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楚王问鼎
事件关系图:
事件过程:
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楚国在城濮之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继位后,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启用贤臣孙叔敖兴修水利,改革军制,国力更为强大。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在伐陆浑之戎胜利后,流露出觊觎天下的野心,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
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
楚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
王孙满说:“楚君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楚庄王闻此,知取代周王室权力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整师而退。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左传》记载: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7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备注:
陆浑之戎,姓允氏,又号“允姓之戎”。后迁居陆浑(河南宜阳南),故名。以其地居秦岭北、黄河南,皆阴地,故又称为“阴戎”。又以地当九州,也称“九州之戎”。
公元前606年,为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八年。庄王亲征,讨伐陆浑之戎。陆浑之戎是姜戎的一支,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少数民族。陆浑之戎原住在西北的瓜州,由于不臣服于秦国,秦国率兵驱逐之。晋献公认为,姜戎是炎帝后裔,应与华夏族同等待之。于是把伊水中上游的山地封赐给姜戎。于是姜戎立国于伊水,熊耳山区尽为戎地。陆浑之戎成为楚国北扩的重大障碍,楚庄王决定武力剿灭。
陆浑之戎生性剽悍,习于骑战,但不习于战阵兵法。楚军长驱直入,大破陆浑之戎。楚军到达洛水,楚庄王在洛水之滨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欲以威吓天子,与周分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