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殷末三贤
纣王时期,太师箕子,少师(丞相)比干和微子因为忠言进谏,号称三贤或三仁。
1.比干
比干(生卒年不详),沫邑(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封于比邑(今山西省汾阳市),故称比干,也称王子比干 ,他是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纣王帝辛的叔父(一说是纣王的兄弟 ),殷商王室的重臣。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授以少师,辅佐商王帝乙。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历经两朝,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从政40多年,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成为"亘古忠臣"。
帝辛二十九年(公元前1047年),比干因为纳谏,得罪了纣王,传说被破腹剜心而死,终年六十四岁。唐太宗时期,追赠太师,谥号忠烈。
2.箕子
箕子,名胥余,是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王帝乙的弟弟,纣王帝辛的伯父,官至太师。因其封地于箕,故称箕子(子是尊称,子爵),他与微子和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贤”。
纣王称帝后,箕子辅佐朝政,见纣王进餐必用象著(象鼻做的筷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gui),将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geng)藜藿(lí huò-粗劣的饭菜),衣短褐(粗布衣服),而舍于茅茨(mao ci-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意思是,吃饭用象牙筷子,则肯定不会用”土簋“盛饭,二是要用犀牛玉杯。既然吃饭的家伙都是玉杯象牙筷,则肯定不会吃粗粝的饭食(藜藿之羹),也不会穿粗布的短衣,不会住茅草屋。而是要穿锦衣食玉食,住高楼大厦,喜欢把玩远方的珍怪之物,长此以往,天下的好东西都不能满足,劳民伤财。
果然,没有好久,纣王就大兴土木,建造鹿台,又去购买搜罗各种奇珍异宝,搞酒池肉林,民怨沸腾,终于导致百姓皆叛。
箕子见纣王不听劝告,心痛如割,索性割发装疯,披发佯狂,隐而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弹唱“箕子操”曲以发泄心中悲愤。纣王见此,以为箕子疯了,遂将他囚禁起来,贬为奴隶。
后来,箕子带领五千族人逃走,他们一行到了黄海边,便乘木筏向东飘去。几天后登上了一岛,因见山明水秀,芳草连天,一派明丽景象,便将那地方叫做朝鲜。从此,箕子带领族人在那里定居下来,并建立了朝鲜国。
周武王灭殷,建立西周后,封箕子于朝鲜。其受封之地即今天的平壤。《三国遗事》记载:“都平壤城。”,所以,朝鲜又称”箕子朝鲜“。
3. 微子
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微”是国号,“子”是尊称),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微子看到纣王荒淫暴掠,进谏不听,知道迟早要灭国,就先逃走了。周武王伐纣,他持祭器前往军门,袒身反缚以告,武王释之,并复其位。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40年,周武王死后,其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散布谣言,说周公姬旦要篡夺皇位,与纣王之子武庚纠合,联络一批殷商的贵族,并且煽动东夷几个部落,联合起兵清君侧,史称三监之乱。周公力劝召公(周武王弟弟)支持东征,率军平定“三监”后,杀死纣王之子武庚,以微子代替武庚奉守商祀(负责祭祀商朝祖宗),封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为宋国第一代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