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微白,刚出伏没几日,山里已笼罩着寒气。寅时三刻,石门坞那两扇由十六棵整根实木制成的厚重巨门已悄然缓缓开启,准备迎接从周边山区十乡八村赶赴此地采购生活用品、交易货物的乡民。
开启的坞门后是一大片广场,宽四丈有余,长约十二三丈,地势平坦,平日作为石门坞居民集会、祭祀、祷祝或婚丧嫁娶等大型活动场所。十五、十六这两日广场已为开集提前清理出来,加上坞门前自然形成的大片空地,两处加起来便成了贸易之所。广场后方是一条细长街道,街道两边都是坞民的住房,住房后面又连着其他街道和房屋,房屋虽多,但排列井然有序,规划整齐。
石门坞建在并州境内太行山南麓的一处山坳里,这块平坦的腹地,向北是平顺县,向西对着壶关县,是周围进入南太行山脉最便捷的交通要道,住在附近太行山区的乡民若想取道进入上党郡,也是将这里作为中枢。
每月的十五、十六两日是石门坞开集之日,除了坞里举行祭祀活动或是大雪封山、天气及地质灾害导致道路阻断外,集市都照开不误。每到这两日,远近山里的乡民都星夜兼程赶来,将辛苦采摘收集的草药、种子、猎物、皮革、粟米、菽麦、制作的器物等等山货背到这里集中售卖,亦或者用手中的山货置换想要的物品。
由于集市每个月只开两日,再开便要等到下个月,因此很多人便一次性购足至少一个月的口粮和生活必须品,若是冬季大雪封山,集市关闭,乡民们更要提前采购足以撑过整个冬季的生活储备。
集市的存在,为远近山区的乡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里的乡民绝大多数都是社会底层百姓,身份各异,有编户(平民)、兵户(军人户籍,兵士身份为家族世袭,闲事农忙战事入编军队)、百工(手工业者、商、贾、医等亦为家族世袭)及杂胡(主要包括氐族、羌族及少数鲜卑族等),这些人有些是本地人,有些自曹魏时期举家被征调至此,还有些是文帝时期征蜀后随军回迁的士兵。
各个族群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虽因风俗相异,衣饰有别,语言不通,相互之间难免摩擦龃龉、纠纷不断,但经过十几年的碰撞磨合,绝大部分人竟也能和睦相处,甚至有些家庭之间称兄道弟、互结秦晋,也殊为平常。只是谁也未曾想过,这看似平静宁和的氛围究竟还是维持多久。
天还未亮时,住在坞里想赚些花销的居民和远近的乡民,早早便背着箩筐、推着板车、担着担子,来到集市选了显眼的位置占下;有的提供餐食的,便摆在坞门口或路边人流集中的地段。集市的摆摊位置向来先占先得,来的早能选到好位置,来晚了便拣剩下的空位,更晚的就只能在小路口、树下或是河边随便找地方。
郭子午姊弟和周平、赵铁牛等一众乡人赶到石门坞时天色已白,一眼望去,青衣白服,人头攒动,坞门里外已有不少人,比较好的位置被占去大半,有的人已在摊位前挑选货品讨价还价,也有的见到熟人在闲话家常,整个集市人声嘈杂,好不热闹。
郭子午一路上没给秀云多少好脸色,一见此景,更加忍不住抱怨:“早跟你说过,走山路不适合穿长裙,你又不是不知,偏要学那些汉人女子穿成这样,你看,好位置都没了,耽误大家多少时辰!”
他斜了一眼她那被树枝、灌木刮蹭尚在空中凌乱的发鬓,伸出食指勾住一侧发环,往外一扯,一脸嫌弃道:“还非要梳什么“蝎子髻”……”,这一扯,秀云早就松散的发环全部被拽了出来,左边头发披散下来,登时盖住半边脸,另一边发髻也摇摇欲坠。
秀云“啊”的一声尖叫,火冒三丈,不顾形象咬牙切齿地捶打郭子午:“是撷子髻,撷子髻!”,她本来因拖累大家晚到心里很有些不安,但此时哪里还顾及向众人表示歉意,只想好好教训郭子午。
几日前祸害乡里的野豹被除,远近乡民弹冠相庆。秀云满心欢喜,求阿母答应跟着郭子午和同乡人一起来石门坞,郭母知道秀云心思,石门坞有她想见的人,虽担心女儿安全,也只好答应,但千叮万嘱务必让姊弟俩人跟着同村乡人一起结伴而行,并特意请周平照看帮衬,周郭两家亲如一家,周平欣然答应。
出发前,鸡都没来得及睡,秀云便开始起床梳妆打扮,为了这次行程,前几日特意熬夜做了一件淡青白底的襦衣,再配一条翠绿的长裙。为搭配衣裙,又提前找周平妻子学习如何梳撷子髻。没想到刚到集市,梳好的发鬓就被弄得乱七八糟,而且满面尘土,还被埋怨,心里怎能不恼怒。
其实大家晚到也并不全是因为要照顾秀云,而是前两日山里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路面还未完全干透,加上这次大家背负的山货比较多,同时还要防备野兽袭击,是以比以前赶集稍晚了一时半刻。
周平和赵铁牛等人倒不甚在意没找到最好的位置,天色尚早,坞门外仍有一些空地,反正他们每个月都会来一次,今日又是开集第一日,第二日再来早些便是了。对于早已成亲的两人来说,女为悦己者容,秀云的举动完全可以理解,一看斗气的姊弟脸红脖子粗,要大打出手,两人忙过来解围。
周平呵呵一笑:“子午,时间不算晚,你看,前面还有不少空位置,咱们先过去把物什放下。”
他又望向秀云,劝道:“秀云,那边有条小溪,你过去整理一下再过来吧。”
秀云瞪了一眼郭子午,气鼓鼓地转身走了。
几人在离坞门外稍远的地方找了一块空地,将带来的山货一一铺开。郭子午这次主要是采购粮食、盐和糖,再将阿母和秀云织成的两匹布卖掉,东西不多,便请周平代售。
周平和赵铁牛都从怀里掏出一条青色长巾,长巾上用黑线绣了自己的姓名,他们将长巾绑在额头上,名字朝外;又从箩筐里取出一双麻布鞋,一支黑色,一只白色,脱下脚上草鞋换成麻布鞋。回头一看,其他售卖之人都是同样打扮。
根据律令:士卒百工,所穿衣服颜色只能是青绿白;而市侩卖者,额头巾上必须贴上自己姓名,同时所穿鞋履一只为白色,一只为黑色。此处虽是荒野山区,离郡县甚远,管理相对宽松,但集市毕竟是石门坞组织举办,乡民们为不给坞里惹麻烦,也都谨守规矩。
郭子午一边帮周平和赵铁牛摆放山货,一边四处张望,目光搜寻了一圈,没发现
慕央的身影,心想或许她还未到,伸手解下背后长条包袱,里面是给慕央新造的弓和箭矢,他不想让人发现,便将包袱塞进箩筐最下面。
刚背起箩筐,突然眼角余光瞥到坞门口有个身影一晃而过,那人又矮又瘦,一张长脸,背了一个灰色的包袱,转眼已进了坞门。
“兄长,我好像看见段鸣了。” 郭子午用手指着坞门方向,回头对周平说道。
未等周平说话,赵铁牛探过身子,也向坞门望了望,一脸不可置信:“段鸣?前两日我问过他要不要一起赶集,他可是说不来的。”
周平望向坞门,也有些纳闷:“他似乎比我们来的还早,他什么时候胆子变这么大了?一个人就敢走夜路。”
他们所住的村子离石门坞少说也有十几里地,为防野兽袭击,再加上出发时往往都是后半夜,乡民来去石门坞往往都是成群结伴。此次段鸣却只身一人不声不响来到集市,众人大为不解。
赵铁牛“哼”了一声,不屑道:“他胆子要是那么大,为何村里组织那么多次巡逻,他一次都没去。一听到野豹来了,吓得脸色都变了。”
旁边一个中年乡民也笑道:“听说巨齿崖那日,他喝醉了睡大觉呢,全村汉子都去了,就差他一个。” 他忽又想起什么,看向周平和郭子午,问道:“两位兄弟,那野豹尸体找到了么?”
周平摇了摇头:“坠崖第二日清晨我便和子午去崖底查看,那里一大片血迹,地面狼藉,周围像是有拖拽的痕迹。”
中年乡民微微变色:“难不成是被另外一只更大的野兽拖走了?”
赵铁牛头摇得像拨浪鼓,断然道:“不可能,若是熊和老虎之类,周围不会连一点撕咬的残骸痕迹都不留下。”
周平也点头道:“我和子午向四周搜了许久,都未曾发现大型野兽的痕迹。”
中年乡民喃喃道:“那还真是邪门,究竟是谁干的。” 众人一想到当时情形,都觉不可思议,一时也想不出缘由,便暂且不理,开始查检自己摊前的山货物品。
众人正忙碌间,从西侧山路走来三个人,这三人年纪相仿,差不多都是二十出头年纪,一身皆是普通汉人平民的打扮,走在最前面一人头上裹了一块麻布巾,布巾下露出一块绑带,似乎头上有伤。他的左侧脸颊高高隆起,又红又肿,有明显伤痕,右边脸和下巴处也有不少伤,整张脸青一块紫一块,一时间竟分不出哪里伤更重些。
刚巧前面有个土包,前面那人没注意,一脚绊住,险些跌倒,后面两人急忙上前搀扶,前面那人也不领情,猛地甩开身后两人,恨恨跺了跺脚,嘴里骂骂咧咧,也不知说了什么,后面两人似是惧怕前面之人,不敢多言,紧随其后,三人晃晃悠悠从郭子午身后过去了。
“匈奴人。” 周平眼望着三人向坞门走去,嘴里轻轻说了句。他音量很轻,除了郭子午,其他人都没注意。
郭子午诧异问道:“你怎知?”
“他们说的是匈奴语,我曾随父亲去太原郡办事,见过匈奴人,也听过匈奴人讲话,虽不懂讲些什么,但语言一听便知。”
“他们跑来这里做什么?” 郭子午有些不解。
周平默默摇了摇头,嘱咐郭子午:“他做他们的,咱们卖咱们的山货,这里人多嘴杂,你护好你阿姊便是。”
郭子午还未回答,肩膀被重重拍了一下,“说我什么呢”,秀云站在身后,已重新理好鬓发,又鞠了溪水擦了脸,白嫩的玉容配上一身水绿的衣裙,整个人在清晨的阳光下闪闪发光,愈显得秀美娇媚。
郭子午咧咧嘴,讨好地笑道:“说你貌美如花……”。
秀云美目流转,瞟了一眼阿弟,心里美滋滋的,见他说了半截话,想是赞美之词没说完,鼓励地问道:“还有呢?”
郭子午眼珠转了转,向后退了一步:“见了赵帧就发芽!” 说完转身就跑。
秀云尖叫一声,双手捂脸,满面通红,又羞又恨,作势要打郭子午,却哪里够得着,拽起裙裾疾步追去。
众乡人哈哈大笑,赵铁牛笑道:“郭家大嫂真是好福气,有这样一双龙凤双胞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