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悝
李悝,偃姓,李氏,名悝,一作克。战国初期魏国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文侯时期,李悝受到重用,担任魏文侯的宰相,主持变法。
有的古书中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李悝是孔子门徒子夏的弟子,和吴起是同学。作过中山和上地两个地方的行政长官。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经常和秦人交锋作战。
在魏文侯的信任下,李悝在魏国推行改革,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
经济上,李悝变法改革推出了“尽地力”、“平籴法”,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
李悝在魏国推行的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推行的变法活动,是中国变法之始。后来的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均受其影响。
关于李悝的典故:
魏文侯召见李悝,说:“先生曾经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您看怎么样?”
李悝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替尊贵的人谋划,疏远的人不替亲近的人谋划。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
魏文侯说:“先生面对此事就不要推辞了。”
李悝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见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依靠我李悝呢!”
魏文侯颔首点头,说:“先生回家吧,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
李悝离开王宫,离开快步来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说:“听说君主召见先生去选择宰相,结果是谁当宰相呢?”
李悝说:“魏成子当宰相了。”
翟璜气得脸都变绿了,愤愤的说:“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的守将吴起是我推荐的。君主担心邺郡治理不好,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后,找不到适合的人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fù)。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
李悝微笑着说:“您向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一听,迟疑半响,对李悝下拜说:“我翟璜是浅薄的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3.公仲连
公仲连,姓公仲,名连,战国初期赵国人,赵烈侯时担任相国,帮助赵烈侯进行改革,使赵国强大。
关于公仲连的典故:
赵烈侯喜欢音乐,对相国公仲连说:“我喜爱的人,可以使他显贵吗?”公仲连说:“使他富可以,使他贵则不行。”赵烈侯说:“对。那从郑国来的枪、石两位歌唱家,我赐给他们田地,每人一万亩。”公仲连说:“行。”实际上却不给他们。一个月后,赵烈侯从代地回来,询问赐给歌唱家的田地。公仲连说:“正在寻找,还没有适当的田地。”不久,赵烈侯又追问。公仲连始终不给,就推说有病不上朝。
番吾君(番吾的大地主,番吾在今河北磁县)从代地来,对公仲连说:“您确实喜好善德,但却不知实行的手段。现在您作赵国的国相,至今四年了,可曾引荐贤士吗?”公仲连说:“没有。”番吾君说:“牛畜、荀欣、徐越都是可引荐的贤士。”公仲连面试后,觉得这三人的确有才,于是向赵烈侯推荐。在朝拜时,赵烈侯又问:“赐给歌唱家的田地怎么样了。”公仲连说:“正派人选择上好的田地。”
牛畜侍候赵烈侯,以仁义劝导他,鼓励他走向王道,赵烈侯欣然同意。第二天,荀欣侍候赵烈侯,拿选拔精干举荐贤良、任命官吏使用能人等语言劝导他。又过二天,徐越侍候时,用节财省用、考察衡量臣下的品德功绩劝导他。他们进劝的道理无不充分允当,赵烈侯很高兴。赵烈侯派使者对公仲连说:“歌唱家的田地暂且停止给予。”授予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的官职,并赐给公仲连两套衣服。
4.申不害
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郑国京邑(今荥阳)人,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是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被尊为申子。
申不害本是郑国人,在郑国当个小官,公元前375年(韩哀侯二年),韩国灭掉郑国后,申不害在韩国又当了个小官。
公元前354年(韩昭侯四年),魏国出兵攻打韩国,包围宅阳(今郑州市北)。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危急关头,申不害建议韩昭侯执圭(古时臣下朝见天子时所执的一种玉器)去见魏惠王。申不害说:要解国家危难,最好的办法是示弱。今魏国强大,鲁国、宋国、卫国皆去朝见,您执圭去朝见魏王,魏王一定会心满意足,自动撤兵。“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
韩昭侯采纳申不害建议,亲自执圭去朝见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魏惠王果然十分高兴,立即下令撤兵,并与韩国约为友邦。从此,韩昭侯对申不害刮目相看,任命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
申不害的改革,首先向韩国的三大权贵家族侠氏、公厘和段氏开刀。收回三大家族的特权,推毁了他们的城堡,将三大家族的财物没收充公,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公务员队伍,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使韩国的公务员办事效率大大提升,原来人们去办一个营业执照要10天,整顿之后,可能1天就办好了。随后,他又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当时,韩国的贵族们都养得有私人军队,申不害将其全部收编,成为韩国国家军队,并进行严格训练,使韩国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让大家都能吃饱饭,申不害极力主张老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另外,他还老百姓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申不害在韩国当丞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韩国强盛起来,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但韩国始终坚持“术治”,不思改变,在战国中后期,由于上下思想固化,导致韩国成了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之一。
关于申不害的典故:
公元前353年,魏国起兵伐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成侯派人向齐国和韩国求援。韩昭侯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询问申不害,应如何应对。申不害担心自己的意见万一不合国君心意,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惹火烧身,便回答说:这是国家大事,让我考虑成熟再答复您吧!随后,申不害悄悄游说韩国能言善辩的名臣赵卓和韩晁,鼓动他们分别向韩昭侯进言,陈述是否出兵救赵的意见,自己则暗中观察韩昭侯的态度,摸透了韩昭侯的心思。于是便进谏说应当联合齐国,伐魏救赵。韩昭侯果然十分高兴,听从申不害意见,与齐国一起发兵讨魏,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解了赵国之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另外,据记载:申不害私下请求韩昭侯给自己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便面露怨色。韩昭侯说:“这可是从你那里学到的治国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劳大小授以官职等级,如今又请求为没有建立功业的兄弟封官,我是答应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申不害慌忙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贤明君主,请您惩罚我吧!”
申不害是早期法家代表,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申不害著有《申子》一书,阐述他的思想主张。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国都城(今河南新郑)。
5.邹忌
邹忌(约前385年—前319年),一作“驺忌”,尊称“驺子”,战国时期齐国人。齐桓公田午(另一个齐桓公是姜小白)时的大臣。
齐威王继位后,不理朝政,邹忌上朝鼓琴讽喻齐威王,齐威王听了后觉得有理,重用邹忌,并拜他为相国。后来因功封于下邳县(今江苏省邳州市),号成侯。
邹忌侍奉田齐桓公(田午)、齐威王和齐宣王三朝。以讽喻善谏见称。他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国力渐强。
时势造就英雄,邹忌有才华有才干、而且长得很帅,是齐国有名的帅哥,曾经与城北徐公比美。虽然他的妻妾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但他自认为不如徐公,觉得受到了蒙蔽,于是又借此向齐威王进谏。具体参见《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作为齐威王的相国,帮助齐威王出谋划策,处理朝政。得到齐威王的重用,但是,后来孙膑、田忌威望提高,邹忌因担心相位不稳,想置田忌于死地,但苦于没有办法。他把心事向公孙闬说了,公孙闬献计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战败,田忌假如不死在战场,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卖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
田忌知道邹忌陷害他,但是无法分辨,只得逃到楚国避祸。邹忌在齐国取得了更大的权柄,却每日忧心不已,深怕哪一天田忌借助楚国的势力重回齐国掌权。谋士杜赫对他说:“我可以为您设法让田忌留在楚国”。杜赫于是对楚宣王说:“齐国相国邹忌之所以不愿意与楚交好,只是因为担心亡臣田忌借重楚国力量重返于齐。大王何不封田忌于江南,以此向邹忌表明田忌不再返齐国。邹忌感激大王,一定会让齐国很好地对待楚国。再者,田忌是个逃亡的人,能得到封地,已是意外之喜,定然对大王感激涕零。他日假如能回到齐国,同样也会尽力促进两国交好。这是充分利用邹忌、田忌的两全之策啊。”楚王果然把田忌封在江南。齐宣王即位后,田忌才返回齐国,恢复官职。
关于谋士杜赫,也是个能说会道之人,《战国策》记载: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年轻时学李悝、吴起的学术思想,受他们影响很大。先到魏国,担任魏国丞相公叔痤(cuo)的中庶子(侍从,一种官名)。公叔痤知道他很厉害,但是却因为私心,没有向魏王推荐。直到自己病重时,公叔痤才向看望他的魏惠王说:“大王,我的门客中有个叫商鞅的,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见魏惠王没什么反应,公叔痤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见公叔痤一会说商鞅这家伙是个人才,要自己重用,一会又要让自己杀了他,这一点都不符合逻辑,肯定是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胡言乱语。于是皆不采纳。
等魏惠王走了,公叔痤看到商鞅,又觉得对不起这个年轻人,于是把自己对魏王说的话告诉了商鞅,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
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为了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商鞅听说后,便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
商鞅第一次用帝王之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商鞅怏怏不乐的回去,让景监探听秦孝公对他的看法,景监在秦孝公那里碰了一鼻子灰,秦孝公认为商鞅不过是一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过了五天,商鞅又央求景监帮他引见,再次向秦孝公献策,这次谈论的是王道之术,秦孝公还是觉得太虚妄,不可实现,没有兴趣。商鞅没有放弃,又请景监再约秦孝公,秦孝公虽然不喜欢他,但打着招贤的旗号,也不好拒绝,再次接见了商鞅。这次,商鞅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不过,商鞅此时已领会秦孝公心中的意图,便大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这时听得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竟然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从此,商鞅得到秦孝公重用,开始对秦国进行改革,这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国经过变法,国力大幅提升,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也因公被封为大良造(秦国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
商鞅因为改革,得罪了很多人,包括太子驷。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是秦惠文王,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失败,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秦惠文王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在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
商鞅死后,他的新法继续执行,并没有被废除,使秦国越来越强大。商鞅的著作是《商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