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姓子,名昭,是商朝第22位国王,庙号为高宗。他是商王小乙之子,盘庚之侄。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一起劳作,因而比较了解“稼穑之艰难”。
武丁继位后,想要复兴商朝,但苦于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说话,将一切政事交由冢宰(官名,六卿之首,也称太宰,也就是宰相)决定,自己则观察国家风气,寻找人才。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天,他终于听说,有个刑徒(罪犯)傅说是个了不得的人才,于是,他便去监狱中将傅说救出来,然后加以重用。傅说没有让武丁失望,他尽力辅佐武丁,将商朝治理得很好。《墨子·尚贤》记载:“昔者傅说被褐带萦,庸筑于傅岩,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另有古籍:“昔者傅说居于北海之州,圜土之上,衣褐带索,庸筑于傅岩之城。武丁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使之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武丁不拘一格用人才,除了傅说,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
武丁在位期间,不断开疆拓土,向南面的虎方﹑东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以及羌方﹑周族等进行大规模征伐。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后世称作高宗。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中兴之王”。后人又称之为武丁大帝。
说到武丁,还要说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史(甲骨文记载)可查的女英雄了,她叫妇好。
据说,妇好是武丁的老婆,也就是当时的王后。她文武双强,很不简单,在武丁征伐诸夷战争中,她自告奋勇参加,并且还领军挂帅,开始时候武丁有些犹豫,毕竟女子挂帅没有这个先例,而且,又是他自己的老婆,亲自上战场,可不是好玩的,万一有个意外,后悔都来不及。不过呢,古人都很喜欢,也相信占卜,武丁拿不准到底要不要妇好挂帅出征,便请来全国最好的巫师,占了一卜。嘿嘿,结果大吉,卜卦说:妇好不仅能马到成功,而且会安全无事,毫发无损。既然天意如此,妇好就成为了商朝的领兵征讨大元帅,讨伐诸夷。
要说妇好还真是有两把刷子,虽然是女的,但作战勇敢,带兵有方。那时候带兵打仗与后来的战争不太一样,一般情况下参战人数都不多,这跟那时候本来人口就少有关系。一般的战斗,人数上千的就算大仗了。但是,根据甲骨文记载,有一次妇好在攻打羌国的战争中,带兵居然达到了1.3万人,这相当于把全国十分之一的军队都带了出来。可见妇好作战相当有魄力,敢于打大仗和硬仗,特别善于集团军作战。依靠妇好的南征北战和东征西讨,商朝扫平了周围24个小国,从此商的威名与妇好的威名一起名震各诸侯国。
武丁在位期间,英明神武,做了很多政 治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位58年去世,由其儿子继位。
武丁的为政举措:
第一是封官:
对于征服占领的新领土,他直接封给征伐的将领,比如,当时一个叫象雀的将军,征服敌人后,武丁封他为“雀侯“;要么就封当地臣服的氏族方国首领为侯伯,前面我们说过,从夏朝开始,就设立了封爵制度,用于打赏王公贵族。爵位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之分,等级最高的是公爵,次之为侯爵,再次为伯爵,然后是子爵和男爵。当时武丁征服诸侯后,就分封臣服的首领为侯伯,比如分封犬侯、祝伯等。
甲骨文中被封的侯有五十余个,伯有近四十个,数量不少,这一方面也可说明,被商征服的氏族方国很多。此外,臣服于商的氏族方国,对王朝不仅有贡纳义务,还经常奉命征伐,象仓侯虎曾奉王命伐免方(叫免的一个方国),侯伯告也奉王命伐夷方等。
第二是联姻:
联姻制度是古时候很多帝王都采用过的招数,在西汉的时候称为和亲。那时候,很多夷人很厉害,打仗打不赢的时候,或者想和某个厉害的夷人首领搞好关系的时候,或者想和某个诸侯结盟的时候,国王就会采用和亲政策,送美女给人家。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这是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比较有名的有昭君出塞,就是西汉汉元帝时候,为了笼络匈奴单于,汉元帝把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体美女远嫁给他。唐朝时候的文成公主远嫁西藏首领松赞干布的故事,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和亲案例。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
武丁大帝时期,这种和亲案例已经出现。在发掘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商朝王族与氏族、方国联姻的事。一般是商先通过征伐使之臣服,然后再联姻,或娶诸侯之女为妃,或将王室之女嫁于侯伯等。这对巩固商与诸侯的关系,加强国家一统的力度,还是颇有成效。
纵观中外历史,联姻都是国与国联络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三是筑城:
在商朝时期,很多氏族方国都还是游牧民族,骑在马背上走天下,武丁大帝在征服某个氏族诸侯后,为了巩固成果,达到永久占有的目的,就会在那个地方建筑城邑,然后再武装殖民。甲骨文中就常有“在麓北东作邑于之“此类的记载,这是对统治新的疆域应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
第四是军事上采取各个击破之策:
当时,一个叫朔的方国和一个叫土的方国经常侵扰商朝边地和属国,甚至联合威胁商朝西北边安全,如果同时和这些方国开展,可能打不赢。武丁于是采取各个击破之策,多次遣将发兵进攻,又亲自统兵出征,终将朔方、土方征服。用长达三年时间平定鬼方。发重兵击败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充当奴隶。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击败荆楚军,俘获甚多。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方及虎方等。
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战争,拓展商朝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史称“武丁中兴“。
第五对土方之战
甲骨文卜辞记载,有一次土方入侵商朝北部附属小国沚,沚国国君只好派人向武丁求救,五日之内连续报告好几次,可见当时情况很危急,武丁便派大将领军援助,与土方开战,当然,战争最后以商朝的胜利而结束,在武丁以后的卜辞中已不见土方的名字,可见土方被彻底灭国了。
第六对鬼方之战
鬼方是比土方更偏北的一个游牧民族,是后来强大的匈奴民族的祖先,匈奴我们在后面会说到,那可是一个很厉害的民族,曾经让汉朝的帝王和将军们伤透了脑筋,前面我们说过,一个叫王昭君的美女,都送给了匈奴首领单于当老婆。可见这个民族不好惹。武丁时期,对鬼方的战争进行得特别激烈,持续时间也很长,前后达三年之久,最后以商朝胜利而告终,不过,从以后匈奴的发展来看,武丁只是暂时将鬼方驱赶而解除它对商朝北部的威胁,并没有彻底将其击溃。
第七对羌方之战
羌方是商朝西部的一个部落,主要活动在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地广人多,十分强大,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部落是北羌和马羌,他们与商朝的关系和战不定,卜辞记载,武丁对羌方的战争,一次就曾调动一万三千人,商朝人俘获的羌方人只有很少一部分成为生产者,上至方伯,下至一般的羌民的绝大多数,都在商王频繁地祭祀中充当敬献给神灵的牺牲。
趣闻典故
武丁继位后,想使商朝复兴,但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武丁因此三年不说话,将政事交由宗冢宰处理,自己则观察国家风气。 有一次,武丁夜晚做梦,梦到一个圣人,名叫说。武丁按梦中见到的形貌观察群臣百官,但发现都不是在梦中所见之人。于是武丁派百官各处寻找,终于在一个叫傅险的地方找到说。当时说正服刑,在傅险筑路,大臣把他带来见武丁,武丁一看,说:“正是他。“于是,武丁与说谈话后,认为他果然是一位圣人。便任命他为宰相,说辅佐武丁将商朝治理得很好。武丁于是就用傅险作为他的姓,称做傅说。
有一次,武丁祭祀先祖商汤。第二天,有一只野鸡飞来,站在一个大鼎的耳朵上鸣叫,武丁认为这是不详之兆。因此感到害怕。大臣祖己说:“君王不要担心,只要抓紧先把政事办好,就不会有事。“武丁便开始修明政事,推行德政,使得天下百姓欢喜欣悦,让商朝再度兴盛起来 ,历史上称为“武丁盛世”。
备注:
占卜算卦,是一种类似算命的巫术,用龟壳、蓍草、铜钱、竹签、纸牌或占星等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为人分析问题、指点迷津的方法,伏羲发明八卦,最初就是用于占卜。占的意思是观察,卜的意思是以火灼龟壳,根据龟壳出现裂纹的裂纹形状,那判断吉凶。商朝时候,大概是这种方式,今天河南殷墟发掘的很多甲骨文,就是占卜的。后来到周朝时候,开国皇帝周文王最擅长占卜算卦,文王圣卦是非常有名的,据说很准,文王算卦,形成了一套理论,就是组成易经的《周易》,到后来北宋时期还出现了《桃花易数》等书籍。