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燕尔之时,这对年轻夫妻如胶似漆、情意绵绵,正所谓有情饮水饱,他们的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甜甜蜜蜜。
时光荏苒,短短三年光阴转瞬即逝,周玲便先后生下了一儿一女,凑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好”字。
在某个宁静的清晨,温暖的金色阳光透过厨房那扇木制窗户,轻柔地洒落在屋内的每一个角落。
阳光仿佛拥有神奇的魔力一般,给那些锅碗瓢盆都渡上了一层璀璨夺目的金色光辉,整个厨房顿时变得熠熠生辉起来。
此时的周玲正系着围裙,忙碌地穿梭于炉灶与案板之间,她熟练地煮着一家人的早餐。
只见她背上用一条柔软的背带稳稳地背着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女儿,怀中还紧紧搂着已经两岁多的大儿子。尽管双手被占得满满当当,但她仍然努力腾出一只手来奋力地翻炒着锅中的菜肴。
“妈!我饿——我饿——”大儿子或许是真的饥肠辘辘了,他扯着嗓子哇哇大哭起来,哭声在小小的厨房里回荡着。
周玲被儿子的哭闹声搅得有些心烦意乱,她不耐烦地大声呵斥道:“哭哭哭!一天到晚就只知道哭,再等等,妈妈马上把饭菜煮好了就端给你吃!”
说罢,她又加快了手上炒菜的动作。
这样日复一日的辛劳生活对于周玲来说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每天除了要洗衣做饭之外,还要含辛茹苦地照顾和拉扯着这两个年幼的孩子。
而丈夫马富农则肩负起了家庭经济的重担,平日里不是忙于务农,就是去做建筑工作,替别人家盖房子。
他常常天不亮就出门,直到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家中,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而四处奔波劳碌。
公公婆婆态度坚决地表示自己没有时间帮助周玲照看孩子,因为他们正忙于赚钱,毕竟家里还有另外四个儿子等着娶媳妇呢,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周玲刚刚才给一双儿女喂饱饭,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欢快地玩耍嬉戏,她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脚步匆匆地赶到屋后的山脚下。
那里生长着几棵翠竹,笔直挺拔。周玲熟练地挥动斧头,将竹子砍倒在地,然后用锋利的小刀仔细地把它们削成细长均匀的篾片。
回到家中,她坐在小板凳上开始全神贯注地编织菜篮。只见那纤细的篾片在她灵巧的手指间上下翻飞,如同灵动的蝴蝶一般翩翩起舞。没过多久,一只精致美观的竹制菜篮就在她手中逐渐成型。
周玲不仅手艺精湛,而且心思细腻、富有创意。她所编织出来的菜篮和花篮个个都独具特色,造型别致,令人爱不释手。她心里暗自盘算着,如果能再多编一些这样漂亮的手工制品拿去卖,应该就能换回不少钱。说不定过一会儿就会有人上门来收购这些篮子,只要经过对方的验收合格,每个篮子就能卖到八毛钱呢。
想到这里,周玲不禁加快了手上的动作,虽然做手工活十分辛苦,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再累也是值得的。
此时,周玲抬手擦拭掉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就在这时,她突然抬起头,发现二叔竟然走进了家门。只见二叔一脸严肃的神情,看起来心事重重的样子。
周玲心中暗叫一声不好,俗话说得好:“无事不登三宝殿”,看二叔这副模样,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找她说。
果然,二叔开门见山地说道:“侄媳妇儿啊,有些话二叔本不想说得太难听,可今天不得不跟你讲清楚了。当年你们结婚的时候住的那座大瓦房,其实是我借给马富(周玲丈夫)的。现在我年纪大了,想要回这座房子用来养老,所以你们是不是也该考虑把房子还给我了呀?”
对于婚房竟然是借来的这件事情,周玲其实早就有所耳闻了,但性格温顺的她也只能无奈地认命。只见她面带苦涩,轻声回复道:“二叔啊,您就行行好,再多给我们宽限几天吧。等马富有空了,我们一定会尽快搬家的。”
在那个年代里,借房子来结婚这种情况可谓是屡见不鲜。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新媳妇都能像周玲这样坦然接受现实。有些新媳妇得知真相后会哭闹不休,死活不肯搬离这暂时属于自己的“家”。
她们往往会愤怒地质问:“我结婚就在这间房里,这房子如今自然就是我的了,凭什么要我搬走呢?”
正因为如此,因为借房子结婚而引发的激烈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事件也是司空见惯。
每当发生这类事情时,周围的左邻右舍都会像看戏一般,远远地躲在一旁,兴致勃勃地等待着看一场闹剧。有人还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你们说说看,这周玲会不会也像其他新媳妇一样,跟马富闹个天翻地覆啊?说不定还会大骂他欺骗人,居然借着别人的房子来迎娶新娘呢!”
随着太阳渐渐西沉,如血的残阳将马富那疲惫不堪的身影拖得长长的。当他拖着沉重的脚步缓缓走到家门口时,却突然愣住了——只见一个个鼓鼓囊囊的包裹被整齐地用蛇皮袋装着堆放在门前。
看到这一幕,马富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惊诧之情。他连忙快步走进屋里,大声喊道:“周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此时正在屋内忙碌的周玲听到声音后赶忙走出来,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解释道:“今天咱二叔从城里回来了,他说他已经退休了,打算回到农村来安享晚年......所以咱们不得不提前搬家了。”
周玲正忙碌着将一件件物品仔细地打包装进箱子里,她的动作熟练而迅速,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但她却连头都未曾抬起一下。
只见她嘴唇轻启,用一种异常平静的语气回应着什么,然而话才说到一半,就像是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似的,硬生生地把后面的话语咽回到了肚子里。
其实,周玲心里清楚得很,如果自己再继续说下去,恐怕就会难以抑制住内心那即将喷涌而出的怒火,到时候说不定会忍不住破口大骂起来。
站在一旁的马富听到周玲的半截话后,突然间恍然大悟,脸上顿时浮现出一抹愧疚之色,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干笑了两声。
“周玲!真是对不住啊!原本二叔我压根儿就没想着要回农村来的,可谁知道后来跟儿媳妇实在是处不到一块儿去......”马富一边说着,一边挠着头,显得十分难为情。
这时,只听周玲轻声说道:“别人家的东西始终都是要归还回去的,只要我们夫妻俩能够齐心协力,相信上天一定会眷顾勤奋努力之人,终有一日定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周玲并没有因为家境贫寒而怨声载道、自暴自弃,相反,她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勤俭节约、操持好这个家,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属于他们一家的幸福美满生活。
看到妻子不仅丝毫不嫌弃自家贫穷,而且毫无怪罪与迁怒于自己的意思,马富不禁感动万分。
此时,他再也顾不得其他,当着家中两个年幼孩子的面,紧紧地拥抱着周玲,并深情款款地说道:“我的好老婆呀,我真是太爱你啦!你尽管放心好了,不出三年时间,我向你保证一定给咱家盖起一座宽敞气派的大宅院来!”
说完,马富还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由于马家老屋常年遭受风雨侵蚀而疏于修缮,原本就为数不多能够居住的房屋如今也被几个弟弟抢先霸占去了。
走投无路之下,马富无奈地购买了一张厚实的帆布,并亲自动手搭建起一个极为简陋的窝棚作为暂时的容身之所。
这一情况让周围街坊邻里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尤其是对马富那温柔贤惠的妻子周玲充满了深深的同情与怜悯。
人们纷纷摇头叹息道:“啧啧啧!瞧瞧这可怜的孩子,哪家的姑娘要是嫁到他们家来啊,恐怕连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呢!”
然而,面对如此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马富和周玲夫妇并没有选择抱怨或是放弃。相反,为了能够早日拥有属于自己宽敞舒适的大宅院,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夫妻俩愈发勤奋努力起来。
白天,他们迎着晨曦早早起床前往田间辛勤劳作;夜晚,则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继续打着零工赚取微薄的收入。平日里更是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哪怕只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收入都会小心翼翼地存入银行里。就这样,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心中怀揣着美好憧憬的他们,每天脸上都洋溢着灿烂如花般的笑容。
说起这周玲,那可真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贤妻良母典范。她不仅从未因生活艰辛而跟丈夫争吵哭闹过一次,反而总是默默地低下头,任劳任怨地埋头苦干。无论是操持家务还是协助丈夫在外打拼,她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七八年的光阴匆匆流逝而过。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拼搏奋斗,马富一家终于迎来了转机——他们不仅成功摆脱了贫困,还摇身一变成为了令旁人艳羡不已的富裕人家。
更让人惊喜的是,他们还花费巨资精心打造了一座气派非凡的两层小洋楼。
时值九十年代初期,当时国内大部分民众仍在贫困线边缘苦苦挣扎之时,马富却已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勤劳在镇上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成为了声名远扬、妇孺皆知的小老板。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提起他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话说早在数年以前,家境并不宽裕的周玲一心想着能多挣些钱财贴补家中开销。于是乎,她没日没夜、不辞辛苦地编织着各式各样的菜篮,而这些精心制作的菜篮则交由丈夫马富带到喧闹的集市上去售卖。
某一日,幸运之神悄然降临。马富在集市上偶然结识了一位颇具实力的收购商。
这位收购商看中了马富所携带的一款精巧的花篮,并对其工艺和质量赞不绝口。随后,他更是豪爽地向马富预定了一大批花篮,而且所需数量极为庞大。
马富也万万没想到,收购商对结实耐用的菜篮子毫无兴趣,居然看上了华而不实的小花篮。
人家要的就是这种装饰品,出口海外。
面对如此巨大的订单,仅凭周玲一人之力显然难以按时完成任务。好在周玲头脑灵活,她当机立断,邀请全村的妇女一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一时间,整个村庄都热闹非凡,家家户户的妇女们纷纷忙碌起来,大家齐心协力,赶制这批花篮。经过整整一个月紧锣密鼓的劳作,终于如期交付了所有的花篮。
那些平日里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家庭主妇们,此次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了数额不等的加工费用。每个人手里攥着那来之不易的钞票,脸上都绽放出欣喜若狂的笑容。她们迫不及待地用这笔钱给自己的儿女购置漂亮的新衣裳以及各种美味可口的零食。
此后,如果哪家顽皮的小孩哭闹着伸手向父母讨要零花钱时,妈妈们总会轻声细语地哄劝道:“乖宝贝儿,别着急呀!等妈妈再去马富家领回几个花篮回来编织,等到赚到钱后马上就给你买甜甜的糖果吃哟!”
就连只有几岁大的小娃娃也会奶声奶气地嚷嚷着要去找马富叔叔,他会给大家心心念念的零花钱!
这段时间里,作为带头人的周玲可谓是劳心劳力。她不仅亲自指导其他妇女们的编织技巧,还事事亲力亲为,从早到晚像个陀螺般转个不停,忙得甚至连双脚都几乎无法着地停歇片刻。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使得原本挺直的腰身渐渐变得弯曲,但即便如此,周玲依旧毫无怨言,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随着这件事情在乡间邻里间广泛传播开来,人们对于周玲的能干与贤惠更是交口称赞。渐渐地,坊间开始流传起这样一种说法——周玲乃是天生的旺夫命,无论嫁给哪个男人都会带来财运亨通、家宅兴旺的好福气呢!
想当年啊,那马家几兄弟可真是穷得叮当响,家里连套像样的西服都没有。好不容易有那么一套,还得兄弟们轮流着穿呢!
平日里他们可是宝贝得很,根本舍不得穿上身,只有走亲戚或者相亲的时候,才会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穿那么一回。
然而世事难料,谁能想到后来这马富竟然发了大财!这人呐,一旦自己富裕起来,就想着拉兄弟一把。这不,他慷慨解囊,资助几个弟弟去学开货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马富的带领下,几个弟弟也都慢慢走上了致富之路,一家老小全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再来说说那个周玲吧,她可真是个勤劳能干的女人。这些年来,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在那家加工厂里总能看到她忙碌不停的身影。
每天不是忙着发货就是忙着收货,还要抽出时间来教村里的乡亲们编腾制椅和储物柜。
走进那家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堆积如山的各种各样的腾编制品以及大量的原材料。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硫酸熏烤的味道,初闻可能有些刺鼻,但对于在这里工作久了的人们来说,这股味道反倒成了一种独特的记忆标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由大家亲手编制而成的器物变得越来越精美,花样也是层出不穷。
别说是外行了,就连当地那些向来以娴熟竹编工艺著称的村民,在面对这些新颖的花样时,也都得虚心向周玲请教学习一番才行。而周玲呢,总是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给大家各种编织技巧和花样。
“老板娘!咱们编这么多藤编制品,到底都卖到哪里去啦?”
周玲这个人向来心直口快、直言不讳,有啥说啥。这不,当有人好奇地询问起她们公司所生产的那些精美的竹编制品去向时,周玲大大方方地回答道:“我听说啊,这些东西都是要出口到国外去的呢!那些外国人对咱们国家传统的竹编工艺那可是喜爱得很呐!”
自从周玲通过努力打拼成功发家致富之后,她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娘家人。不仅经常往娘家送钱送物,还想方设法地改善着娘家人的生活条件。尤其是对于她的弟弟周涛,那更是关怀备至、有求必应。
只要周涛一张嘴向姐姐要钱,周玲从来都没有拒绝过一次。无论是日常的吃穿住行,还是娱乐消费,甚至连周涛身上穿戴的衣服、帽子和鞋子,所有的开销全部都由周玲一个人包揽下来。不知道的人见了这情形,恐怕都会误以为周玲是在养自己的亲生儿子呢。
时光飞逝,转眼间周涛已经年满十八岁了。这个年纪本应该是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时候,但周涛却显得十分叛逆。
他一点儿都不喜欢读书学习,整天只知道四处游荡玩乐。看到弟弟如此不求上进,周玲心里虽然着急,但又不忍心责备他。于是,她拿出整整一万块钱来资助周涛,希望他能够自费去读一所中专院校,好歹也能学点一技之长,将来也好有个谋生的本领。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周涛收了这笔钱之后压根儿就没去学校报到,而是转头就用这笔钱给自己买了一辆崭新的摩托车,然后风风光光地开回了家。
从那以后,周涛便骑着他的摩托车整日到处闲逛。今天约上几个朋友出去吃喝玩乐一番,明天又带着新交往的女朋友四处游玩。
总之,他把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逍遥自在。而每当他手头的钱花光了的时候,他就会像往常一样毫无顾忌地去找周玲要钱。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姐姐那么有钱,给他点儿零花钱不过是小菜一碟罢了。
马富对此颇有怨言地对周玲说:“你弟弟烂泥扶不上墙!你弟弟怎么有钱买摩托车了?也不去读书,我每天送货都瞧见他在大街上飙车,每次我都摇下车窗劝他,别开那么快,太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