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8.3.3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
书名:《轻松读中国史》(第一部)) 作者:童心陈不老 本章字数:2283字 发布时间:2024-09-09

三.郑伯克段于鄢

   事件关系图:

   郑伯克段于鄢.jpg

 

   事件过程:

郑庄公小名寤生,因其出生时难产,惊吓了他的母亲武姜,所以他母亲不喜欢他,而宠爱他的弟弟叔段,多次在其父亲郑武公面前,提起要将叔段代替寤生的太子之位,但郑武公没同意。

公元前743年,郑武公去世,寤生作为太子,承袭郑国爵位,即郑庄公。

庄公刚坐上王位,他母亲武姜就跑来说:“你看你弟弟段这么可怜,把制地(在今荥阳市区西北12公里、峡窝镇上街村。自此以西,地势险要,虎牢关尤扼要冲。)分给他吧。”

庄公一听,摇头道:“制地这个地方很危险啊,当年郑国吞并虢国,虢国的国君就死在制地,不能封给叔段。”

他母亲说:“那把京邑(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南约二十里)分段吧。”

庄公只得点头表示同意。

段随后便前往京邑。因为叔段是庄公的弟弟,所以众人就称他为京城太叔。

叔段到京邑以后,哇,这地方不错啊,比国都还大!不过呢,还需要扩建,于是大喝一声:“来人!”

手下跑过来问:“老大,什么事?”

“去,给我招人,买材料,把城墙给我加固,把城市规模给我扩大!“

“老大,按照礼制,咱们是诸侯,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不能超过国都规模的五分之一,而小城只能是九分之一。现在我们的城池已经比国都大了,如果再扩建,那可是违背周朝礼制的啊!”

叔段瞪了手下一眼:“嘿,你屁话多,去做就是了!”

庄公的大夫祭仲发现叔段的逾制行为,对庄公说:“大王,段那样做可不行啊,你得制止!”

庄公摇摇头,长叹一口气:“唉,这是我母亲的意思,我能怎么办呢!”

“大王,太后的要求太不合理,这事要及早处理,否则段的势力坐大,以后恐怕局势无法收拾,蔓生的草都难以除尽,更何况是国君的弟弟啊!”

“哼,多行不义必自毙!”庄公自言自语,看着祭仲离去的背影,意味深长!

叔段见扩建城池没有遭到反对,胆子大了,又命令郑国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城在服从国都的命令外,也听从自己的管辖,成为两属之地。

公子吕闻讯,气喘吁吁的跑到王宫,对庄公说:“大王,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如果大王不打算未来让叔段成为郑国国君,就要尽快铲除叔段,以免百姓疑虑。”

庄公摇摇头,对叔段的行为置之不理。公子吕失望走了。

叔段的胆子更大了,行为更加变本加厉,进一步要求西、北两座边城不再接受国都来的命令。

公子吕再次进言,要求就叔段的这一行为进行处理,否则局势将会失控。而郑庄公还是不理睬。

见庄公对自己多次放任,叔段心中大喜,这郑国的天下,迟早是我的啊!

派人去都城,悄悄联系母亲武姜,说了自己的想法。武姜说:“没问题,你们要是攻打都城,我作内应,给你们打开城门!”

有了母亲的支持,叔段砺兵秣马,准备偷袭国都新郑。

庄公获悉这一叛乱阴谋以后,随即命令子封(即公子吕),带领两百辆战车,前去讨伐叔段。而同时,京邑的民众在得知庄公大军前来平叛后,纷纷背弃叔段。

叔段见大势已去,不得已逃往鄢城,而平乱大军则一路追至鄢城。郑庄公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叔段逃离郑国,前往共国避难。因此,以后民众将叔段称为共叔段。

平定共叔段之乱后,郑庄公派人将母亲武姜送往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永不见面。”

但毕竟武姜是自己的生母,所以一段时间后,郑庄公便开始反悔之前所说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而武姜也对之前所做所谓有所后悔。

此时,边疆颍谷一名官吏颍考叔在得知庄公的悔意后,便借机上贡。庄公随后赐宴颍考叔,席间,颍考叔将一些肉类留下。

郑庄公便问其原委,颍考叔便回禀庄公自己的行为只是为了让在家的唯一的老母也能品尝君王赏赐的肉羹。庄公听闻后,大发感慨。

而颍考叔则借机表示,只要挖条隧道,能看见泉水,那么就能完成庄公的心愿。庄公听到颍考叔的办法后,便立即开始动工挖掘。隧道掘成后,庄公和武姜分别走入隧道,母子最终团聚。

郑庄公对兄弟相残也有悔恨之意,多年之后还公开提到自己有弟弟叔段,却不能平安相处,使得弟弟流亡外国。

庄公逝世后十数年,郑厉公复位,报复政敌,叔段之孙公父定叔出奔卫国,郑厉公说,不可使得叔段在郑国无后,使公父定叔回归郑国。

《左传》认为,“郑伯克段于鄢”中,共叔段超越了一个做弟弟的本分,所以称段而不是弟。而郑庄公则没有完成教导弟弟应尽的责任,并故意放任共叔段,以期其走上造反的道路,所以称之为郑伯而不是兄。而共叔段后来的行为如同另一个国君,所以郑庄公平定共叔段,要用打赢敌国采用的“克”字。而最后,共叔段出逃却不说,则是史官也不好下笔来写这件事。

《公羊传》则认为,之所以说“克”,那完全是为了强调郑庄公的恶。而郑庄公的恶就在于,明知道母亲喜欢段,而自己却要杀掉段。而自己明明要杀掉段,那当初还不如不给他封地。而作为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不称职为弟,那是因为他能匹敌一国之君。此外,为什么写清楚地点的原因也是为了强调共叔段这一点。因为按照春秋来说,如果这种讨伐的事情发生在都城以外,而且被讨伐一方能匹敌一国之君的,那么就要写明地点。以此来体现孔子的微言大义。

《谷梁传》则从另外的一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之所不说杀,而说克,那是为了表示,共叔段当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很多人追随他。而之所以称庄公为郑伯,那是因为国君如果杀了自己的嫡长子或者同母弟,那么就称呼其爵位。所以从这里也就能看出,共叔段是郑庄公的弟弟了。而共叔段被称之为段,而不是公子段或者弟,那是因为他所作的不符合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行为。所以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孔子对于共叔段的批评程度要超过郑庄公。而记载地点,是因为表明共叔段已经逃离到远离国都的地方,这就说明郑庄公做的过分的地方。而郑庄公这时不应当继续追杀,而是应当采取兄弟间相亲相敬的道德方法来处置共叔段。

郑伯克段.jpg 

 

克段不第在于鄢,掘地见母奉孝亲。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