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8.6.20东周主要战争(战国)
书名:《轻松读中国史》(第一部)) 作者:童心陈不老 本章字数:3409字 发布时间:2024-09-11

二十六.长平之战

战争各方关系:

 长平之战.jpg

战争过程: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前260年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陉城之战后,韩桓惠王十分惊恐,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

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与其官吏们说:“上党与韩国联络的道路已经中断了,秦国大军每天逼进,我们不能应付,不如将上党郡送给赵国。赵国接受了我们,秦国肯定不高兴,一定会进攻赵国;赵国被秦国攻击,必定会与韩国亲近。韩、赵两国联手,就可以对抗秦国了。”

冯亭这一建议,得到了麾下将士的支持。于是,便派遗使者到赵国,对赵孝成王请求说:“我们韩国不能守上党郡,而且已经决定割给秦国,但是当地百姓皆不愿接受秦国的统治,而是甘愿成为赵国子民。现在上党郡有城池十七座,臣愿意全部奉献给大王,但愿大王能酌量处置。”

赵孝成王很高兴,召集大臣商议,赵豹说:“臣听说,无功而受禄,必定会招来祸害。”

赵孝成王说:“上党的韩国人仰慕寡人的千秋大义,怎能算是无功而受禄呢?”

赵豹回答:“秦国为了蚕食韩国的土地,故意切断上党郡和韩国的联络,认为如此就能轻取上党郡。韩国之所以把上党郡献给我们,是企图把战祸转嫁给我们。秦国蒙受疲劳,而我们坐享其利。强秦不能从弱韩的手上得到上党,那弱小的赵国又怎能从强秦得到上党郡呢?不如不要接受。”

赵孝成王望着平原君说:“赵胜,你的意见呢?”

平阳郡赵胜回答说:“出动百万大军进攻,经年累月的攻打,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坐享其成,唾手得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能丢掉。”

赵孝成王又问:“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定派武安君白起来进攻,谁能来抵挡?”

平原君回答说:“别人难与白起争锋。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赵孝成王:“好,我明白了!”

于是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赵胜前往接收上党郡。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

秦国听说赵国摘了他们的桃子,怎肯善罢甘休?于是引发了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农历四月,长平之战爆发,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jia)。

公元前260年农历六月,秦将王龁率军进攻,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

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里不敢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

赵军连败,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大臣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领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果然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廉颇数次兵败,赵孝成王非常恼怒。对廉颇怯缩不战很反感。这时,秦国丞相范雎抓住机会,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王听了谣言,决定换帅。当时李牧还年青,尚未出头。名将乐毅弃燕投奔赵国不久,被封于观津,其心未附。赵王于是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他父亲赵奢在与其辩论时,都说不过他。因此,赵括名声在外,但他父母知道这小子只是知道一些书上的理论,夸夸其谈,并没有什么临阵杀敌的真本事。

听说赵王准备派赵括去更换老将廉颇,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赶紧出面劝阻。但是,赵王也早听说赵括谈兵很厉害,不顾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到任后,他更换将领,改变管理制度,又改变廉颇固守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大喜。悄悄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接替王龁。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赵括主动进攻,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还蒙在鼓里,不知秦国已经换将。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秦军营垒坚固,赵军无法攻破。

而白起悄悄调兵遣将,命令一支部队悄悄绕到赵军后方,截断赵军归路,又命一支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部分,互相孤立。同时,又派军队切断赵军的粮道。

部署妥当,白起派了一支精兵,向赵军发动进攻。赵军数战不利,想要退兵,才发现已经被秦军包围,赵括被迫下令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大量赵军士兵或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死亡,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剩下的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

于是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军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及赵上党民众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赵孝成王后悔没有听从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又因为赵括的母亲先前阻止赵括出征时说的话,没有诛杀赵括之母。

 

战争结果:

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赵军全军覆没,死亡45万,秦亦伤亡近20万,双方伤亡超过60万。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也是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

长平之战是为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战后,六国均不再有单独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轶闻典故:纸上谈兵

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纸上谈兵.jpg

战争遗址:

骷髅庙

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市西2.5公里的谷口村,该庙始建于唐,后历代均有修葺,庙内存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和清光绪十年(1884年)所立重修骷髅庙碑记。

据《高平县志》载,这里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坑杀赵降卒二十万处,因为这里杀人太多,后老百姓称之为杀谷。唐明皇巡幸泽、潞两郡,路过高平时,见头颅似山,于是命官员择骷髅庙一座,此庙分正殿和东西耳殿,把村南之山改为头颅山,更杀谷为省冤谷。骷髅庙以祭祀四十万被坑杀赵卒之先灵。

白起台

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王何村与王降村之间,有一条高大的土岭,岭上有个荒凉的土堆,当地群众传说: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清扫战场收集头颅,因头颅太多而堆积成台,名叫“白起台”。

永录尸骨坑

1995年,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坑内挖掘出大量的尸骨,还有刀币、布币、箭头和带钩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中重垒交错的尸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显断裂的痕迹(应该是刀砍)。有的胸腔内遗有箭头,还有的仅见躯干而无头颅。这些均说明他们是被杀死后掩埋的。据说这是长平之战的尸骨。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