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10.8先秦时期农业和畜牧业
书名:《轻松读中国史》(第一部)) 作者:童心陈不老 本章字数:4515字 发布时间:2024-09-17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农业和畜牧业

我们早期的先民,其生活来源,最初应该是依靠采集野果和野菜等充饥。农业的发展,具体日期没有可靠的说法,在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公元前8000年以前的稻谷,在浙江余兆河姆渡遗址发现成堆的栽培稻谷,成片的古水稻田,大量翻耕工具骨耜,以及骨镰、石磨盘、石磨棒、木杵等收割、脱壳工具,说明稻作农业已有了较完整的体系,经鉴定是6千年前的遗物。说明在6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学会了稻谷的种植技术,早期农业已经产生了。

在中国的传说中,神农氏是农业始祖,不过,神农氏之前,部落的老大是包牺氏,据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说明包牺氏当部落老大的时候,人们结绳为网,捕鱼打猎为生。到了后来,人多了,禽兽少了,食物短缺,于是出了神农氏。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不过,根据传说,水稻种植却是尧舜时期的农官后稷发明的,后稷也被称为谷神或农神。

对于早期农业是如何开始的,一般猜测是在发明取火的方法以及有了石制工具后,开始了农业种植。人们先用石器工具将地面上的树木、柴草砍倒,晒干,然后点上火,将地上面的柴草之类烧尽,最后撒上种子。古人在种子播种下去之后,便任其生长。待作物成熟后,再用石器工具收割,后以石磨或石碾加工,生产便完成了。被称为“刀耕火种农业”。到了新石器晚期,人们又学会制造和使用石耜、骨耜、石犁等农具,于是农业又发展到“耕锄农业”。

    现今世界上的许多农作物,如小麦、大麦、水稻、玉米、甘薯、亚麻、棉花和多种蔬菜、豆类等,根据考古发现,原始人类都已经开始种植。

    而先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驯养动物的呢?根据考古发现,动物的驯养大约开始于一万多年前,人类最早驯养的是狗,然后又驯养了牛、羊、猪、鸡等动物。

后来,人们发现,驯养动物能给大家带来好吃又有营养的肉食,于是,不断加大驯养规模,畜牧业就发展了起来。在北方草原地区,有专门从事畜牧业的人,他们逐渐形成游牧民族。而在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中,大家也把养殖猪牛羊和鸡鸭等当成一种副业。

在动、植物的驯化、选育上,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先秦农业1.jpg

 

二.夏朝的农业和畜牧业

在夏代,农业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考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产品。夏实行五十而贡的税收制度,各部落都要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政府纳税。后世的井田制度在夏代也已经存在,只是还没有大规模推广而已。

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造酒,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有时称为夏历的农历就是那个时代发明的。

夏代有专门从事畜牧业的人和部落。古书有“莱夷作牧”的记载,“莱夷”就是就是畜牧部落之一。

夏朝畜牧业有较大发展。有一大批奴隶从事畜牧工作,还有一些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氏族部落。马的饲养得到很大重视。除了食用的肉类外,还要大量的猪、牛、羊等来做祭祀的牺牲。在夏王朝的商族和地处今山东半岛的莱夷就是以畜牧业发达而载于史册。夏泄时的商侯王亥,就是个赶着牛羊群在各方国、部落间进行贸易的商人。夏桀时商汤因邻国葛伯说祭祀没有牛羊,商汤就送给他牛羊,这都说明夏代的畜牧业发达的情况。

 

三.商朝的农业和畜牧业: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朝时期,农业生产已经比较发达。农作物主要有禾、黍、稻、麦等农作物。在甲骨文卜辞中,粮食作物的总称为“禾”。其中最主要的是“黍”,也就是现在的大黄米。商代的麦就是今天的大麦。

农业需要发展,离不了农具;农作物需要收割,也离不开农具;农作物需要加工成可以食用的状态,也离不开农具,可见农具的重要性。在商代,农具主要有木器、石器和蚌器。木器包括“耒”和“耜”,这两种工具,都是用树枝加工而成。甲骨文中的“藉”字像人手持耒柄而用足踏耒端之形,说明耒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石器在当时还是大量使用,如石铲、石镰等。至于农作物的加工工具石磨、石碾、石碓,更是普遍存在。蚌器、骨器也非常多,如骨铲、蚌镰等。

商代盛行火耕,用火来烧荒。在商代,在荒林茂草之中,野兽到处出没,除了使用这种放火烧光的方式,当时恐怕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农夫们等大火熄灭之后,把土地稍加平整,在灰土中,播下种子,变荒田为可耕地。这种焚田的方法表明,即便商朝人定居于某处,他们的耕种地点也不是永远固定于一处的。他们今年焚田并耕作在这里,明年就要换地方,也即是经常性的“抛荒”。

在这一时期,农民已经懂得了施用农肥,并已经开始贮存人粪、畜粪等方法。加上能清除杂草,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得以提高。

奴隶们三人一组,在田野上耕种,人们称这种耕作方式为“协田”,如下图。

先秦农业2.jpg

商朝时期,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每次搞占卜和祭祀活动,都要用上百头甚至上千头猪牛羊等牲畜,古书记载就有“五百牢”或“千牛”。

因为马善于奔跑,在战争中发挥作用较大,而且,还可用于狩猎和交通运输。因此,养马业受到重视,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养马的部门,对于马的放牧、饲养、调教、乘御、保健等都有专人负责。

这一时期,人们发现,养大象和鹿子的收入也很不错,于是,大象和鹿也成为了商人的驯养对象。《吕氏春秋》中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虞”之说,而《诗经》则有“王在灵囿,麀鹿攸伏”之句,说的是周天子在灵囿(you)中养鹿取乐的事。

另外,鸭子和鹅等水禽开始饲养。鸭,古时称鹜(wu),是由野鸭(凫)驯化而来,驯化之后又称家凫(fu),或舒凫。鹅,古名舒雁,由大雁驯化而来。

商周时期,人们还发明了家畜的繁育技术。特别是对于马的繁育技术有一套较为成熟的作法。在夏朝的历法《夏小正》中,就有五月“颁马”的记载,就是对马匹要按照雌雄,分群放牧。

商周时期还出现了兽医。兽医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包括“疗兽病(内科)”、“疗兽疡(外科)”两项,还有专疗马病的“巫马”,以及为良马保健的 “趣马”等专业人才。


四.周朝的农业和畜牧业:

“周”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状如同农田,如下图:

 先秦农业3.jpg

从“周”字在商周时期的字形,可以看出,当时西周人民很重视农业生产。周武王灭商,迁都岐以后,各地的先进生产经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交流。

首先,生产工具有了较大的改进。随着青铜和铁的冶炼技术提升,更锋利更好用的青铜器农具应用范围扩大,逐步取代了原始的木制农具、骨制农具和石制农具。同时,更好用的铁器农具已经出现,并得到一定应用。考古发现,当时的农具有铲(钱)、锄(镈)、犁(鎒)、镰(铚)和收割用的青铜刀等。

铁器最早出现在商代,到西周末年,铁器多起来。春秋初期,已有铁农具。据《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向齐桓公建议:“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这里的“美金”是指青铜,铜看起来黄澄澄的,象金子,因此称为“美金”,而铁看起来黑黢黢的,因此称“恶金”。《管子·海王篇》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一针一刀,……耕者必一耒一耜一铫。”这里的“耒(lei)、耜(si)-手犁、铫(diao)-锄头”均是农具。耒耜一般指农具。

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好用的工器具,生产力大幅提升。

先秦农业4.jpg

 除了生产工具的改善,耕作方式也有了改变,商朝时期流行的“协田”耕作方式不流行了,采用"三圃制"的休耕方式和"耦耕"的耕作方式。“耦耕”就是双人协同耕种。商周流行的这种耕种方式也称为“协田耦耕”。

耕作井田的农夫称为庶民、民(氓)或国人,奴隶也从事更大规模的协作种植。周王在分封诸侯或赏赐臣下时,将庶民与土地一起赐予,称为"封国授民"。

庶民长年在田间劳作,冬季还要为贵族剥制兽皮、酿造春酒、收藏冰块以及从事其他劳役。庶民的妻女同样也要参加劳动,采桑、养蚕、织帛、织麻、缝制衣物等。在西周中后期,出现了不受贵族剥削的少量自耕农。

在三圃制下,“一易”、“二易”的轮流休耕制已经得到推广。一般情况下,土地经三年耕种后,需抛荒休耕以恢复地力,称为“一易”。

周人已基本掌握了天文、历法等科学知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基本掌握了修筑排水和引水设施、除草、雍土、施肥、治虫等农业生产技术,并且经验越来越丰富。粮食品种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也增加了,农业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门。但采集和渔猎经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先秦农业5.jpg

                      汉 画像砖上的耕作图

根据《诗经》及一些青铜器铭文中记载,西周时期的农作物主要有粟、黍、稷、糜、芑、粱、秬、秠、麦、稻、稌等等,时有“百谷”之称。种植最多的是黍、稷等禾类作物。麦已是西周的主要粮食之一,常与麻、菽等并列。当时没有石磨技术,麦饭不好吃也难消化,主要给奴隶食用。稻也是西周的主要农作物,西周天气较温暖,北方也能种植稻谷。麻是西周庶民用来织衣服的主要原料。

西周时耕地面积没有可靠数据,目前最早的可靠记载是西汉时全国耕地面积8.3亿亩。

据《周礼·大司徒》记载,当时国人的生存状况:“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孟子》有言:“周人百亩而彻”,“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说明在西周时期,肥沃的土地,100亩地才能养活一家人(8口人)。西周时期的一亩,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三分之一,也就是200多平方米。以现代度量衡看,需4亩土地才能养活一个人。8口之家平均每人月消耗22公斤(其中,强劳动力消耗30公斤)粮食,8口之家一年就要消耗2112公斤,那么,三种等级的土地亩产便为:良田亩产64公斤,中田35.2公斤,差田21.12公斤。

总的来看,西周幅员辽阔,人口规模超千万,但农业生产效率还是比较低下,农业供养率较低,交通条件及工具水平也还较差。

西周的畜牧业并没有巨大进步,但规模已很大,桑蚕业也已比较发达。在“工商食官”制度下,已很重视手工业生产。周王室和诸侯公室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有众多的具有专门技艺的工匠,号称为“百工”。青铜器铸造仍然是手工业生产的重要部门。商业由国家及贵族垄断,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数量较小时大都以物易物,主要的货币仍是以朋为计算单位的贝。铜也被用作交换手段。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和畜牧业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制农具逐步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应用,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规模兴修,加快了农田的开发和精耕细作的形成,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对齐桓公话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美金指的是青铜,恶金指的是铁。恶金所铸的钼,即锄;夷,即削草平地的锄类;斤,形似锄而小,主要为砍木平木工具;即䦆,是掘土工具。

考古发掘,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种类有耒、锸、锄、䦆、镰、犁等。

因生产工具的改善及耕作技术的提高,人们可以将更多的荒地和山林开垦为土地,原来依靠井田制的集体劳作方式慢慢改变,最后崩溃及瓦解。这就解放了生产力,人们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手工业等。

从商代到西周,土地属于国君及卿大夫等大地主,奴隶和农民们必须在领主们的井田上劳动,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农民自己开垦荒地,拥有自己的土地,只需要向国家上交实物,即可免除劳役。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的新税制已在几个国家纷纷出笼。农民可以用实物向中央纳税,不必向封建领主提供个人劳役。另外,农民开垦荒地,减少了对领主的依赖。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活了生产力。

先秦农业6.jpg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