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亳之命:
景亳之命是发生在商朝的历史事件。商汤征伐夏桀,在西亳(今河南偃师西)召集天下诸侯开会, 在会上,商汤发表演说,表示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让百姓脱离暴政与苦难。商汤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二.九世之乱
仲丁在位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兰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兰夷。但仲丁本身的势力受到重创。他死后,一大堆兄弟们凭借着自己的势力争夺他留下的王位。
仲丁的弟弟外壬,是第一个觊觎王位的,在仲丁死后即位,外壬凭借自己兵多将广,实力雄厚,继承了王位。开启了“谁势力大谁即位”的先例。从而造成一百多年的继承上的九世之乱。
外壬死后,他的弟弟河亶甲觉得风水轮流转,既然哥哥外壬可以不遵守规矩,那自己也不应该落后,于是,把本属于外壬儿子的王位夺了过来,自己坐了江山。不过,河亶甲算一位明君,治国有方,对国家和人民是好事,曾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战争期间,河亶甲病死,这次,他的儿子祖乙继承了王位,并成功地平服兰夷、班方等国。
祖乙死后,他的儿子祖辛继位,祖辛死后,由他的弟弟沃甲即位。沃甲死后,沃甲的侄子、祖辛的儿子祖丁即位。祖丁死后由他的堂弟南庚﹑也就是商王沃甲的儿子继位。南庚死后又由祖丁的儿子阳甲继位。
阳甲就是后来很著名的那个盘庚的哥哥。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商朝衰落,诸侯不朝。
阳甲死后,其兄弟盘庚继位,决定渡过黄河,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迁到亳,又北迁至北蒙,改"北蒙"名为"殷"(今河南安阳),商朝的都城至此稳定下来。
从上可以看出,商朝在这一时期不光是儿子、弟弟可以即位,就连堂弟、侄子都跳出来即位过。
商朝中期王室动 乱。自仲丁后,王朝中衰,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诸侯离叛。
这一动 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
三.伊尹放太甲
伊尹为商汤之右相,名挚,是商汤至太甲时期商朝的一位元老。太甲,商汤之孙。《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这个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在《孟子》、《左传》等书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同,可见此故事内容在古代流传很广。不过《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不同,其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按此说,则在商朝初年,统治集团内部曾发生了一次争夺王位的斗争。这里所记与传统说法完全不同。
四.伊尹辅政
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贤相。伊尹出生于伊洛河流域的古代有莘国,即今洛阳市嵩县境内。他出身于奴隶家庭,父亲是奴隶主家的厨师,母亲为采桑养蚕的奴隶。
伊尹虽然出身低微,但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因为伊尹的父亲为奴隶主家用厨师,受其父的影响伊尹的烹调技术也很好,但他在当时主要从事于农耕,在农忙之余,伊尹潜心钻研治国之道,有很高的政治抱负。相传东部的商族势力壮大以后,在商汤统治时期为图灭夏大业四处求贤,商汤曾先后三次聘请伊尹辅政,结果伊尹均没答应。过了一段时间商汤娶有辛氏之女为妻,伊尹以陪嫁奴隶身份来到了商汤身边,因其精通治国之术,且又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很快就得到了商汤的信任,在商部族中被任为重臣。他为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伊尹在得到商汤信任重用以后,有一次借着向汤讲论烹调技术的机会,劝汤成就一番大业,建立自己的盖世功名。在他的劝说下商汤灭夏的决心才一天天坚定,并采取宽以待人的政治策略整顿内政,与周边其它部族建立十分友好的关系,积极作灭商的准备工作。由于商族势力一天天壮大,在周围诸方国中影响日隆,引起了夏桀的警惕,夏桀假意召汤入朝,并趁机囚禁了商汤。一时间商部族群龙无首,十分混乱,灭夏大业深受影响。在此紧急关头尹以其聪明才干站出来稳定了商部族内部事务,并想出一救汤妙计。他下令在商部族中大量寻求美女珠宝,以此来讨好夏桀,让其放松对商族的警惕,同时又重金贿赂夏桀最信任的大臣赵粱,让他在夏桀面前为汤求情说好,最后成功地使夏桀放回了商汤。
为了辅佐商汤完成大业,伊尹还秘密进入夏都斟寻阝,观察夏桀的内部情况。他利用夏桀举兵讨伐外族之机,结交了已经失宠的桀妃妹喜,通过妹喜大量收集夏朝的内部机密,并将情报及时地报告给商汤,为商汤制定灭夏战略提供了巨大帮助。在商汤灭掉了夏朝的几个小方国之后,商汤以为灭夏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发动灭夏战争,之时,伊尹政治上非常清醒,建议商汤慢慢来,主张以不向夏桀纳贡之策考察夏朝诸方国的反应。当夏桀得知商汤竟敢不向夏朝交纳贡赋时,十分震怒,速召九夷之兵讨伐商族,谁知对夏桀的命令九夷之首领竟置若罔闻,没有任何反应。伊尹这时才告诉商汤“灭夏战争是时候啦”!并为商汤制定了周密的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最终帮助商汤灭掉了夏朝。
商朝建立以后,伊尹为相,帮助商汤处理朝政。他向商汤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功”,强调“任官唯贤才,左右惟其人”,并常用夏桀暴虐无道导致政权灭亡的事实提醒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才逐渐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商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了外丙、仲壬、太甲。据说太甲在统治时暴虐无道,祸害百姓,老臣伊尹为了教化他让其悔过自新,曾将太甲软禁于桐宫三年,最后又把他扶上王位。由此来看,伊尹这位洛阳人为商朝的创立和巩固起了多大的作用啊!
据说伊尹活丁一百多岁,到沃丁统治时才死去,死后葬于西毫,即今偃师市城西10公里处。后人非常尊崇伊尹,称他为中国第一贤相。
四.盘庚迁殷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继位后,商朝正面临很多困难。为摆脱困境,避免自然灾害,他决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今安阳小屯村)。但是,很多大臣都不同意,但盘庚认为,迁都有三个好处:
第一,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眼下的都城 "奄"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眼下的情况要好;
第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
第三。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将迁之时,盘庚发出警告:“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gui-坏人),我乃劓(yi-割掉鼻子的刑法)殄(tian-消灭)灭之,无遗育,无俾(bi-使)易种于兹新邑”,就是说,有奸诈邪恶,不听话的人,我就把他们斩尽杀绝,不让这孬种遗留在新邑蔓延滋长。可见盘庚企图通过迁都打击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