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王子朝之乱
事件关系图:
事件过程:
王子朝,原名姬朝,是周景王姬贵的庶长子。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gai)。景王不喜欢姬猛,宠爱姬朝。委托大臣宾孟辅佐姬朝,拟另立姬朝做太子,并打算杀死卿士刘献公刘卷、单穆公单旗。
但是,周景王很快死了,单旗、刘卷刺杀了宾孟,仍然立姬猛为王,就是周悼王。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怒。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集合家兵,以南宫极为帅,攻打单旗、刘卷。周悼王命令平叛,但他不得人心,刘卷率领的王室军队很快被击溃,周悼王逃出洛邑,向晋国告急。诸大臣立姬朝为王。
晋国闻周王室大乱,遣大夫籍谈、荀跞率军队渡过黄河,直逼洛邑。姬朝见晋师威猛,无法取胜,遂带百官迁居于京(今洛阳西南)。晋国军队护送周悼王入居王城。周悼王借兵复辟,不得人心,一日三惊,当年冬天忧惧而死。单旗、刘卷拥立周悼王的同母弟王子匄(姬匄)为王,是为周敬王。
晋国军队撤退后,王子朝率军攻打王城,周敬王派兵迎战。周敬王的军队不堪一击,王子朝入居王城。敬王逃到狄泉(又作翟泉,今孟津金村附近)。周王室两王并立,人称王子朝为西王,周敬王为东王。
东、西二王互相攻杀,数年不决。公元前516年,王子朝的大臣召庄公、上将南宫极相继去世。周敬王使人散布谣言,称王子朝之乱,使上天震怒,南宫极是被天雷劈死,于是王城民众人心悚惧。周敬王复请兵于晋国。晋国遣大夫荀跞率兵入周。王子朝率众拒守,城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等携周之典籍奔楚。周敬王入居成周。至此,王子朝之乱初步平定。
公元前504年春,王子朝之余党儋翩在周作乱,郑国助之,为之伐周六邑。鲁国奉晋国之命,讨伐郑国,晋国以大夫阎没率军入周,助周戍守。是年冬,儋翩率众起事,周敬王逃出成周,居于姑莸(周邑)。次年,晋国军队攻取王城,迎周敬王入居。然后,又攻取叛军控制的谷城(今孟津县横水东)等地。至此,王子朝之乱才彻底平定。
单氏、刘氏在排除了一大批支持王子朝的世袭贵族后,势力更加稳固。
公元前493年,晋国六卿内讧,范氏、中行氏与赵氏开战,刘氏与范氏世代通婚,周人因此支持范氏、中行氏。赵鞅在彻底击败范氏、中行氏后,责问周王室,周人只得杀死刘氏的重要谋臣苌弘谢罪。刘氏从此逐渐失势,至周贞定王时期,刘氏灭亡。从此单氏独秉周政,成为王畿内唯一的大族,终于在战国初年形成单氏取周。
三十三. 专诸刺王僚
事件关系图:
事件过程:
专诸是中国古代“五大刺客”之一。春秋末期,吴国的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想杀了他的兄弟吴王僚,因为,他认为吴王的宝座本来应该是他的。伍子胥看出了他内心的想法(不能不说,伍子胥很厉害),便把一个很厉害的刺客推荐给了他。这个刺客就是专诸。
专诸搞了一把很小很锋利的剑,可以藏在鱼腹之中。
公元前515年,吴王僚派兵攻打楚国,公子光乘国内空虚,上朝时对吴王僚说:“王兄,我家来了一个厨师,最擅长做烤鱼了,明天请你移驾,去我家尝尝他的手艺,不知王兄是否肯赏光?”
吴王僚:“好啊好啊,我最喜欢吃烤鱼了!”
第二天,吴王僚果然在一帮侍卫簇拥下,屁颠屁颠的到公子光家赴宴。吴王僚的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可谓戒备森严。
公子光预先在家中地下室埋下了武士,吴王僚到后,先安排上酒,在大家喝得晕乎乎的时候,专诸端着一个瓷盘,朝吴王僚走来。
吴王的侍卫,上前仔细检查,对专诸进行了搜身,又仔细查看盘中是否有刀剑等武器。结果是,盘子里只有一条烤鱼。
“啊,这鱼做得好香啊!”
望着盘中烤得金黄金黄的鱼儿,吴王僚眼珠瞪得溜圆,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就在吴王僚被烤鱼吸引的瞬间,专诸从鱼肚子里,突然抽出一把利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刺入吴王僚的胸部。
“啊!”
吴王僚惨叫一声,倒在了地上。他的侍卫,冲过来,将专诸剁成了肉泥。但是,吴王僚死了。
专诸所使用的剑,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鱼肠剑。
公子光继承王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继位以后,封专诸之子为上卿。将专诸葬于苏州阊门内,并命名为“专诸巷”。专诸使用的鱼肠剑,用盒子装了起来,永不再用。
《战国策》: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备注:
古代五大刺客:专诸,刺吴王僚;要离,刺庆忌;豫让,刺赵襄子;聂政,刺韩相侠累;荆轲,刺赢政。另外,还有一个曹沫,劫持齐桓公,要回鲁地;
关于曹沫,《史记·刺客列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