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笠泽之战
战争各方关系:
战争过程:
公元前478年,吴国遭受旱灾,“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囷鹿空虚”,人民移往东海之滨,以就蒲蠃之食。越大夫文种乘机献伐吴之计。勾践接受文种之计,起兵伐吴。临行简选精兵,命一家兄弟四、五人在军中者返回一人,命将患疾病者、老弱者、智力不足以听命者遣返归家。同时斩杀畏缩不前者。号令军中:有“归而不归,处而不处,进而不进,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者,“身斩,妻子鬻”,以统一号令,使全军皆有致死战斗之心。
勾践率越军大举攻吴,吴王夫差则率军到笠泽江(今江苏省苏州市松江)抵御。吴在江北,越在江南,两军夹江水布阵。入夜后,勾践抽出部分兵力组成左、右两队,令左队溯江而上五里,就地待命;令右队顺江而下五里,就地待命。夜半,令左、右两队鸣鼓渡江,在水中央待命。
吴军获讯越军分两队渡江,准备夹击吴军,不等到天明,也将军队分为二部,以抵御越军。
越王遂率三军,以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主力,偷渡过江,不鼓不噪,突袭吴中军,吴中军大乱,于是溃败。越左、右队趁势渡江追击。吴军三战三败,退保吴都。吴国大片土地落入越国之手。
这就是笠泽之战。之后,吴越两国军事实力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越国已占有绝对优势。
公元前475年,勾践倾全国之力,发动灭吴战争。越军包围吴国三年,吴军不战自溃。吴王仅率亲近卫士与大臣,突围西上姑苏台,派王孙雒向勾践请和。勾践不忍心灭吴,准备答应媾和。范蠡谏阻勾践说:“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勾践醒悟,拒绝吴国的求和。
范蠡率兵攻下姑苏之宫,俘获吴王夫差。勾践要把夫差送到甬东(今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东之翁山),赐给夫妇三百人,以奉养天年。夫差叹息说:”孤老矣,焉能事君?“随即自杀,吴国灭亡。
勾践灭吴后,尽并吴国土地,乃率军北渡淮河,在铜山(今江苏省铜山县)会见晋、齐等诸侯,并遣使致贡于周天子。周元王派使者赐勾践祭肉,命他为侯伯。勾践把吴国侵占陈、宋的土地归还两国,把淮河上游的土地送给鲁国,把泗水以东的五百里土地送给楚国。勾践遂号为霸王,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战争结果:
吴国三战三败,直接导致后来的灭国。越王勾践则一战称霸。
越王勾践采用调虎离山等计策,分散吴国军力,然后采用偷袭等战法,成功击败吴国,最终让吴国灭亡。
吴越战争,双方经过长期较量,一波三折,富于戏剧色彩。范蠡与西施的故事,代代相传,佳话千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催人振奋;夫差因胜而骄,纵敌贻患,处安忘危,最终身败国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