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青铜及铁器冶炼技术
一. 商周时期中原青铜艺术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青铜工艺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前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青铜时代鼎盛时期,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识而达到高峰。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所产生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春秋晚期则过度到铁器时代初期,但是铁器时代的到来并没有立即导致青铜工业的衰退。相反,由于当时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使得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亦有新的发展。大约到了战国晚期,高水平的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而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在产品的其它领域中,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汉代的青铜铸造工艺,仍然呈现出美丽的余辉。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青铜器主要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兵器。在商朝时期,青铜器用得最多的是食器和酒器。可见,民以食为天,当时大家看重的,还是吃喝二字。不过,很多青铜器同时兼用为礼器,可见青铜器当时不但得到人们的喜爱,用于煮饭吃饭及喝酒,还用于祭祀祖先。
商周青铜器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类就是鼎。
西周中晚期,形成了列鼎制度,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同时。与鼎一同出现的还有簋,通常为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在西周中晚期的墓葬制度中,鼎为单数而簋为双数。青铜鼎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制也在发生变化。商代早期多为圆腹尖足,也有方鼎。到了中期出现了扁足鼎等等。商代晚期尖足鼎逐渐减少,圆腹柱足鼎开始居多,鬲鼎逐渐多了起来。《尔雅》记载“鼎之款足者,谓之鬲”。鬲鼎也称为分裆鼎,是鬲和鼎的混合体,鼎从商代开始铸有各式样的神秘纹饰,多为兽面纹,如饕餮纹、蝉纹、象纹等等,纹饰变化巧妙。容器内部铸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
西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平很高。
西周时期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铭文是西周器的重要特征。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铭文较商代相比字数上有了明显的增加,由之前商代最多的四十几字,增加到几百字的长篇铭文。其中以毛公鼎的497字为最多。其内容上包括:族徽、用器者、做器者、重要的事件、祖先的功绩、买卖交易情况、周王的告诫等等。
武王时期的利簋确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日期;
利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大意是:武王向商都发起最后的攻击,是在甲子日的黎明,当时岁星中天,直到天黑,占有了商都。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成王时期的何尊留下了周武王、周成两代周王营建东都洛阳的原始记录。
铭文内容:
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铭文大意是:
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成王赏赐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训诫勉励的文告。
另外还有概述西周前期史事的墙盘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征信古史或补苴古书缺佚,具有极高的价值。
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
湖北大冶铜绿山铜矿冶遗址和山西侯马铸铜遗址是东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其宏大的规模和极其丰富的内涵,以及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所提示的采矿、冶炼的高超水平,为中国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
东周铜器中,以各国诸侯和卿大夫的礼器数量最多,地位越高,享用数量越多。就礼器而言,有鼎、豆、壶、盘、尊等,乐器有编钟,生活用具有带勾和镜等。
从各地出土的铜器及山西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考察,当时除采用浑铸法外,已广泛采用分铸技术,即将器物的耳、足、环等附件铸好之后,嵌在主体范中,然后灌注铜液,让器身和附件熔铸在一起。也有先将主体和附件分别铸好,然后再用合金焊接。春秋中期以后,还出现失蜡法溶模铸造技术,如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铜尊盘等,上下多层花纹皆纤细透空,即以这种技法铸成。但一般工具和兵器仍用合范铸造,而且一范多用。铜器花纹的制作已采用花版捺印的新技术,其它如镶嵌、鎏金、金银错、细线雕等新工艺,使东周铜器的装饰花纹富丽堂皇。
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依据。现今发现的2900年前的一件青铜器,叫遂公盨(xu),其内底铭文有10行98字。记载了大禹的德治。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文献记录。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确存在。
铭文内容: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 贵)唯德,民好明德,寡 顾 在天下。用厥邵 绍 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 (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
商周青铜器类型:
四.三星堆的青铜器艺术:
2021年3月20日,四川考古公布了三星堆的重大发现,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惊艳了世界。
据考古研究,这些青铜器是3000多年前的东西,那时正是商朝末期。其实,1986年就发现了三星堆,这次发掘,又有重大发现,包括青铜面具和黄金面具等,再次证实在公元前1000多年,中国人就具有非常高超的青铜制造技艺。
三星堆的青铜器与殷墟发现的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完全不一样。
三星堆发掘的青铜器:
另外,三星堆发掘的青铜神树是不是与我们前面所说的后羿射日故事中的扶桑树很象?
我们重新温习一下:在上古时期,有一棵巨大的神树生长在海内的东方的某处,名为扶桑。此树高约三千里,直通天界,是一棵通天神树。除了通天的作用外,还住着太阳一家。家中十个兄弟,每天有一个出去上班,其余就在家中休息,而太阳们上班下班都有专车接送,就是名闻遐迩的三足金乌,如此循环往复。可是有一天,不知为何,十兄弟一起上班,十日当空,天下大旱,不仅晒焦了庄稼,害苦了百姓,还晒死了女巫。天帝得知后勃然大怒,于是派羿下凡相助,临走时赐给他白色的箭矢和金色弓。他来到人间,找到了扶桑树,踩在树端张弓搭箭,射下了九个留下了一个,顺带将负日的三足鸟金乌也射死了。这是“后羿射日”的完整版。
而商朝时期中原一带的青铜器,则与同时期的三星堆青铜器完全不一样的造型。中原的青铜器,以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大类。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
五.铁器发明制造
铁器在商朝已经出现,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但还没有普及(铁器在战国时期开始普及推广)。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使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成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
除了铁器制造,东周时期,金银器工艺已经具有十分高超的水平。根据金银器出土地分析,不仅中原地区,而且江南和塞北的先民们都能制作各种金银制品。中原地区的金银器多为器皿、带勾等,一般采用范铸法制成,内蒙古、陕西等地出土的匈奴族金银器,主要是首饰及马具上的饰件。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的匈奴王遗物之中,金器多达二百余件,还有少量银器。其中的鹰形金冠饰,虎、牛饰牌,虎、鹿扣饰等,制作方法包括范铸、锤压、雕镂、抽丝、镶嵌等,几乎使用了金银器工艺中的各种技术,足以代表战国晚期匈奴王室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战国晚期匈奴墓出土的鹿形金怪兽、金银虎、银鹿等,在各种动物形象上采用立雕或浮雕的手法,神态生动,形象逼真,达到写实和装饰意趣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