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晋阳之战
战争各方关系:
战争过程:
春秋晚期,随着各大国之间争霸战接近尾声,诸侯国中,强大起来的卿大夫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互相兼并,进行激烈的斗争。这种情况在晋国表现得最为典型。
首先是晋国十多个卿大夫的宗族互相兼并,结果只剩下韩、魏、赵、智、中行和范六大宗族,称为为“六卿”。这时,晋国国君的权力已基本被剥夺,国内政治全由“六卿”主宰。尔后,“六卿”之间又因瓜分权益产生矛盾而进行火并,火并导致范、中行两氏的覆灭。
在晋国六卿火并之前,六卿当中,以范氏最为强大。而在六卿火并之后,范、中行两氏覆灭,晋国于是只剩智、赵、韩、魏四大贵族集团。此时,以智氏最为强大。“四卿”之间也不能相容,互相内斗,严重消弱晋国的实力。
越国灭掉吴国后,越王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而传统霸主晋国因为卿大夫相互争权内耗,大权旁落,无力对外争雄。对于晋国而言,从心理上很难认可,却又无能为力。
作为晋国的执政,智伯心里很清楚,晋国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先增强晋国国君实力。为此,智伯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先给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迫于智伯的威力,也先后向晋公献出一万户之邑。
公元前455年,因赵氏的宗主赵襄子拒绝献出城邑,晋公命智伯联合韩、魏两家,组成联军攻赵。赵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简陋不能御敌,令延陵生率车骑部队先行,自率大军随后,到人心向赵的大城晋阳防守。晋阳城墙完整,府库器用充足,仓廪粮草实备;而且,宫殿四周茂密环生可用来造箭杆的“ 荻蒿”、“楮楚”,高十余丈。赵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积极备战。
智伯率联军到晋阳后,即发动强攻。赵军依托城墙工事,坚守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智伯见强攻无效,便改用围困及水攻的战术,切断所有出入通道;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内“三版”(六尺),时间长达一年多。城内生活非常困难,粮食即将断绝。人们悬釜(炊具)做饭,搭棚居住,士兵体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与日俱增;晋阳形势极为严峻。
赵襄子在危机之时,决定采取分化瓦解联军,策反还击的对策;他派丞相张孟谈暗地去见韩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则齿寒”(《战国策·赵策一》)的道理说服他们与赵联合,共同对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张孟谈,发觉韩、魏两氏可能倒戈,马上报告智伯,建议速杀韩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贿收买二人身边谋臣。但智伯并不重视,未采纳智果的建议。赵襄子担心事情有变,连忙通知韩、魏当即行动。三月丙午日夜,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官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军。智军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韩、魏军急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最恨智伯的赵襄子还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
战争结果:
智氏灭亡,韩,赵,魏三家分智氏领地
晋阳之战是发生晋国四大卿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之间发生的一场兼并战,最终导致晋国的执政大臣智伯兵败身亡,智氏领地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智氏败亡后,晋国再也没有可以与韩赵魏相抗衡的力量,三卿便毫无顾虑的瓜分晋国领土,而晋国国君成了一个傀儡,最终走向“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