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阏与之战
战争各方关系:
战争过程:
阏与之战,是指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与秦军在阏与(今山西和顺)发生的一次战争。
秦国穰侯魏冉,为扩大在齐国定陶的封地,派客卿灶率军,越过韩魏两国,攻占齐国的刚、寿地区。
这时,从魏国逃到秦国的谋士范睢,向秦昭襄王提出,攻齐国的刚、寿地区是一个战略错误,因为中间隔着韩国和魏国,即便攻下了,却难以固守。建议采用“远交近攻”战略,使攻占土地尽为秦有。另外,地处中原的韩、魏,系天下枢纽,如果想兼并天下,应先用兵韩、魏,以“断山东之脊”。秦昭襄王觉得范雎说得有理,任其为客卿,参与军事谋划。但北方强国赵国的存在,使秦国对兼并韩、魏有所顾忌,遂寻机攻击赵国。
公元前273年,秦国出兵,攻取赵国3座城池,赵国以公子部作为人质,并与秦国签订以焦、魏、牛狐交换3城的协议,秦国退兵。但赵国随后觉得这协议不划算,于是反悔。
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以赵国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为由,派中更(秦国爵位)胡阳率军,进攻赵国重镇阏与。
赵惠文王急召名将廉颇、乐乘和赵奢等商议对策,询问是否可救。廉颇和乐乘两人均认为阏与距邯郸(今河北境)甚远,道路崎岖险阻,难以救援。唯赵奢认为,两军相逢勇者胜。于是,赵惠文王命赵奢率军救援阏与。
赵奢出兵,见秦军势盛,为隐蔽作战意图,率部出邯郸(今属河北)30里,即坚壁不进。当时,秦军一支部对进驻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西面,对赵军击鼓呐喊,耀武扬威,要求出战,想牵制赵奢的军队。
赵奢不为秦军声威所动,严厉制止驰援武安的主张,并增设营垒,造成赵军怯弱、唯保邯郸的假象。
秦派间谍潜入赵营探听虚实,赵奢佯作不知,令属下让其任意活动,并放归秦营,以麻痹秦军。秦间谍把赵军情况告诉主将胡阳。胡阳大喜,以为赵军真的不敢出战,遂轻敌麻痹,大家天天喝酒打牌,放松了警惕。
赵奢在此停留28天后,发现秦军松懈,便乘秦军不备,偃旗息鼓,率军疾进,两天一夜急行军,赶到距阏与城50里处筑垒列阵。
秦军久攻阏与不克,突闻赵国援兵到了,仓促迎击。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建议,严阵以待,并派万人抢先占领阏与北山高地。
秦军后到,攻山不下。赵奢乘势,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配合。秦军不支,死伤逃散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遂解。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战争结果:
阏与之战,赵奢隐蔽作战企图,麻痹敌人,促其骄傲轻敌,尔后出其不意,突然发动攻击,以及抢先占领要地,使己方处于有利地位的作战指导,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秦国向东兼并的意图也因之受到一次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