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对戎狄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
公元前651年,葵丘之盟上,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襄王的全权代表宰孔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主张,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