种试探,他们倒不是认为陈国会答应此事。但是如果让四公主来看的话,那就更加印证了她的猜测,燕国与齐国结盟之后,这些都是燕国自己心虚的举动罢了。
到了第二天,四公主命之前帮助自己查阅资料的宫女找来了燕国修行门派的资料,一看之下,才发现果然不出她所料,在燕国以南,遥远的海岛上,有个叫做青光岛的门派,专门以修炼控神术而出名。
她不太放心,又向阿旦师傅印证了下,果然这青光岛虽然偏远,但是其门中控神术功法还是为很多高端修士所知道的。
现在就算是整个案件真相大白了,四公主也没有很高兴的心情,而是又想到了一件事情,现在的陈隶和陈国到底是知道此事,还是不知道呢?
由于没办法去印证此事,根据她自己的推测,得出的结论是,陈国应该是知道了此事。
虽然不知道陈隶究竟是如何脱险的,但是她可以肯定的是陈隶并没有和魏国太士司说实话,隐瞒了一些重要的情况。
还有一件事情可以作为佐证,那就是陈国人没有提出亲自审问奇珍古玩店的店主,在被告知审讯毫无结果后,就没提过任何的要求了。
这其实是陈隶他们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虽说看似完全信任了魏国人,但是仔细一推敲,这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
相对于魏国人来说,陈国这次过来的修士一点也不弱,根据两位师傅的说法,洛黄衣的修为比他们都要高一些,更不用说还有八卫,据说卫首陈将更是金丹境后期,其他七卫均是炼气期顶级修士。
从这个阵容上来看,陈国人对太子的性命是看的极重的,要说完全相信魏国人,那更是欺骗三岁孩子的谎言。
既然最在意太子性命的陈国人不再继续追查此案,那说明他们一定有了别的线索,这个线索也许就是发生在劫案之中的经历。但是陈国人不说,那谁也就不知道了。
基于这两点,四公主也就肯定了陈国人知道了背后的真相。
虽然说她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小丫头,也不可能知道这事的破局巧在了屠苟的身上,但是推测出的结果却是完全正确。
得到这个结论后,也让她长舒了一口气,因为一个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这事要不要告诉自己的父王呢?
按理说应该及时告知父亲,好让魏国人有所准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告不告诉父王自己的推测,则根本不重要。
既然陈国人已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那么就一定会防备燕国,从而使燕国的阴谋无法得逞;而如果陈国人觉得无法自行对抗燕国的话,那么一定就会通知魏国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
这样的话,自己的推测就没必要告诉父王了,再说她自己也认为这只是推测罢了,万一是错误的,那说不定还可能因此误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