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函谷关之战
战争各方关系:
战争过程:
函谷关之战,是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连横,为了对付秦国,组成联军,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与秦军进行的作战,但联军战败,各自回国。随后,在公元前317年,又进行了修鱼之战。这是两场不同的战争。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古代处于洛阳至咸阳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春秋时秦穆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由于秦国的东向扩张政策,加上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在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下,魏王驱逐丞相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推行“合纵”之策。
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同推荐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为了达到攻秦效果,公孙衍还联络义渠国,让他们从侧背进攻秦国,配合联军行动。秦国得到消息,为了化解腹背受敌的风险,送“文绣千匹,好女百人”给义渠国首领。义渠国拿人手软,得到秦国的礼物,便答应不出兵。秦国于是发兵于函谷关迎战。
五国联军因各有所图,没有统一思想,步调不一。其中,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被击败。五国联军向东撤退,至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后,大家便各自回国。
同年,义渠国首领醒悟,认识到秦国送其厚礼,实是暂时策略,秦国强大终对己不利,便乘五国攻秦之机,出兵袭击秦国李帛。秦军仓促迎战,大败于此。然而,这一战并未影响全局。
次年(公元前317年),秦国派庶长樗(chu)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国,在修鱼与韩将申差交战,斩首二千。
修鱼之战结束后,樗里疾再次率兵攻韩,与韩国太子韩奂、赵国公子赵渴带领的韩、赵联军大战,于韩国境内大败联军,斩首八万。残余联军溃逃。关东诸国大为震恐。
战争结果:
秦军采取策略,大败五国联军。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