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公姬旦
周公旦,姓姬,名旦(?~前1105年),史称周公。文王姬昌的第四子,武王姬发的同母兄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不能管理国家,周公受命辅佐成王,便亲自摄政当国。共7年,待成王成年后,才将王位归还成王。因为他的勤勉治国,教导年幼的成王成长,为成王当政后,西周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成就了“成康之治”。
主要功绩:
1.辅政当国
周公在当政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平定三监之乱,为西周初年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取得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不易的,在他当政初期,他的行为曾经遭受到包括他的异母弟召公奭的怀疑,大家都疑心他有夺取王位的野心。其实,当年的情况,也怪不得别人起疑。何况,还有唯恐天下不乱,想乱中争权谋利的管叔,蔡叔,霍叔等三监(均是周公的弟弟)和武庚等殷商遗民!他们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成王),说白了就是周公想篡夺王位。流言的目的,在于引起内部矛盾,兄弟阋(xi)墙,同室操戈,再引狼入室。
周公是个待人忠心诚实、豁达大度的人,听了这些谣言后,为了不招惹是非,便离开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
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周公离开了成王,便暗中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准备一起发动叛乱,企图篡夺王位。
自从商朝被灭后,武庚虽然被分封在京畿附近,享受奉祀商朝祖先的礼遇,但毕竟被监视居住,很不自由,日思夜想哪一天能够复国,自己能当老大呢!没想到周朝发生内讧,监视自己的管叔等人居然主动上门,想联合造反,真是求之不得的美事,哪里会拒绝呢!双方一拍即合,武庚利用他的优势,联合了一些商朝的遗老,并且还联合东方的徐夷,奄国,蒲姑等旧属,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
面对这样的严峻局面,成王召集大臣商议,可是谁也拿不出一个解决办法。急得成王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有人建议,把周公找回来。成王忙派人去请周公。
周公回来后,他给同为辅政大臣的召公奭(shi)写信,阐述他的想法,目的在于辅佐好成王,并非有其他野心,请召公千万不要被管叔等人误导了。
不得不说,周公的口才很不错,成功说服了召公。解决了内部矛盾后,周公亲率大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消灭了武庚的叛乱,杀掉武庚,罢黜了管叔蔡叔等人。平定了管叔等人的三监之乱,同时攻灭了长期与周朝统治者过不去的东夷诸部落。七年之后,还政成王。史称“周公摄政”。
2. 营建东都
周公东征胜利之后,为了镇压商遗民和控制整个东方地区,决定在洛水北面的瀍(chan)河涧水附近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市)。营建工作自周公摄政五年开始,至七年完工。新建洛邑包括王城和成周两部分,成周在东而王城在西,中隔瀍水。洛邑建成后,周公将“殷顽民”(即商朝时期的大小奴隶主)迁往成周,并派八师(一师2500人)军队镇慑。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3.平定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武王灭商后,并没有杀掉纣王的儿子武庚(说明那时候的人还是比较仁慈的),而是将其安排在都城附近居住,但武庚毕竟是纣王的儿子,武王担心他有异心,于是派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三位进行监视,称为“三监”。
没想到,武王的三位兄弟也觊觎王位,武王在时,他们还很老实,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这三兄弟就觉得机会来了,一方面进行造谣,说周公旦有野心,想篡夺王位,一方面撺掇武庚:“你作为商朝王子,这天下本来是你们家的啊,如果你起来造反,我们一定支持!”
武庚本来就觉得天下应该是他家的,如果不是周武王,他应该是国君了,于是,在“三监”鼓动下,便召集商朝遗民进行造反。
叛乱威胁到京畿镐京的安全,公元前1117年,周公说服了召公奭后,亲率大军,进行平叛。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 了。霍叔被周公革了职,而对罪行较轻的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4.发布治国文告
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总结夏朝和商朝失败的统治经验,制定周朝政策。他潜心研究,先后发布了《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治国文告。其中,《康诰》的目的是安定殷民(商朝遗民),实施“明德慎罚”。即保护殷民正当权益,依法行事不可滥罚;《酒诰》是针对殷民饮酒成风而发布的文告,引导殷民不因饮酒大量浪费粮食,要“艺黍稷”种庄稼,“肇牵车牛,远服贾”去经商养父母,主张祭祀庆典可用酒,平时聚会不可饮酒,对工匠饮酒要先行教育,对商民饮酒者全数拘获送京都;《梓材》是《康诰》文告的续篇。提倡“明德”,劝导统治者要勤用明德、保民,才能“万年惟(为)王。”
三篇文告贯穿了对殷民的基本政策。殷顽民迁居洛邑后,周公还发表了《多士》文告,全文两大段。第一段是攻心,主要宣传周朝是“替天行道”,是“天命”所在,殷民要识大局,要服从周朝的统治。第二段宣布给殷顽民以生活出路。告诫他们说,只要你们顺从听命,有你们的耕田,有你们的家室,有德有才的人周朝还要任用。否则,不但会失去土地,还会失去生命。又劝诱说只要安心从业,你们子孙也会兴盛起来。
经过周公的劝教,原本很多不服从周王朝统治,想起来造反的殷商顽民,纷纷放下屠刀,拿起了生产工具,周朝的社会得以安定,大家都把精力用于生产,周朝走上了繁荣之路。否则,如果殷商遗民不服统治,总是起来闹事,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平叛,将消耗极大的成本,对周朝的统治和繁荣是非常不利的。
5.实行分封制
周公继承武王的遗训,为了便于对征服地区的控制和巩固周王室的政权,分封王室子弟亲戚和功臣,让他们到被征服地区当领导,并授予被征服地区的土地和人民,使其按照中央政权的结构形式,建立诸侯国。
各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服从周天子命令,定期向周天子朝贡(把好吃好玩的拿来贡献给天子)、汇报工作,如果周天子要出去打仗,诸侯有义务派军队参加,并提供劳役及物资等。
《荀子·爪效》记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分封制的推行,有效地稳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华夏民族文化交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6.制作礼乐
为了周王朝长治久安,周公觉得应该教化人民,提高人们的素质。素质如何提高呢?一是文化知识,二是知晓礼节礼仪,懂得规矩。
为了维护贵族统治和利益,根据分封制原则,周公制定了一套维系各级贵族上下、尊卑贵贱、亲疏关系的典章制度。这就是礼制,称为《周礼》。规定了忠、信、孝、悌、敬、让、义、顺等规矩。共分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五类,合称“五礼”。
吉礼讲祭祀,凶礼讲丧葬,军礼讲兴师征伐,宾礼讲会同宾客,嘉礼讲婚冠宴饮。
春秋时期,礼制有了很多变化,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性质,起着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的作用。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习的性质。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
当时,礼制只实行于贵族内部,即“礼不下庶人”。这种礼制结合周代产生的宗法制,形成了以血缘关系的世袭统治,起到了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地位的作用。谁要违犯尊卑、嫡庶等级森严的礼法,便视为非礼、僭越。
而“乐”主要“音乐”的体现,不同场合演奏不同的舞乐,表现不同的阶层特权,比如,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春秋时期,鲁国“三桓”在祭祖时,也都“以《雍》撤”,孔老夫子就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认为这三家越礼了。
“制礼作乐”是稳定统治阶级秩序的基本措施。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
7.还政成王
周公摄政第七年后,他写了《无逸》,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由逸而失国。同年,看到成王已经二十岁了,处理事务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了,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巩固下来,于是,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还政成王。
正式接管朝政这一天,成王前往宗庙典祭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回顾了以往的历史教训,并说:“我一定要从以前所受的惩戒中汲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遭祸害。”
为此,《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这就是成语“惩前毖后”的来历。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在周公还政三年之后,在沣京养老,不久病死。成王以周公有勋功于周国,赠鲁公,以天子礼祀之,葬周公于毕(在今西安市东南)。
轶事典故:
周公吐脯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又称禽父)去管理鲁地(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而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伯禽,姬旦没有去封国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周公因为其贡献,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也被分封于鲁,儿子伯禽是鲁国第一任国君。
周公之梦
周公创立了周代的礼仪文化,据说,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经常做梦,梦到周公。孔子是儒教文化的代表,他梦到周公,表明周公在孔子和儒家文化中有较高的地位。后来,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现代我们做梦,经常说“梦见周公”或“周公之梦”。
周公解梦
是后人借周公旦之名而作,为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的很多言论,在《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中均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