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名诸侯
3. 宋襄公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是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的次子,为宋桓公的正室宋桓夫人(卫昭伯和宣姜之女)所出,因此,兹甫是嫡子。兹甫还有个庶兄目夷,而目夷的母亲只是地位一般的妾侍,因此,目夷是庶子,兹甫以嫡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
宋襄公虽然能力不强,但也比较有名,还被评为春秋五霸之一。他一生做的事情,有那么几件:
让国之美:
宋襄公虽然能力不怎么样,虽然有人认为迂腐,但品德还是不错的。比如,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他就不争,并且要求父亲宋恒公把王位让给哥哥目夷。他是这样说的:“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请立目夷为国君吧。”
没想到他哥哥目夷也很有意思,对宋桓公说:"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
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逃到了卫国,宋襄公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出去,但却为他赢得了美名。
平定齐国之乱:
在齐恒公组织召开的葵丘之盟上,齐恒公认为宋襄公比较老实,便委托他照顾太子昭。能得到盟主的认可,宋襄公很高兴的答应了。
齐桓公死后,五位公子为了争夺王位,闹得不可开交,互相厮杀,齐桓公的尸体摆在宫里67天没人管,尸虫都从尸体上爬了出来。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宋襄公想起齐桓公的委托,还是亲自出马,号召诸侯帮助,虽然只有几个小国响应,宋襄公率领几个小诸侯的军队,全力扶助太子昭回国继承了王位。因这件事,让宋襄公在诸侯中小有名气。
于是,宋襄公便有些志得意满,想效仿齐桓公称霸,虽然目夷建议他要正确认识自己,但他不听。公元前641年,扣押了不听话的滕国国君宣公,又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同年冬天,陈穆公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这样,在诸侯中变形成了两大集团,楚、齐、郑、陈、蔡等国为一大集团,而图谋称霸的宋襄公一党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召集诸侯在鹿地开会,引起齐国国君和楚国国君的不满。后来,宋襄公不听哥哥目夷劝说,不带军队,又去与楚成王等诸侯约会,被楚成王派军队抓了起来,幸亏他平时为人还不错,在鲁国国君等劝说下,才被释放,称霸行动以失败告终。
回国后,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霸主,宋襄公很不高兴,便率军攻打郑国。公元前638年,宋军进攻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派大将成得臣率军救郑。双方在泓水相遇,便发生了泓水之战。
因为宋襄公不听从目夷的建议,在楚军渡河时趁乱攻击,而是等楚军上岸排列后阵势后才发起进攻,战争结果自然是以宋军惨败告终,宋襄公的大腿上也被射了一箭。
回国后不久,宋襄公因箭伤去世。
宋襄公虽然被后人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过诸侯霸主的地位。泓水惨败让后人对宋襄公贻笑千年,有人认为他很仁义,也有人说他是愚昧迂腐的典型。
宋襄公轶事典故:
石陨鶂退
周襄王八年(宋襄公七年,公元前644年),宋国下了一场流星雨,陨石和暴雨一起落下。又一日,宋国都城一些居民无意间抬头看,竟然有六只鶂(yì,鸟名)在宫廷上方盘旋,远方刮起一股风,刮至宋国都城时,风速加快,于是六只鶂遇风退去。
宋襄公以为石陨、鶂退,是祸福的启示,所以聘请周国的内史叔兴来到,宋襄公问叔兴:“是什么祥兆?吉凶如何?”
叔兴回答说:“如今鲁国大丧,齐国将有乱事,国君您将得诸侯而不长久。”
叔兴退下之后告诉别人说:“宋国君问的不对。此事是阴阳之事,不是吉兆凶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