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两位大侠相救,感谢两位恩公!”
……
随着一阵阵的高呼之声,忽然,人群在月光中如潮水般涌来。其中义军头领高峰与李海,两位铁骨铮铮的汉子,疾步上前,躬身施礼,其态谦卑。随后,百姓们如麦田里倒伏的稻穗,纷纷跪倒,蔚为壮观,人数之多,难以计数,怕是有数千之众。
此番景象,乃是他们英勇追击官兵之后,特来向伐恶与蒋善二位恩人致谢。蒋善见状,笑容温暖如春日暖阳,轻启朱唇,温言相劝:
“诸位乡亲,快快请起,我们不过是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切莫如此多礼。”
李海闻言,心中好奇更甚,连忙追问:
“敢问二位恩公,是何方神圣,为何深夜会来到这山里?”
蒋善淡然一笑,娓娓道来:
“我们乃昆仑山中修道之士,云游四海,遍访名山大川,恰遇此难,自是义不容辞。”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面露惊异之色,纷纷赞叹不已,仿佛见到了传说中的仙人下凡,心中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整个场面洋溢着对英雄与仙道的无限敬仰与向往。
就在此刻,山林边缘悄然响起了几缕哀婉的哭声,如同秋风中飘零的落叶,预示着不祥。
“不好了,小铃铛不行了.....!”
一声凄厉的呼喊,撕裂了空气的宁静。众人纷纷侧目,只见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怀抱一名孩童,身形佝偻,蹲坐在地,四周散落着几位妇人,她们的手帕轻拭着眼角,仿佛在擦拭着世间的不公和痛苦。
伐恶闻声而动,步履坚定地向那方走去。她的目光落在了一个约莫十岁光景的孩童身上,孩子的面容宛如暴风雨后的天空,既显暗紫又带惨白,透出一股令人心悸的脆弱。他小小的胸膛上,赫然插着一支羽箭,箭身深深嵌入,鲜血汩汩,生命之火似乎随时可能熄灭。这便是小铃铛,一个名字里藏着清脆与希望的孩子,却在此刻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原来这孩子名叫小铃铛,他爷爷被官府强征来到那凤阳府修筑城墙,因这里是当今皇帝的家乡,而那皇帝虽在几千里外的北方建都,但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他一道皇命便在这里大修皇城陪都,哪管百姓困苦和艰难。再加上官吏们的贪污钱粮,使修城的民工活活饿死几百人,于是这几千人为了活下去只得被迫起义,和官府拼了!
他们修皇城一共来了五千多人,基本上来自四五千个家庭。这孩子年幼,因家中无依无靠,他便只好把他带在身边。现在在乱军之中,他突然被一支火箭射中,眼看命在旦夕。
伐恶见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愤,她迅速从怀中掏出一枚精致的小瓷瓶,如同变魔术般取出一粒丹药,递向老者,语气坚定:
“快,让他服下!”
那老者颤抖着手,连声道谢,小心翼翼地撬开小铃铛紧闭的双唇,将那粒承载着希望的丹药送入。
此时,蒋善的声音打破了周围的沉寂:
“这孩子怎么伤成这样的……?”
众人纷纷诉说着逃亡路上的艰辛,官军的冷酷无情,箭矢如蝗,避无可避。伐恶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抹怒意:
“这些官军,何其狠毒,连孩童都不放过!”
那老者闻言,更是泪如雨下,他哽咽道:
“这孩子命苦啊,父母早逝,留下我与他相依为命,而今我却要眼睁睁看他离我而去,将来九泉之下,我如何有颜面见他爹娘……”
伐恶目睹此景,心中涌起一股温柔悲悯之情,她轻声细语,宛如春风拂面:
“老人家不必悲伤,这孩子虽已命悬一线,却非无可挽回。我自有办法救他,不过需要一个安静的密室,我自有妙法可施。在三天之内,我自会将他医好。”
此言一出,众人如沐甘霖,喜出望外,那老者更是情难自禁,连连叩首,泪光中闪烁着无尽的感激:
“恩公啊,您真是菩萨心肠,不亚于世间的活佛,救苦救难,功德无量!”
众人心中也满溢着崇敬与感激,纷纷屈膝而跪,以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最深的敬意。随后,经过一番周密的商议,决定对伤患进行妥善安置:数十名负伤的百姓,在众人的细心安排下,被送往山下各户人家养伤;而余下之人,则在高峰的率领下,暂时驻扎于深山腹地,以待时机。
李海却带着几十名弟兄下山,一边护送受伤的乡亲们,一边暗中去官府刺探情报,必须弄清官军下一步还有什么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