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 黄池之会
事件关系图:
事件过程:
吴国服越国后,成为东南无与匹敌的强国,遂北上中原与诸国争霸。吴王夫差趁齐景公新死,伐齐,在艾陵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军沿水路北上,会晋定公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路南),欲争中原霸主之位。”。
《东周列国志》记载晋国提出吴必须去王号,称公。于是夫差去王号改称“吴公”,主盟黄池大会。
公元前482年盛夏,黄池之会如约召开,与会诸侯则令人寒酸。晋国方面由赵鞅陪同晋定公出面;吴国则由吴王夫差亲自带兵至黄池;鲁国鲁哀公与子服景伯按约前来,另外还有周王代表单平公作为时代见证人。
会盟尚未开始,越人已趁吴国空虚攻入吴都,杀死夫差太子友。噩耗传来,夫差为了不影响争霸的大好形势,秘密处决七名报信的吴兵,强忍住泪水参加会盟。开始,大家心平气和,倒也融洽,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歃血(古人歃血为盟)。
按照规矩,霸主先歃血。吴人放话:“于周室,我为长。”晋人反驳:“于姬姓,我为伯。”双方就这样僵持……夫差封锁后方消息,对晋国以武力相胁。晋国赵鞅准备付诸武力,谁干赢了谁就是霸主,他喊来司马寅:“天这么晚了,大事还没完成,这都是两国臣子的罪啊!去!擂鼓整军,两边的臣子死战一番之后,长幼顺序自然就定下来了!”还是司马寅精细:“您先稍后,让我再观察一下。”司马寅回来后,对赵鞅说:“肉食者的气色不应该晦暗,现在吴王面带晦暗,莫不是是他的国家被人战败了?或者他的大子(太子)死掉了?——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况且,夷人生性轻率浮躁,不能长期坚韧,我们最好还是先等等看吧。”
最终夫差失去了耐心,选择退让。黄池之会,先由晋国歃血。吴国继晋国之后歃血,也因此成为了仅次于晋国的盟主。黄池之会并没有给吴国带来实际利益,反而加速了吴国的灭亡。黄池之会达到了吴国北上称霸的目的。但吴王夫差很快就迎来的笠泽之战,则标志着吴国霸业的终结。
三十七. 徐州会盟
事件关系图:
事件过程:
吴王阖闾在孙武、伍子胥的帮助下,看到了争霸的希望,但在会稽山下,功败垂成,被越国射死,其子夫差时刻不忘复仇,终于在夫椒大败勾践,使得飞扬一时的越王成为自己的马夫。
正当夫差黄池纵横天下之时,国都姑苏却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倾全国之兵逐鹿中原的夫差永远也不会想到,曾经那个作为手下败将的勾践能够在瞬息间集齐五万甲兵,挥师伐吴。慌了神的夫差慌忙赶回姑苏,与越军对峙于笠泽。带着骄纵之意的吴军丝毫不把越军放在眼里,但越军在勾践、范蠡的训练下,早已脱胎换骨,训练有素。乘着夜色,越军潜水渡河,拂晓时分如天兵般出现在吴军的面前,吴军大乱,死伤无数,元气大伤,三年后,越军围困姑苏,夫差自裁而死。
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的时候,琅琊作为继会稽(今浙江绍兴)之后越国的国都。当时,越国趁吴王率军攻打晋国之机,出兵截断了吴国的后路,从而灭掉了吴国,疆域北扩到了琅琊地区。
至此,年逾五十的越王,在徐州与诸侯会盟,与诸国共同尊辅周王室,当上了春秋最后一代霸主,被周元王封为“越伯”。但此时,已历经200余年的春秋时代也走到了尾声。两年后的一个冬天,越王勾践卧病不起,死于琅琊。琅琊作为越国国都,一共延续了二百多年。 越国在战国末期被楚国击败,发生内乱而四分五裂,直至秦始皇时期才被统一,汉武帝时期完全归入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